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油短缺中走向危机的2008-2010:《货币战争》周年祭
《货币战争》周年祭:在石油短缺中走向危机的2008-2010
:强国硬派 提交日期:2008-6-3 天涯国际观察
前言: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
2007年6月,《货币战争》问世了,几乎同时,中国多次宣布发现了大型金矿,该书的描述有多少真实,多少虚假,历史很难考证,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仅仅过了两个月,黄金价格就如同脱缰的野马,以超过大多数投资者预期的速度在半年时间内由600多美金/盎司上窜到1000美金/盎司,涨幅高达60%,目前仍然在900左右的高位徘徊。去年底,石油价格突破100美元/桶,而年初只有50美元,一年内上涨100%,而仅仅今年2月以来,经过了短暂的调整之后,石油在最近四个月内,由85美元/桶上升到目前的130美元/桶。短短时间上涨60%。
宋鸿兵的《货币战争》,并没有预测到美国出现的次贷危机,虽然次贷危机早在06年底07年初就出现了苗头,在07年3月就正式浮出水面。宋先生是美国房利美和房地美的信贷咨询顾问,处于次贷危机最前线的他,对于过去发生的一切可以大胆想象,大胆猜测,甚至掺杂很多牵强附会的推论,却对于美国最近次级贷和次级债的危机没有丝毫察觉,所以我要要非常不客气得对宋先生说一句:实在是有欠专业性。不过毕竟宋先生虽然精通美国金融史,却并没有接受过的的经济金融方面的正规教育。
一年过去了,关于宋先生的书,可能会觉得我在炒冷饭了,其实各种说法都有,甚至有人说他是完全剽窃人家的,这个我没有去深入追究。我要说的是,这部书能够真正唤起国民对于金融危机问题的思考,让所有人都开始沉思整个的货币政策,反省我们的缺点与不足,就很好。于是,我们看到,诸如《资本战争》《货币贵族》《货币战争中的犹太人》等等一系列大同小异的书籍井喷面世。这一点都不奇怪。我觉得很好,非常好。我这篇文章帖出来,也是一样,学术之争都已经是次要的,但是让越多人看到越好。
不久前,在网络上,我惊讶得发现,一向以严谨和话语权著称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居然破天荒得追随大流,翻译了一本《货币战争的幕后策划者》,为了加强吸引力,在封面引用了新京对温总理两会答记者问的评论:
这决不意味着亚洲在这场货币战争中稳操胜券,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场旷日持久的货币战争将以国际金融格局的大改变作为休止符,中国只有打赢这场战争才有改革的全面胜利。
温总理的原话我不知道,但是在我看来,新京,或者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只说出了事实的一半,那么事实的另一半是什么?如我标题表述的:石油。
基辛格的话,更全面更赤裸,也更务实,你不得不承认,在国际战略上,美国人的确显得老练,美国的投资界还有另外一个公式:
gold+oil+dollar=god
黄金+黑金+美金=上帝
关于黄金,离我今天的话题比较远,这里,我只说说后两者。尤其是黑金:石油。在我看来,这才是当今世界实力角逐的本质。
石油是在取代煤炭的作用的过程中慢慢凸现其价值的,在贯穿于几乎整个工业革命早期,古典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生活的时代前后,英国是以煤炭作为基本能源的,石油的作用,出现于一个世纪后的19世纪末期,但是真正体现出其战略上的优势,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那几年。美国与当时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对于石油的关注,也是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石油
时间回到1882年,当时英国海军上将费舍尔爵士在对石油做过很多调查之后,提议改用石油作为战船的燃料动力,在一次集会上他说:用油作为动力的战船没有黑烟,不容易暴露目标,要达到最大马力,烧煤炭需要4-9小时,而石油只需要5分钟,相同马力的推力,燃油引擎只需要燃煤引擎三分之一的工作量,每天消耗数量也只有煤的四分之一。换句话说,用油作为动力的战船的作战半径可以达到用煤的战船的四倍。他的想法被认为是异想天开。情况很快就改变了,1905年英国意识到了油的战略意义,但是它本身没有油,必须依赖美国、俄罗斯或墨西哥。直到后来,英国舰队控制了波斯湾。
事实上,早在1880年,德国的工业能力和产出已经全面超越英国了,英国为了除去对其全球利益的威胁,可谓是蓄谋已久。
19世纪末,德国已与当时的奥斯曼政府签订了一项协议,合作铺设从柏林到巴格达的铁路,很显然,是作为运输石油的战略要道。但是有一个唯一的漏洞在于这条铁路要通过巴尔干半岛的塞尔维亚,于是,英国发挥其一贯的制衡战略,为了制约德国的扩张,极力阻止这条铁路的修建,拉拢俄国法国,并且,在英国的背后支持下,利用当地复杂的民族与利益斗争,巴尔干半岛从1905起就战火不断,直到1914年8月,适当的导火索产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事国都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但德国的这条铁路,终究没有修建成功。
战后,我们就不说了,这里主要是说明一点,石油的第一次作为战略资源亮相,是源自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节:石油的休伯特峰值
M.金.休伯特是一位地质学家,1956年他发表了一篇论文,预言美国石油产量在1965-1970年间会达到顶点,他作出这个预计的时候,美国的时候产量正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历史记录,他的言论遭到嘲笑,但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是,1970年美国的石油产量真的达到了顶点,然后开始不断下滑,那之后,美国丧失了世界主要产油国的地位。
休伯特理论的实质是,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当油田的开采量达到其可采储量一半的时候,其产量便达到峰值,然后会开始下滑,整个的开采量随着年份的波动,呈正太曲线分布,而休伯特理论,在那之后,在一个个油田的开采过程中,得到证实。现在,休伯特峰值理论,得到了全世界地质学界的认同。
从目前的全球储量看,在2010年,世界石油的总开采量便达到了一半。虽然若是按照现在的产量不变,石油还可以用20-30年,但是由于2010年,石油产量便达到了历史峰值,所以在那之后,石油肯定是逐年减少的,并且,开采的成本,会迅速上升。
也就是说,在目前石油需求量每年增加约2%的前提下,到2010年,世界石油产量就开始下滑,并且成本上升,双重作用下,如何维持一个发展的世界经济?
考察世界各个产油国的总探明储量,其中66%集中在三角地区,即以阿拉伯伊拉克和伊朗围绕的波斯湾地区(以下数字都是大略,会有出入)最大的沙特,大概2500亿桶,科威特900亿桶,伊朗900亿桶,唯独伊拉克的储量数据存在极大争议。
比较保守的说法是1000亿桶,而很多数据与专家推测,两河流域其石油储量可能大大超过沙特,达到4000亿桶的规模,这里我不能断定,但是比较确定的是在1000-4000亿桶之间了,而且大部分都是没有怎么开采的井喷式油田。开采成本极低。(可以作个比较,国土面积为伊拉克22倍的美国的剩余储量大概200-250亿桶,大概是伊拉克的五分之一至二十分之一)
在即将到来的世界石油危机当中,伊拉克,是一个例外。
第三节:铲除塔利班和入侵伊拉克
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之类赤裸裸为霸权主义粉饰太平的口号成为美国的主旋律的时候,美国“广电总局”好莱坞彻底堕落成为主旋律的战场,近些年,流水线作业出来的一部部大作,在肉麻的吹捧中,把美国的“自由”“民主”“拯救全人类”的“责任”灌输给全人类。在伊拉克平民无政府状态的悲苦中,在阿富汗南部满山遍野的罂粟花上,在全世界影迷的一次次激动中,美国的战争机器谱写着一曲曲人类壮丽的“民主诗史”。
果不其然,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能自圆其说的时候,美国改口声称萨达姆与基地组织联盟,随后,由于没有证据,美国再次改口,称用一个民主政权取代独裁政权是值得的。最后说萨达姆反人类罪,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美国大兵终于采取实际行动,在好莱坞用“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强奸了全世界影迷的思维之后,用挂着油桶的战车捆绑着民主的大棒,强奸了国际秩序,强奸了联合国。当然,如在日本韩国的那样,也强奸了很多伊拉克妇女。
做一点历史回顾:在伊拉克战争不久前,中国的中石油刚刚在伊拉克西部签订了一个有巨大潜力的开发合作合同,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以及其它两个国有公司曾经签订了一个长达23年的开发伊拉克西部古尔奈油田的合同,法国在萨达姆政权下也有开发伊拉克石油的权力。这三个国家都对战争表示反对,显然,所有反对战争的,都不可能在将来的瓜分中获利,所有国家都开始明白,为什么石油资源贫乏的日本韩国,也要跟着美国后面往伊拉克插一脚了。(韩国也介入了美国对塔利班的行动)英国,就更不用说。
80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里根政府,是塔利班的幕后支持者,通过巴基斯坦,源源不断向塔利班和阿富汗运送战争物质和武器,美国出钱出枪,塔利班出人,苏联损失惨重,并且加剧了国内经济矛盾,最终解体。
进入90年代后期,由于在里海等地发现了大量石油,美国插手,修建石油管道,当时的想法是以修建管道的名义控制整个的能源供应,在西线,通过保加利亚,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连接到亚得里亚海,东方的路线就是通过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连接到印度洋。
西线的事情大家都非常清楚,南斯拉夫铁托政府,其路线原本是与苏联不合拍的,暗中得到过美国的支持,但是随着苏联的解体,南斯拉夫用来对付苏联的价值丧失,而其社会主义成功模式的威胁成为主要矛盾,90年代末,美国开始制裁南斯拉夫政府,其策略是利用和怂恿民族分裂分子制造事端,分裂整个南斯拉夫。限制其贸易和原材料交易,整个塞尔维亚陷入了极度的贫困与经济动荡当中,于是美国开始利用国际上的话语权,叫嚣着是因为南斯拉夫的独裁政府的腐败统治导致。有深度的观察家非常清楚,当时的情况是塞族、克族、阿族三个民族在美国英国等挑拨下互相攻击,流血事件不断,而美国却唯独对付塞尔维亚,因为米诺舍维其号召民族团结,对抗美国,美国下决心铲除。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
而塔利班,在1997年派代表前往德克萨斯州和美国政府谈判,是关于修建阿富汗境内的石油管道的问题,却条件没谈拢,不欢而散,另一家公司竞争的就是后来破产的安然公司。
2001年7月,塔利班最终没有和华盛顿达成协议,因为他们希望石油管道不但是作为通向印度等国的运输线,也为自己阿富汗国内的发展提供能源,美国故意没有答应这个条件,并且,华盛顿告诉塔利班政府:你不选择黄金,那么我们就将把你们埋葬在布满炸弹的地毯之下。
塔利班这个组织的性格是不屈服的,圣战的,紧接着大家都知道的事件,就是911了,美国正好有一个攻击塔利班的借口。
战后,美国联合石油公司的前顾问哈米德.卡尔扎伊被布什任命为阿富汗“殖民地”的“总督”(临时总统)。
塔利班消失了,曾经被塔利班严厉打压的南部军阀毒枭又开始了他们的罂粟种植,满山遍野,都是美丽的罂粟花,自从美国占领阿富汗之后,全世界的海洛因又开始泛滥了。
2002年5月,卡尔扎伊宣称,计划与土库曼斯坦和巴基斯坦讨论,关于通过阿富汗连接两国的石油管道问题。2003年1月,协议悄悄签署了,同时期,美国绕开联合国,悍然入侵伊拉克。
第四节:达尔富尔问题的实质
前段时间,一直到至今,美国一直打着“人权”的旗号在达尔富尔问题上指手画脚,美国“国家广电总局”发言人斯皮尔博格曾叫嚣退出奥运艺术顾问,占据着道德制高点,作为“人权斗士”,着实把自己炒作了一番。我们来看看达尔富尔问题的实质:
2004年8月8日,苏丹驻阿尔及利亚大使哈伊达·哈桑召开新闻发布会,指出美国“捏造达尔富尔危机的真实目的是为了非洲大陆的石油”。他说,对于达尔富尔宗教冲突的道不真实,美国实际上是想给苏丹施压,削弱苏丹政府,为自己的扩张野心做准备。
澳大利亚左翼媒体《留住绿色周刊》认为,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政府主张动用军队干涉苏丹事务,只不过是对苏丹进行“伊拉克式的入侵”,以取得“政权更迭”,攫取苏丹潜在的石油储备。
1997年,美国对苏丹实施制裁,它的石油公司从而被苏丹排除在外。从1999年起,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加拿大等国主导了苏丹的石油业务。对此,美国公司不肯罢休,它们谋求重返苏丹,获取苏丹的石油财富。
为此,美国祭起了惯用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一方面,用取消经济制裁引诱苏丹;另一方面,用加强制裁来迫使苏丹软化态度,而后一招在对付利比亚时起到了作用。
中国是苏丹最大的贸易伙伴。据商务部提供的信息,1997年以来,在石油开发项目带动下,双边贸易量猛增。2001年,苏对华贸易占其外贸总额的35%,其中对华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55%,从中国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14%。2003年1月到12月,中苏进出口总额达到19.2亿美元,其中中国从苏丹进口14.4亿美元。中国从苏丹进口的商品主要是原油。
1996年11月,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标获得苏丹穆格莱德油田1、2、4区块开发权,并负责组建作业集团———大尼罗河股份有限公司,中方占最大股份(40%)。该项目由3个区块和一条原油外输管线组成,1999年6月完工,8月底出口了第一船原油,目前日产原油25万桶。该项目自运营以来效益显著,对促进中苏两国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另外,中国在苏丹首都喀土穆还有炼油厂、石油化工厂。中油集团和苏丹政府各占喀土穆炼油厂50%的股份,项目于2000年5月正式投产,年加工能力为250万吨原油,目前运行良好。中油集团占喀土穆石油化工厂股份的95%,苏丹政府占5%。2002年3月5日正式投产,设计年产1.5万吨聚丙烯。
第五节:关于控制石油与打压异己,美国的战略模式
好了,经过以上分析,模式出来了:
与对付南联盟、塔利班、伊拉克的做法一样,在美国的石油利益得不到许诺的时候,美国采取的策略就是先采取贸易等各方面制裁,孤立你,让你民不聊生,比如当时对付南联盟,对付萨达姆,此过程中挑拨目的国的民族与社会矛盾,在南联盟挑拨塞族克族阿族,伊拉克挑拨什叶派逊尼派,并且运用在话语权的优势CNN、BBC等西方媒体,大范围全方位将你妖魔化,为自己散步“民主”“自由”做铺垫。
最后一步,时机成熟了,或者自己制造时机,采取行动,塔利班被灭,萨达姆被绞死,米诺舍维其被绞死。
在这之后,就是“民主”的瓜分盛宴,各个跟班,比如英国,日本韩国,等,以前是西方很多国家。
在我看来,美国第二次入侵伊拉克的实质就是第一次办得不够漂亮,后来推倒重来,利益重建,果然,这次美国放话了:不跟我干的,反对我的,一桶油的赃也分不到。
伊拉克石油问题的实质就是孤立你挑拨你分化你,打残你,然后利益我独享,别人都给我靠边站。
关于美国战略模式运用于中国,可以参照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的言论和书,与上面如出一辙。
对台湾进行分化,对西藏问题,以人权为外衣,妖魔化中国,对于贸易,至今阻止欧洲对中国的武器出口,对于中国的妖魔化,是全方位的。
达尔富尔和其它中美冲突地区,都将是以后中美之间角力的焦点,包括缅甸等国。
末: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未来
经济学上,研究能源与经济学的关系,有个理论,就是若是一个国家能源支出接近或者超过10%,那么会对经济产生极大影响。最直接的影响是全面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供需矛盾进一步突出,石油价格已经上涨到了130,现在已经有预计短期内将会达到200,时间问题。很可能一两年内就能达到。
200的概念是什么?中国现在自产石油仅1.5亿吨左右,60%以上需要依靠进口,以后每年需进口约2亿吨或者更多石油(2007年进口总量约近2亿吨),那么需要为石油支出至少3000亿美元,相对于中国2007年的GDP3.3万亿,接近10%,若是进口数量进一步上升,那么问题会更严重。
这样会造成巨大的通货膨胀,其实质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相当于在国民经济中打入石油契子,我们知道,税收相当于一个契子,其作用是损害国民福利的,但是毕竟税收最后还是在国内流动,石油契子与巨额税收不一样(相当于各行各业增加10%税收),因为收了之后交给石油出口国,而不是国家政府。
这样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萧条。极大得降低国民生活水平。
不单是对于中国,对于世界其它国家除美国外,也是一样。而对于美国来说,由于控制了大部分的石油资源,有了控制全世界的筹码,石油,随着美国对伊拉克的占领,彻底与美元捆绑,所以: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
经济的命脉抓在美国手里,中国该如何应对?
需要极大的勇气与智慧。很可能需要的是中美之间从经济政治到军事的全方位的艰苦博弈。巨大的危机正在逼近。
2008,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注:此文涉及的非常复杂,为免读者视觉疲劳,我在写的时候刻意削减篇幅,大家有什么疑问可以在后面跟帖讨论,由于行文时间短,若有错漏之处见谅。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