毛泽东与中国的自主工业体系——纪念毛泽东诞辰123周年
【按】今天是毛泽东诞辰123周年作为一个巨大历史符号的毛泽东已然成为诸种话语交锋的战场,正说明了他的思想、他的事业并没有远去,而仍构成我们今天的事实,关切到中国乃至人类社会在仍面临整体困境时的实践选择加在他之上的岁月烟尘与意识形态的迷雾太多,我们今天仅力求从看得见的物质成就层面,来展现毛泽东时代的努力之于中国形成自主工业体系从而摆脱帝国主义霸权、避免走上印度式道路的巨大意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无论从何种意识形态倾向出发来诋毁毛泽东和他的时代,他领导着几代人艰苦奋斗从而为后续的一切发展和便利奠定的坚实物质成就,却是不容否认的。站在历史的下游,我们应该感念前人,理解先哲的理想与承担,以更扎实地探索当今社会问题的出路。
不逊于日本、德国的工业现代化进程(选自莫里斯•迈斯纳所著《邓小平时代:1978-1994,对中国社会主义命运的考察》一书第八章 毛泽东时代的经济遗产以及毛泽东身后改革家们)
新的政府普遍喜欢把其经济问题归咎于前任的失误因此,1976年下半年当华国锋开始其短促的任期时,就有传言谓:由于“四人帮”的阴谋破坏,中国经济“正处在崩溃的边缘”据称,正是因为新政权的及时制止,中国经济才得以免于崩溃
1978年10月当邓小平及其同盟者取得政治领导权时,以往的经济错误大部分被归溯到毛泽东时代,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添上了华国锋的错误,却不曾提到,邓小平正是后来被取消的华国锋“十年规划”的原初随着时光流转,邓小平时代的政治圈中的经济学家们为过往的毛泽东时代描绘出的图景越来越黑暗这样一种说法很快被人们接受并成为定论,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只有过两次相当短的经济发展的进步时期——1953年至1957年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这一时期尽管也不无失误,然而在当时那个时代却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因为那些目前正在当政的人们当时曾是苏联模式的倡导者),和六十年代早期的刘少奇路线时期;除此之外的毛泽东时代则几乎乏善可陈
因此,许多那些曾经被毛泽东严厉批评过或者忽视过的人们便对这位前主席的幽灵开展了复,他们把中国的大部分经济问题归结为极左的“主观主义”,“乌托帮思想”以及“平均主义”毛泽东以后的批评家们指摘道,毛泽东主义者们没能遵从“客观经济规律”,而这些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现在正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光辉下清楚地展现然而,即使是按照邓小平时代的官方经济学家们编制的统计表展示的事实来看,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图景的真实情况也没有他们所描绘的那样黑暗尽管新政权从毛泽东时代所继承来的经济问题是非常真实的--而且其规模之大也令人惊愕
对于毛泽东时代取得的物质成就闭口不谈,也许是对早些年从北京传播出的言过其实(而且经常带虚假成份)的宣传的一种自然反应,然而这些宣传却常常被外国的评论家们所重复许多外国人,一度曾热切地相信,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取得了最大的经济成就,现在却倾向于对它作最糟的评价,似乎以此来弥补他们早先的轻信这种倾向与现时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政治方向是一致的,目前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人们都普遍对市场的魔力赞不绝口,而对中央规划的效能持很大的怀疑态度当前的中国领导人们更关注于他们迫在眉睫的经济问题和成就而不是过去毛泽东时代的成就,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而西方学者们未能提出一个更全面些的总的估计这一点就有些不好理解了;他们的遗漏促成了一种普遍的印象,即:毛泽东的时代是一个经济停滞的时代现在惯常的说法是把毛泽东描绘成一个在贫困的条件下徒劳地寻找一个社会主义精神乌托邦、使发展服从于意识形态纯洁之需要的人言外之意就是,“务实”的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发现了现代化的好处的领导人
然而,如果不去正确地评价毛泽东时代把中国从世界上最落后的农业国家之一变成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为止世界第六大工业强国的过程中取得的惊人成就,就不可能理解毛泽东时代遗留给邓小平时代的经济问题实际上,毛泽东发展策略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中的大部分都是高速工业化的副产品,如果不正确评价这个基本的经济事实,就无法理解在毛泽东之后时期占支配地位的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史以一个小小的工业生产基地为发端,这个工业生产基地甚至比比利时的还要小一些;当时,中国工业的人均产量不及比利时的工业产量的十五分之一然而,是在物质资源最贫乏的基础上,在充满敌意的国际环境中和极少外援的情况下,中国在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内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主要的工业大国在毛泽东当政期间,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三十多倍(如果从1952年算起则增长了十二倍),其中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九十倍(1949年以前中国重工业特别匮乏)从1952年(当时工业生产恢复到了战前最高水平)到毛泽东时代结束为止,尽管“大跃进”造成了工业生产的混乱,工业产量仍在以平均每年11.2%的速度增长1953年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增长的百分比最大,当时工业增长率达平均每年18%,把中国的工业生产力翻了一番还不止其后一些年里增长的速度尽管不稳定,但仍然很快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尽管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但工业生产仍继续在以平均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
在这个令人惊异的高速工业化过程中有几个关键部门的数据或许值得一提从1952年至毛泽东时代结束期间,钢铁产量从一百四十万吨增长到了三千一百八十万吨;煤炭产量从六千六百万吨增长到了六万一千七百万吨;水泥产量从三百万吨增长到了六千五百万吨;木材产量从一千一百万吨增长到了五千一百万吨;电力从七十亿千瓦/小时增长到了两千伍百六十亿千瓦/小时;原油产量从根本的空白变成了一万零四百万吨;化肥产量从三万九千吨上升到了八百六十九万三千吨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中国还在生产大量的喷气式飞机,重型拖拉机,铁路机车和现代海船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成了一个主要的核强国,完成了州际弹道导弹的发射1964年中国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1967年生产了第一枚氢弹,1970年把一颗卫星发射进了轨道
当然,工业化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劳动力以及社会结构的构成尽管大多数的中国人民依然是紧紧依附于土地的农民,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为止,城市无产阶级的人数却已从1952年的三百万上升到了一千八百万此外,毛泽东的农村工业化运动--“大跃进”中硕果仅存的几个成功之一--把两千八百万农民(当时农村总劳动力约达三亿)变成了农村工厂的工人,尽管许多工厂的工作技术水平简单而原始
无论人们将毛泽东时代另作何种评价,正是这个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期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尽管这个基础很粗糙正是在这一时期内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1952年,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农业占64%;而到1975年,这个比率颠倒过来了,工业占国家经济生产的72%,农业则仅占28%了毛泽东时代远非现在普遍传闻中所谓的经济停滞时代,而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的主要的后起之秀的工业化过程中最剧烈时期相比毫不逊色
这些经济成就是中国人民自己通过劳动取得的,在那个时代,毛泽东思想仍能够给人一种使命感和目的感除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苏联极其有限的援助之外,中国没有接受过任何外援敌对的国际环境(在美国对中国革命的敌意之上又加上苏联对毛主义的敌意),与毛泽东“自力更生”的思想原则,起到了双重强烈的作用,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前实际上一直处于经济自给自足的状况毛泽东的自力更生的国家政策造成了经济上额外的不利与艰苦,但是它也使中国可以自豪地说:在毛泽东时代结束之际,中国实际上是以拥有一个既无外债亦无国内通货膨胀的经济而在世界发展中国家绝无仅有
在毛泽东身后的时代里,对毛泽东时代的历史纪录的污点和罪过吹毛求疵,而缄口不提当时的成就已然成为一种风尚--深恐提及后者便会被视为对前者的辩护然而,对一个基本事实的承认,即毛泽东时代在促进中国现代工业改造--而且是在极为不利的国际国内条件下做的--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不就等于是为历史作非分的辩护如果没有毛泽东时代发生的工业革命,与邓小平一同出名的经济改革家们将找不到他们要改革的对象
毛泽东的“人本经济”及其成就(选自旅居新加坡学者董玉振《巨人的背影--为毛泽东辩护及当代中国问题省思》第一章 人本经济的成功尝试 )
“毛泽东不懂经济”几乎成了定论,而被海内外人士所接受,笔者也不愿将毛泽东视之为经济学家并为此进行辩护。作为一位政治家、执政党领袖和国家元首,关键在于在他任内国家的经济等方面是否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求全责备,或因一时的经济失误而否定经济的整体成就是不客观的。至于“毛泽东时期经济一团糟”、“毛泽东耽误了中国的发展”等观点,更是轻率和不负责任。
建国之初,中国除了东部和内陆中心城市的纺织和一些轻工机械等,根本没有值得一提的工业基础,甚至连灯油要靠进口。经过二十七年的高速工业化,中国成功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1952年,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农业占64%;而到1975年,这个比率颠倒过来了,工业占国家经济的72%,农业则仅占28%了。在毛领导下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增长了三十倍。即使“文革”十年期间,工业总产值也翻了一番,从1965年的1402亿元发展到1976年的3207亿元。这样的高速增长居然被第二代领导人和大陆经济学家贬之为“停滞不前”、“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而经济崩溃的所有先兆如:物价飞涨、失业增加、收支状况恶化等全部没有踪影,这让人不禁要问:“何处不是崩溃的边缘”
从1952年至毛泽东时代结束,钢铁产量从140万吨增长到了3180万吨,煤炭产量从6600万吨增长到6亿1700万吨,水泥产量从300万吨增长到了6500万吨,木材产量从1100万立方米增长到了5100万立方米,电力从70亿度(千瓦小时)增长到了2560亿度,原油产量从根本的空白发展到了1亿零400万吨,化肥产量从吨上升到了869万3千吨,农药从2千吨增加到53万吨。同时,中国从无到有,建立起规模庞大的航空、航天、原子能及门类齐全的军工体系,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奠定中国大国地位的巨大成就。至毛泽东逝世时,中国已由一农业国发展成为从喷气式飞机、运载火箭、核潜艇到工业成套设备和所有农业机械无所不能造的工业大国。中国在1976年时的工业门类齐全程度、技术水平和开发能力在发展中国家中是首屈一指的,并在部分领域接近甚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中国的经济实力在全球排名从1949年的第13位上升到1976年第六经济大国。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毛泽东时代共完成了八十多万公里的公路(不包括遍布乡村的非油面道路建设),两万多公里的铁路,其中绝大部分是穿越于群山峻岭和戈壁沙漠,使云南(除了早期的一条窄轨)、广西、四川、贵州、青海、福建、新疆、宁夏、河套平原等地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甘肃省在解放初期的铁路只有陇海铁路到天水段,解放后延伸到兰州,并建设兰新线)。在水利建设方面,完成了主要大江大河的治理工作,兴建了五万多座水库,库容在20亿立方米以上的31座超大型水库中,30座为49年后所建。仅淮河治理就修建了3400座水库(现在即使建3400座标准游泳池也是一个浩大的开支),这些为毛泽东之后从容发展经济创造了条件。
在文教方面,“文革”结束时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教育经费的投入最高曾达国民生产总值的5%,建立了上千所大专院校和完善的基础教育体系(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从来没达到过3%这一世界平均线,人大代表每年喊破嗓子,政府就是不理)。在“文革”期间,学龄儿童根本不存在上不起学的问题,与后来普遍存在的失学儿童现象形成鲜明对照(当时在农村一些家长不让女孩读书,纯粹是封建余毒的影响,并不是上不起学的问题。笔者家乡就有几十位这样的女孩,包括笔者的姐姐)。1975年学龄儿童入学率更达到96.8%的历史高点,毛逝世后却连年停顿在这一水平线以下,一直到1987年,才恢复到97.2%;初中毕业升学率在1975年为60.4%,从此以后再没有达到过这一数据,1998年为过去二十多年的最高点,才达到50.7%(笔者家乡就是个证明,1976年高中毕业生每年有十几位,后来再没出现过这种情况,高中生越来越少);在校学生数占总人口的比例,1976年为22.4%,1977年为历史最高点达22.7%,后来再没达到这一比例,1998年为后来的最高点,才达到17.3%,和“文革”爆发的1966年相差无几(15.7%)。在校中学生数,1977年为历史最高点,达6779.9万;小学在校学生数的历史最高点为1976年,达1.5005亿,后来的中、小学在校学生数从来没有达到过上述数据。因学费负担而辍学的问题,自改革开放后一直没有很好解决过。毛泽东时代的升学率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最高的。这也表明了毛泽东对提高中国人民的整体素质所做的贡献和中国社会的高度平民化色彩,这和今天“贵族”式教育相比,具有更高的道德层次;当考虑到经济发展的不同程度,这种对比变得更加鲜明。改革开放之初,海外和香港商人对在中国投资普遍的担忧是:在大陆是否能招到接受良好教育的劳动力(他们以为大陆像菲律宾和印尼)。中国各级官员和学者也在胡说八道什么“劳动力素质是制约中国吸引外资的障碍”。但令最初试探性投资的外商惊奇的是,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到处都是,这在其它发展中国家是不可想象的。虽然取消高考使得高等教育受到极大的摧残,但不能因此否定基础教育的伟大成就,至于那些说什么“文革”期间没人好好学习,更是犯了一叶障目的错误,除了“文革”开始的两年,后来的教育(包括绝大部分高校)受政治运动的影响很小。
毛泽东时代的另一个巨大成就是建立了规模庞大、分布领域广泛的科研院所,为我国科学研究和设计的全方位发展,打下了基础(保守估计有3千多所)。而这样庞大的科研体系,在发展中国家是唯一的,在全球范围来看,也只有美、苏拥有这样齐全的科研门类配套。没有这些科研机构,中国在解放后二、三十年建起的较高素质的民用和军事工业,根本不可想象。这些院所的存在,为改革开放后对进口技术的消化吸收、设备及零部件国产化、跟踪国际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等,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在医疗卫生建设方面,各县城和公社建立了卫生院,并培养了遍布乡村的赤脚医生队伍(这真是个世界独一无二的伟大创意)。城市居民实现免费医疗,农民看病也收费低廉,发烧感冒类打针吃药费用只相当于几个鸡蛋的价钱。相对完善的医疗保健体系,使得1976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达到男人为六十六岁,女人六十九岁,这在发展中国家中几乎居于最高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这些成就是在国际环境恶劣、大战不断的情况下,通过自力更生实现的。在毛逝世时,即没留下外债,也无通货膨胀,这在发展中国家是极其罕见的。毛泽东时代还留下大量外汇储备,截止1977年共有黄金储备1280万盎司和外汇储备23.45亿美元(请记住:70年代毛逝世前还引进了几十亿美元的飞机和工业设备)。为华国峰和邓小平时代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准备了条件。
实际上,毛泽东时期的经济增长数据并没有反映经济的实际活跃程度,只反映了其中的一部分。另一大块未被计入的经济成分(如果按市场经济的角度考虑)是劳动力的成本。例如,在华北平原上某低洼处修建一座水库,因无需炸药开山,也没有机械参预,只有发动群众义务劳动建造,这座水库的建设成本约为零。这一活动在当时的经济统计数据上根本反映不出。但同样一座水库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造,其劳动力成本将成为投资部分,建成这座水库对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将等于其实际完成投资额而被计入。
在毛泽东时代,劳动力开支的低微对确保重工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本积累是必不可少的。人民的高度主人翁精神确保了当时工程建设的效益和质量。看一下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中国建设了不在少数的“豆腐渣”工程,再看看毛泽东时代建设的诸如南京长江大桥等工程的质量,就能明白毛泽东时代国家和民风建设的成就。
至此重新回到主题,即到底何谓“懂经济”如果以经济增长速度来衡量领导人是否懂经济,那么毛领导下年均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无疑证明毛泽东是一卓越的经济领导人。是否只有懂得市场经济才是“懂经济”呢市场经济是否是人类发展的唯一选择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在短短二十七年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无疑给了否定的回答。
以毛泽东的智慧和他在旧中国生活的经历,他不可能不知道市场经济、股票市场等概念。但他试图寻找发展经济的一条新路,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更快地赶上英美等发达国家。这条新路笔者称之为基于计划的“人本经济”。它的特点是以人为中心,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它并不否定货币,但仅作为分配物质资源的手段,而不用于购买或激励劳动力。而市场经济体系中,人和其它生产资料一样,不过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相对而言,人本经济体现了对人的尊重。但它的实现需要较苛刻的环境,即:高尚道德的领导集体,群众觉悟的空前提高,明确的发展目标,将个体意志转化为群体意志的共同信仰。相对来说,市场经济实现的条件比较简单,即为个人欲望的实现创造一公平竞争的环境即可。
综观毛泽东的革命生涯,他始终将人和人的教育改造放在中心地位。他用最通俗的语言、简单的口号让他领导下的军人和群众明白国家的目标、个人的价值和信仰。这是他领导下的军队战胜强大对手的重要法宝,也是他领导下的群众在没有物质刺激情况下劳动积极性空前提高的重要原因。这是他比其它领袖们远高一筹之处。
虽然人本经济已不适于今天的现实,但这并不能成为否定昨天的理由,毕竟毛泽东创建了适于人本经济发展的环境,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功。对昨天的简单否定将使今人失去了吸取其精华,并完善当前市场经济的机会。毛泽东的经济实践为人类的发展道路开辟了新的思路。未来的经济学家将会发现,毛泽东的人本经济实践很可能是人类经济发展的未来状态,毕竟它比市场经济更好地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当然也能更充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譬如,中国在工业和科技基础极其薄弱的环境下,只用十多年的时间就成功地发射了人造卫星;只用9年就完成百吨级“运十”客机的试制。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在并不很差的基础上并同时还伴随着技术的引进,至今推不出一辆像样的国产轿车。
附:文革期间的部分科技成就一九六六年,仿制苏联的66式152毫米口径榴弹炮制造成功并开始装备部队。
一九六六年,仿制苏联的导弹艇入役。
一九六六年,我国的歼7战斗机仿制成功并开始装备部队。
一九六六年,我国的第一型轰炸机,轰5仿制成功并开始装备部队。
一九六六年,我国的第一型地空导弹,红旗2号导弹研制成功并开始装备部队。
一九六六年,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枚中程地对地导弹发射成功。
一九六六年,我国的第一台2200马力的柴油机研制成功
一九六六年,我国的第一台自行设计的红旗轿车制造成功。
一九六六年,我国的第一艘自行设计的海洋科学考察船制造成功。
一九六六年,我国的第一台3.2毫米波段的太阳射电望远镜研制成功。
一九六六年,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制造成功。
一九六七年,我国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一九六七年,我国的第一台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一九六七年,我国的第一台无线电望远镜研制成功。
一九六七年,我国的第一台自主研制的100吨矿山铁路自翻车制造成功。
一九六七年,我国的第一台自动化立体摄影机研制成功。
一九六七年,我国开始了国家导弹防御系统,640工程开始建设。
一九六八年,我国自行设计的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一九六八年,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深井石油钻井机制造成功。
一九六八年,我国仿制的第一架中型轰炸机,轰6制造成功。
一九六九年,自主研制的69式40火箭筒开始制造并装备部队。
一九六九年,自主研制的69式主战坦克开始制造并装备部队。
一九六九年,自主研制的69式水陆两用坦克开始制造并装备部队。
一九六九年,我国自主研制的歼8战斗机首飞成功,并于七十年代末装备部队。
一九六九年,我国自主研制的强5型强击机制造成功并开始装备部队。
一九六九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地下核爆炸。
一九六九年,我国研制的第一台电子式中文电快速收机制造成功。
一九六九年,我国研制成功抗菌新药,庆大霉素。
一九六九年,我国自主设计的第一台12.5千瓦双水内冷式汽轮发电机制造成功。
一九六九年,我国的第一台五千马力内燃机车研制成功。
一九六九年,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万吨级油轮制造成功。
一九六九年,我国自行设计的32吨自卸载重汽车制造成功。
一九六九年,我国自行设计的大型煤气化溶渣炉制造成功。
一九六九年,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条地铁建成。
一九七零年,自主研制的70式130毫米口径火箭炮制造成功并开始装备部队。
一九七零年,我国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一九七零年,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一步法”染印机制造成功。
一九七零年,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40万倍的大型电子显微镜制造成功。
一九七一年,我国自主研制的导弹驱逐舰---105舰入役。
一九七一年,我国研制的第一颗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制造并成功发射
一九七一年,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导弹驱逐舰制造成功。
一九七一年,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两万吨级货轮“长风”号制造成功。
一九七二年,我国自行设计的容量为七点四兆字节的磁盘机制造成功。
一九七二年,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组合式机床制造成功。
一九七二年,我国研制出第一颗新型氢弹。
一九七二年,强5核武器运载机制造成功并装备部队。
一九七二年,我国自主研制的自升式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渤海1号制造成功。
一九七三年,我国的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研制成功。
一九七三年,我国研制的第一型反舰导弹,鹰击1号制造成功,并开始装备部队。
一九七三年,世界上首株杂交水稻在中国培育成功。
一九七三年,我国的第一型反舰导弹,鹰击1号仿制成功。
一九七四年,我国的第一台硒静电复印机研制成功。
一九七四年,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制造成功。
一九七四年,自主研制的74式火箭布雷车制造成功并开始装备部队。
一九七四年,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型中型常规动力鱼雷攻击潜艇035型入役。
一九七四年,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动力鱼雷攻击核潜艇长征1号入役。
一九七四年,我国的第一台DJS—130小型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一九七四年,我国自主设计的第一艘2.5万级油轮制造成功。
一九七四年,我国自主设计的第一艘2.5万吨级的浮船坞“黄山”号建成。
一九七四年,我国自主设计的第一艘500吨级起重船制造成功。
一九七四年,我国自主设计的第一台4000马力的交直流电传动的内燃机车制造成功。
一九七四年,我国自主研制的视网膜激光凝固器制造成功。
一九七四年,我国的第一台高级台式电子计算机制造成功。
一九七四年,我国的第一台3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研制成功。
一九七四年,我国的第一台大型竖井钻机研制成功。
一九七五年,歼侦6型飞机制造成功并装备部队。
一九七五年,我国的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研制成功。
一九七五年,我国自主设计的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建成。
一九七五年,我国的第一颗技术试验卫星研制成功。
一九七六年,我国研制的第一台大型通用集成电路计算机制造成功。
一九七六年,我国自主设计的第一艘海底布缆船,“邮电1”号制造成功。
一九七六年,歼教6型飞机制造成功并装备部队。
一九七六年,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型水上轰炸机,水轰5制造成功并开始装备部队。
一九七六年,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型反舰导弹,海鹰1号制造成功并开始装备部队。
一九七六年,我国自主研制第一台30万千瓦双水内冷式汽轮发电机制造成功。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