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爱资派”在华西村问题上的思维梗塞(6)
“爱资派”在华西村问题上的思维梗塞(6)
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的华西村隆重举行建村50周年纪念大会,道的标题《华西村人均资产过百万 家家住别墅开轿车》不但让所有的劳动者羡慕让所有的农民心动,也叫一些“爱资派”人士很坐不住了,于是想方设法来消除这种影响。可是因为他们唯利是图,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思想指导,所有在讨论华西村问题时常常不可避免地就出现了思维梗塞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关于《如果华西村当年走了小岗路》的讨论中表现得很明显,有些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必要说说个人的看法——
在《“爱资派”在华西村问题上的思维梗塞(5)》中,[我爱孙]的思维梗塞得到了十分充分的表现。他反复跟帖不离一个内容——
在毛泽东时代,偷偷摸摸搞村办企业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华西村在毛泽东时代就开始走资本主义道路了 ( 我爱井冈映山红 11-10-14 12:16:55 )
你看看上海东方早的道。吴仁宝当年就是偷偷摸摸的办五金厂,怕上级领导知道 ( 我爱井冈映山红 11-10-14 14:03:27 )
“毛主席看了这个告以后有个批示,说这是农村光明灿烂的希望。”既然如此,吴仁宝为什么不光明正大的办五金厂,却要偷偷摸摸的干? ( 我爱井冈映山红 11-10-14 13:53:07 )
华西村如果在毛泽东时代不偷偷摸摸的走资本主义道路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哪里有今天的华西村?强坛左派为什么不敢谈这个要害问题? ( 我爱井冈映山红 11-10-14 11:42:32 )
下面大于给他找段文字,这段文字比[我爱孙]说得更清楚——
几十年过去了,吴仁宝还不无感慨地说:“当时,办工厂是资本主义,正在批资本主义,怎么好搞资本主义呢?我们偷偷地办了个五金厂,不给外面参观的人看。凡首长来了,我们就把工厂的门锁上,让工人出去干农活,首长一走,就让工人回来加班加点地干。”可以说,吴仁宝以自己农民式的智慧甚至是以农民式的狡黠,帮助华西村的工业启蒙度过了那个特殊的年代,也为华西村改革开放以后的迅速崛起积累了原始资本。这种原始资本,不仅仅包括资金方面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农民观念上的转变,以及产业工人的培养。于是,当苏南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之时,华西村已经在跑道上独自奔跑了一段距离,从一开始就获得了先发优势,从一开始便比别人站在了更高的台阶上。
可以说,因为政治上的脑梗塞,[我爱孙]根本看不懂这段话。
首先,“当时办工厂是资本主义”这个话本身就有问题。如果当时吴仁宝办的是私人工厂,当然是搞资本主义,但是吴仁宝吴仁宝一直办的都是集体私有制的工厂,那是搞资本主义吗?所以,吴仁宝是以他特有的幽默在挖苦过去那些干扰他们办工厂的形左实右的领导。
再者,这个话所具有的复杂的背景[我爱孙]也是理解不了的。他以为毛泽东时代一切都是毛泽东一个人说了算,他不理解还有很多时候不少事情毛泽东说了也不算的情况,他不知道毛泽东抱怨过:“计划工作不同我商量。”“经济建设,这15年来我没有参加,那个‘委’,那个‘口’怎么活动,我不知道,各地的我也不知道,过去打仗,情况、经过我知道。”他还谈到:“1959年元月会议,是我提议召开的。我感到2000万吨钢完不成,希望修改一下,可是开了几天会也不跟我商量。” 实际上,在“人民公社必须大办工业”问题上就过有几次反复。
在毛泽东看来,必须改变5亿人口只搞饭吃的状况,出路在于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发展农村中的非农产业。在农村既有的条件下,建立人民公社是一种适合于这种目标的组织形式。作为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组织,“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在区委管理下按照国家的统一计划,因地制宜大办工业,到处发展,遍地开花。这样搞起来,全国的工业大发展,公社的商品生产大发展,钱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全国农民就可以逐步地共同富裕起来,他们的文化水平也可以逐步普遍提高起来”。对于未来中国的城乡发展景象,毛泽东的思路是:“将来的城市可以不要那么大。要把大城市居民分散到农村去,建立许多小城市。”当然,这里决定性的因素仍然在于人民公社可以大办工业。
但是,他的这些想法遇到了一些困难,特别是遭遇三年困难后,中央政府自上而下执行“坚决缩短工业生产战线和基本建设战线”的政策。社队企业的生存环境更为艰难。1962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关于批发一九六二年国民经济调整计划的指示》规定:“农村人民公社或大队举办的工业企业,凡不是为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直接服务的,不具备正常生产条件的,应该一律停办;需要保留的,除了个别企业继续由公社或大队经营以外,其余的企业应该由生产队直接经营。”
不过,情势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毛泽东对于社队企业的期待。后来,他几乎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力推社队企业的发展。1966年在给林彪的信中,毛泽东再次提出,农村“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1975年9月,他又不失时机地把浙江省永康县人民银行干部周长庚关于调整中央政策、支持社队企业发展的来信,批转给主持国务院工作的邓小平,并把该信所附的华国锋给中共湖南省委的一封信,以及1974年12月15日《河南日》发表的调查告《光明灿烂的希望——巩县回郭公社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调查》,一并批转。毛泽东要求邓小平考虑“此三件可否印发在京各中央同志”。这反映了毛泽东对于人民公社问题的良苦用心与执着。
改革开放以来,“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成为农村发展的共识,政府调整了对农村“社队企业”的政策,从放宽管制到积极支持,并给予市场主体的地位,“社队企业”由此获得了应有的发展条件,成为国家经济重要的支撑。
了解了这个背景后,就能够清楚地看到[我爱孙]这种“爱资派”已经不是一般的思维梗塞,而是脑结石了。
其实,在《“爱资派”在华西村问题上的思维梗塞(5)》中,[我爱孙]没有读懂大于的下面这段话——
长期以来,有些文化人说历史的研究历史问题的有一种很不好的风气,就是随风倒舵。像这个“人民公社必须大办工业”的问题,打到刘少奇的时候就说刘少奇反对农民办工业,要求一切要退够;粉碎四人帮的时候又说四人帮破坏农民多种经营,要割资本主义尾巴;为攻击毛泽东时代了,则可以完全不顾事实地说什么“只准让它共在一块土地上搞农业,不准搞其它”。就是像吴仁宝这样的汉子,有时候也不得不圆滑一点。大于认为种风气很不好很不好,中国什么时候能够真正实事求是地评价一些历史的人和事了,中国的很多事情就会比较好办了。
如果他读懂了这段话,他就不会去跟这些自取其辱的帖了。因为大家都知道过去是打到刘少奇的时候说刘少奇走资本主义道路,粉碎四人帮的时候又说四人帮妄图复辟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成了一个反动的标签。实际上人人都清楚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不是资本主义,现在资本主义也不是那么反动了,有些甚至以资为荣以资为爱了。作为“爱资派”的[我爱孙]们,应该为华西村走“资本主义”欢欣鼓舞才对,可是为什么会个个都对这个搞“资本主义”的华西村横挑鼻子竖挑眼恨得咬牙切齿呢?哈哈哈哈——
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的华西村隆重举行建村50周年纪念大会,道的标题《华西村人均资产过百万 家家住别墅开轿车》不但让所有的劳动者羡慕让所有的农民心动,也叫一些“爱资派”人士很坐不住了,于是想方设法来消除这种影响。可是因为他们唯利是图,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思想指导,所有在讨论华西村问题时常常不可避免地就出现了思维梗塞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关于《如果华西村当年走了小岗路》的讨论中表现得很明显,有些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必要说说个人的看法——
在《“爱资派”在华西村问题上的思维梗塞(5)》中,[我爱孙]的思维梗塞得到了十分充分的表现。他反复跟帖不离一个内容——
在毛泽东时代,偷偷摸摸搞村办企业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华西村在毛泽东时代就开始走资本主义道路了 ( 我爱井冈映山红 11-10-14 12:16:55 )
你看看上海东方早的道。吴仁宝当年就是偷偷摸摸的办五金厂,怕上级领导知道 ( 我爱井冈映山红 11-10-14 14:03:27 )
“毛主席看了这个告以后有个批示,说这是农村光明灿烂的希望。”既然如此,吴仁宝为什么不光明正大的办五金厂,却要偷偷摸摸的干? ( 我爱井冈映山红 11-10-14 13:53:07 )
华西村如果在毛泽东时代不偷偷摸摸的走资本主义道路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哪里有今天的华西村?强坛左派为什么不敢谈这个要害问题? ( 我爱井冈映山红 11-10-14 11:42:32 )
下面大于给他找段文字,这段文字比[我爱孙]说得更清楚——
几十年过去了,吴仁宝还不无感慨地说:“当时,办工厂是资本主义,正在批资本主义,怎么好搞资本主义呢?我们偷偷地办了个五金厂,不给外面参观的人看。凡首长来了,我们就把工厂的门锁上,让工人出去干农活,首长一走,就让工人回来加班加点地干。”可以说,吴仁宝以自己农民式的智慧甚至是以农民式的狡黠,帮助华西村的工业启蒙度过了那个特殊的年代,也为华西村改革开放以后的迅速崛起积累了原始资本。这种原始资本,不仅仅包括资金方面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农民观念上的转变,以及产业工人的培养。于是,当苏南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之时,华西村已经在跑道上独自奔跑了一段距离,从一开始就获得了先发优势,从一开始便比别人站在了更高的台阶上。
可以说,因为政治上的脑梗塞,[我爱孙]根本看不懂这段话。
首先,“当时办工厂是资本主义”这个话本身就有问题。如果当时吴仁宝办的是私人工厂,当然是搞资本主义,但是吴仁宝吴仁宝一直办的都是集体私有制的工厂,那是搞资本主义吗?所以,吴仁宝是以他特有的幽默在挖苦过去那些干扰他们办工厂的形左实右的领导。
再者,这个话所具有的复杂的背景[我爱孙]也是理解不了的。他以为毛泽东时代一切都是毛泽东一个人说了算,他不理解还有很多时候不少事情毛泽东说了也不算的情况,他不知道毛泽东抱怨过:“计划工作不同我商量。”“经济建设,这15年来我没有参加,那个‘委’,那个‘口’怎么活动,我不知道,各地的我也不知道,过去打仗,情况、经过我知道。”他还谈到:“1959年元月会议,是我提议召开的。我感到2000万吨钢完不成,希望修改一下,可是开了几天会也不跟我商量。” 实际上,在“人民公社必须大办工业”问题上就过有几次反复。
在毛泽东看来,必须改变5亿人口只搞饭吃的状况,出路在于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发展农村中的非农产业。在农村既有的条件下,建立人民公社是一种适合于这种目标的组织形式。作为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组织,“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在区委管理下按照国家的统一计划,因地制宜大办工业,到处发展,遍地开花。这样搞起来,全国的工业大发展,公社的商品生产大发展,钱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全国农民就可以逐步地共同富裕起来,他们的文化水平也可以逐步普遍提高起来”。对于未来中国的城乡发展景象,毛泽东的思路是:“将来的城市可以不要那么大。要把大城市居民分散到农村去,建立许多小城市。”当然,这里决定性的因素仍然在于人民公社可以大办工业。
但是,他的这些想法遇到了一些困难,特别是遭遇三年困难后,中央政府自上而下执行“坚决缩短工业生产战线和基本建设战线”的政策。社队企业的生存环境更为艰难。1962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关于批发一九六二年国民经济调整计划的指示》规定:“农村人民公社或大队举办的工业企业,凡不是为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直接服务的,不具备正常生产条件的,应该一律停办;需要保留的,除了个别企业继续由公社或大队经营以外,其余的企业应该由生产队直接经营。”
不过,情势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毛泽东对于社队企业的期待。后来,他几乎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力推社队企业的发展。1966年在给林彪的信中,毛泽东再次提出,农村“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1975年9月,他又不失时机地把浙江省永康县人民银行干部周长庚关于调整中央政策、支持社队企业发展的来信,批转给主持国务院工作的邓小平,并把该信所附的华国锋给中共湖南省委的一封信,以及1974年12月15日《河南日》发表的调查告《光明灿烂的希望——巩县回郭公社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调查》,一并批转。毛泽东要求邓小平考虑“此三件可否印发在京各中央同志”。这反映了毛泽东对于人民公社问题的良苦用心与执着。
改革开放以来,“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成为农村发展的共识,政府调整了对农村“社队企业”的政策,从放宽管制到积极支持,并给予市场主体的地位,“社队企业”由此获得了应有的发展条件,成为国家经济重要的支撑。
了解了这个背景后,就能够清楚地看到[我爱孙]这种“爱资派”已经不是一般的思维梗塞,而是脑结石了。
其实,在《“爱资派”在华西村问题上的思维梗塞(5)》中,[我爱孙]没有读懂大于的下面这段话——
长期以来,有些文化人说历史的研究历史问题的有一种很不好的风气,就是随风倒舵。像这个“人民公社必须大办工业”的问题,打到刘少奇的时候就说刘少奇反对农民办工业,要求一切要退够;粉碎四人帮的时候又说四人帮破坏农民多种经营,要割资本主义尾巴;为攻击毛泽东时代了,则可以完全不顾事实地说什么“只准让它共在一块土地上搞农业,不准搞其它”。就是像吴仁宝这样的汉子,有时候也不得不圆滑一点。大于认为种风气很不好很不好,中国什么时候能够真正实事求是地评价一些历史的人和事了,中国的很多事情就会比较好办了。
如果他读懂了这段话,他就不会去跟这些自取其辱的帖了。因为大家都知道过去是打到刘少奇的时候说刘少奇走资本主义道路,粉碎四人帮的时候又说四人帮妄图复辟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成了一个反动的标签。实际上人人都清楚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不是资本主义,现在资本主义也不是那么反动了,有些甚至以资为荣以资为爱了。作为“爱资派”的[我爱孙]们,应该为华西村走“资本主义”欢欣鼓舞才对,可是为什么会个个都对这个搞“资本主义”的华西村横挑鼻子竖挑眼恨得咬牙切齿呢?哈哈哈哈——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