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燕:角逐货币霸权
角逐货币霸权
2009年01月16日 《商务周刊》
□文 张宇燕
货币权力的争夺是大国权力平衡角逐的一个重要部分。货币权力一直是与军事权力相并列的国家权力的一部分,“钱袋子”是支持大国扩张的后盾,而后者又为实现更大的货币和金融利益铺路。国际体系中的大国关系史同时也是一部货币主权的斗争和变迁史。大国在其中追逐其货币的国际化以及由此带来的霸权和利益,同时又竭力排斥别的国家竞争和取代自己的位置。正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巴瑞·易臣格瑞(Barry Eichengreen) 指出的,国际货币体系常常受到一个由金融权力所构成的霸权体系的支配。大国在其中秘而不宣地激烈角逐。
从历史的演变来看,古巴比伦的Shekel、波斯的Daric、希腊的tetradrachma、马其顿的stater、古罗马的denarius、伊斯兰的dinar、意大利的ducat、西班牙的doubloon、法国的livre、19世纪的英镑,以及20世纪以来的美元,都一度或者正在扮演着世界中心货币的角色。
布雷顿森体的霸权“禅让”
回溯至大英帝国日不落时期,英国实行的是英镑与黄金挂钩的金本位制,由英国政府和英格兰银行管理世界金融体系。英镑被广泛地用作国际交易的计价单位以及投资和储备货币,伦敦金融城是国际金融中心,英格兰银行的利率影响着世界其他货币的成本。
当时英国的货币当局虽然没有要求殖民地国家使用英镑,但是通常都要求对方使用100%的英镑准备金,由英国政府对储备支付利息。这样,英镑一时成了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40%以上的国际贸易用英镑结算。1914年一战前夕,英国的海外投资曾高达40亿英镑,占西方国家总投资的一半,英国的投资者和金融家从海外投资中获得了高额利润,英格兰银行也成为世界的银行,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英镑的衰落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的原因,英镑曾停止与黄金挂钩。战争结束后,为了保持其中心地位,英镑又恢复了黄金平价。尽管从1913年到1920年间英国的物价上涨了150%,但英镑却只贬值了30%,因此实际上英镑已经被高估了。恢复黄金平价削弱了英国的竞争力,贸易逆差不断增加,英镑的地位开始下降。此后,随英国政治军事实力的进一步削弱,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不得不将其霸主地位传给美国,英镑退出了维持长达一个多世纪之久的垄断地位。
1941年,当二战还在硝烟弥漫当中,美国的宣战让世界主要大国都敏锐地意识到战争即将结束。为未雨绸缪,老牌资本主义大国英国与新兴霸主美国都开始积极谋划建立战后的国际货币和贸易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本国在其中的主导地位。
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小镇布雷顿,战后国际货币体系方案达成,建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的金汇兑本位制,并创造了两个新机构IMF和复兴开发银行,共同维护这一体系。英国虽然说服美国在降低英国债务方面做到最大限度的妥协,但不得不接受将国际货币体系主导地位让给新兴领导者美国的现实。
美元帝国
此后,美国通过各种手段推行美元的国际化,美元的流通经历了第一次国际大扩张。1947年美国推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又称马歇尔计划)。当时很多欧洲国家都面临着“美元荒”,生产停滞,居民生活处于绝望的边缘。政府被迫从国外购置零星的生活必需品,而这又使生产资金变得更加短缺,同时外债进一步加重。居民对本国货币的信心严重动摇。
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对西欧提供恢复生产的贷款就如同给沉沦的欧洲抛出了救命的救生圈。美国提出的条件是,要求对方购买美国商品并使用美国货币支付,同时西欧国家的经济应当接受美国的监督,撤销关税壁垒,并降低关税。
美国通过这一系列经济援助计划将钱送给欧洲,使后者对美元产生了路径依赖。据估计,从1948年美国国会通过《对外援助法案》到1951年底马歇尔计划结束,美国以赠款和贷款的方式发放的援助达131.5亿美元。这些援助有效地帮助美元树立起了国际流通货币的地位。
美元流通域的第二次扩大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浮动汇率制的建立。美元确立国际货币地位以后,于1970年代遭遇了第一次货币动荡。当时美国的通货膨胀率高达13%-14%。由于美元本位内在的矛盾,同时国际社会担心美国的货币政策会失控,美元一路贬值。1973年,美国宣布美元停止兑付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结束。
世界从此进入了浮动汇率的不稳定时期。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虽然部分削弱了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又加强了美元的国际化地位。虽然美元不再作为官方计价单位,减少了正式盯住美元汇率的国家的数目,但在事实上很多采取“其他盯住”制的国家所盯住的篮子货币中美元依然占有绝对比重。此外,1971年以后,黄金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作为货币的功能,从而美元成了最终的计价单位,这些因素使美元得以继续保持国际货币的领导地位。
冷战后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大发展,为美元在世界范围的流通提供了第三次发展机遇。世界市场快速一体化、国际资本流动性的提高都极大扩展了美元的流通域,提高了美元在当今世界所享有的独一无二的地位。
大致而言,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建立在浮动汇率和信用货币基础上的、由主要国际货币之间博弈的体系。美元、欧元和日元三分天下,前者的地位要远远高于后二者。
“挑战者”欧元
1970年代美元危机的一个结果是促使欧洲认识到依赖美元的危险性。1978年德国和法国达成一致,同意建立欧洲货币体系,此后欧洲又花费了20多年的时间终于实现了统一货币的梦想。当前欧元已成为仅次于美元的关键货币。随着欧元的进一步拓展,如果它挑战到美元的主导优势,则无疑会引起美国的竞争性反应。
欧洲似乎也确实有这个意思。欧盟的一些国家、尤其是法国,把欧元看成是挑战美元霸权地位的好时机。美国发行大面值美元获得的铸币税使欧元也希望能通过发行更大面值的欧元(包括100、200和500欧元面值),从海外市场尤其是新兴发展中国家获利。人们认为,虽然欧盟表示欧元的出台完全是受市场的驱使,但实际上这是因为在欧盟内部还没有形成关于欧元的战略和定位的一致意见。
截至目前,美国对欧元的态度还算温和。尽管这么做并不表示美国不关心或者从未想过如何应对欧元对美元的挑战。克林顿的经济顾问委员会曾经提出,欧元的出现还没有对美国形成挑战,因此在欧元问题上,美国的表态总是故意有些中性,但事实上,正如经济学家Portes指出的,“很难相信美国在欧元的问题上漠不关心,事实上,华盛顿内部对欧元的问题也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
货币“战国时代”到来?
以上情况说明,在美国的利益还不明显、国内政策分化的时候,美国对其货币的态度是比较模糊的;一旦别国货币真正威胁到了美国的利益,则美国会毫不犹豫地进行打压。1980年代的日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美国的过度消费以及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等因素使国际金融的不平衡变得日益严重。新兴经济体所持有的外汇储备占了全球外汇储备的绝大部分。根据摩根士丹利的估算,截至2007年底,全球包括外汇、黄金等在内的官方储备为6.41万亿美元。其中亚洲各国官方储备为3.94万亿美元,占60.94%;石油出口国的官方储备为1.02万亿美元,占15.9%;西方七国的官方储备为1.3万亿美元,占20.31%。
而与此同时,美国的贸易逆差步步扩大,2007年占其GDP的5.6%。随着美元不断贬值,国际货币体系的格局正发生悄然变化。很多国家开始谨慎地调整其外汇储备结构和贸易计价单位,减少美元计价和储备的比重,并增加欧元的比重。为了扩大欧元的流通范围,欧盟也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发展以欧元计价的金融产品。传统上欧洲的金融体系以银行融资为主导,但近年来其债券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回购市场规模从2000年的1万亿欧元发展到2007年的6万多亿欧元。
此外,日本、俄罗斯等国也都积极谋求本国货币的国际化,摆脱对美元的依赖地位。在这样的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暗潮中,人民币的未来选择问题也被提上了迫切的议事日程。
张宇燕,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亚太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
相关文章 社科: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思考——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初探清湖渔夫:全球性货币战争的时代特征从CDS的角度看08危机真相不是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美国次贷重创重临或达730亿美元窟窿金融危机远未成为历史经济危机的逻辑(下篇)——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逻辑——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吕永岩:“富外穷内”国际板未面世便现魔影张庭宾:美国最危险之地——利率衍生品巨额美债何去何从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