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产业化:发现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网闻博 摘自《日出西边/风动中国》
在中国历史的悠悠长河里,最著名也是最具争议的两个人,恐怕要数一统中国的秦皇大帝和“至圣先师”的孔子。从书同文、人同伦、车同轨,到修长城设郡县,以致“万代皆行秦政治”,就一定意义来说,没有秦始皇便没有今日的文化中国和地理中国。秦始皇兴亡继绝,承前启后,开创和奠定了今日中国的基业。汉承秦制,继承了秦始皇创下的家业。然而,也正是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便开创了更名改姓数典忘祖以怨德的文化法统。秦始皇由此也便成了“暴君”的文化符号,大秦即与“暴秦”同义。抹去历史的尘埃,我们会惊异的发现,当年强汉的盛极转衰,也是至此埋下了文化祸根。去儒即兴,尊孔即衰。自汉以降,中国这个文化心电图就一直衰减至晚清。
更名改姓,数点忘祖,中国人这一获得性的文化基因传承,便使得家国姓秦姓汉、姓蒙姓满乃至姓华姓洋都可心安理得,即使被称作“汉奸”也无所谓耻无所谓辱。不知对天地、对祖宗、对父母、对社会感恩的民族,又怎么会知道道德虚伪为何物呢?人性堕落道德沦丧的社会,弱肉强食、巧取豪夺、尔虞我诈、贫富分化以及“黄赌毒”泛滥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追根溯源,我们不仅要问,那我们的这一文化劣根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这就不能不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说起,就不能不从“至圣先师”孔子说起。“万代皆行秦政治”,第一个接管大秦基业的王朝,首先即面临既更名换姓又能堂而皇之占有旧主人遗产的“正名”问题。这说到底,就是一个政治经济的文化包装运营课题。这项国家级的攻关科研课题,最后被以董仲舒为总顾问的一个文化经纪公司竞标完成,这便是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创新性基本国策的由来。自此,汉家终于完成了对秦家的彻底运营改制,而儒们子弟则取得了中国改朝换代包装改制工程的独家专利权和独家文化垄断经营权。汉家享利仅几百年,而儒门子弟则专利垄断达2000余载。中国自汉代以来的历史,就是这个文化和权力的博弈与合作的游戏连续剧。至于现在才出现的文化产业化和市场经济新名词,在孔圣人及嫡传弟子面前就太小儿科了。试想,远在2000多年前,就能把权力商品化与产业化运营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地步,恐怕连当今的美国中情局和好莱坞及迪斯尼都要甘拜下风了。
“君君臣臣”,自然是权力至上,以权为本。“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然是通过读书明白“孔孟之道”的要旨。“学而优则仕”,最后检验学习的唯一标准便是能否做官经营更大的权力。而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就是王朝更名改制需要儒家来“正名”,专营“正名工程”的儒家自然也需要自己和王朝一道来“正名”。于是,自汉代以后,对孔子的神化圣化便到了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神坛上的“至圣先师”任你打倒还会复辟。从“五四运动”至今,打不倒的孔子,砸不烂的神坛,文化的魔力,由此可见一斑。金钱至上,靠资本逐利,是商人的铜臭俗举。而同样追求金钱,但却凭权力逐利,且名利地位通吃。怎能不说儒家子弟比商人更文化更高明呢?资本可以将人绑架为“房奴”和“钱奴”,儒学则将人绑架为“学奴”和“权奴”。权力奴隶制和资本奴隶制,在催促和奴役人性方面并无本质差异。原始丛林法则和权力丛林法则与资本丛林法则,也都是一样的生存竞争弱肉强食,均与公平正义创新发展的人本主义精神背道而驰。如果说资本经营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物质生产和技术进步,那么权力经营则只能导致社会的停滞和腐败轮回。儒家弟子文化精英的自私和“学而优则仕”的官员的贪腐,也便成了导致中国社会沉沦的千年文化毒瘤。中国由汉至清2000多年来的历史,便是儒家文化专营权力腐败轮回的历史。所以,对“至圣先师”文化商业智慧的超前发育,我们真不知是该自豪,还是该悲哀?
再回头来看,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百家争鸣时代,周室衰落,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当时的孔丘,也是欲追求仕途大作为的有志之士。只是他复辟周礼旧制的思想,与当时创新图强的大变革潮流背道而驰。所以,周游列国,却惶惶如丧家之犬,郁郁而不得志。可贵的是,他不气馁、不抛弃、不放弃,另辟蹊径,从而开辟了中国民办教育的先河。因此,要论中国教育产业化的鼻祖,定是孔子无疑。非但如此,他的读书做官之术,也在他的弟子身上小有斩获。中国的文化产业化,以及政治经济的文化产业化运营,在那时即已出现端倪。至于他的儒学遗愿在汉代的复辟实现,当然也和他的后世弟子董仲舒的创新性运作努力分不开。但不管怎么说,孔子作为中国教育产业化和文化产业化的鼻祖地位,还是应该举世公认永载史册的。特别是孔子及其后世弟子的文化产业化成就,堪称是规模宏大、波澜壮阔且影响深远的惊世创举。
尽管孔子已经很伟大,尽管伟大的孔子大概也并不在意后人怎么评说他的伟大,但作为多多少少受他本人已经他的后世弟子们的伟大影响的中国人,我们还是不应埋没对孔子的伟大的新发现。世界上至今对中国的文明贡献还仅限于“四大发明”,可造纸、印刷、火药和指南针,这些“学而优则仕”者不屑为之雕虫小技,在“至圣先师”的文化产业化伟大发明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但因大众约定俗成的缘故,网闻博小社员在此就屈孔子之尊,权且将他的这项伟大成果列为“第五大发明”吧,只是不知广大读者网友能否接受
下面摘选的几则最新要闻时讯,作为本文的补充论据,特供有兴趣者延伸阅读。
农民工子女学校告教育局 称因未向其行贿被取缔
据大洋网-广州日2010年01月09日道,2007年7月,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取缔了位于广园东路的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华星学校,学校投资方将天河区教育局告上法庭,昨日本案开庭审理,原告法定代表人谢水兴称因他没有向天河区教育局行贿,学校便遭取缔。谢水兴是广州市天河区华大计算机培训学校的法定代表人。2001年,为了安置濒于倒闭的宝山学校400名外来工子女的就读问题,在天河区教育局成教办的推荐下,华大学校投资300多万元接管了这所学校,并改名华星学校。随后以谢水兴的名义向天河区教育局申请办学许可。谢水兴称2003年至2007年间,华星学校曾多次向天河区教育局提交申材料,申请办学许可证,但后来都被告知材料丢失了。谢水兴说,当时行内传出话来,要向天河区教育局行贿10万元才能办理。
“原告是教书育人的,当然不会去做这些违法的事情,但不向被告行贿,被告就一直不颁发办学许可证。”起诉书中这样写道。2007年7月6日,天河区教育局以华星学校不具备办学条件为由将华星学校强行关闭,并遣散了老师,将学生分流到别的学校。2007年7月13日,华大学校向天河区教育局申诉,要求其同意办学申请。但教育局的复函认为其不符合办学条件,不同意办学申请。去年12月18日,华大学校向天河区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法院确认天河区教育局责令其停止办学的行为违法。庭审中,教育局认为,2007年7月6日华大学校就知道教育局责令其停止办学,但却等到2009年12月18日才起诉,已过起诉期限。教育局称,从2002年起华星学校就一直未获得办学许可,擅自办学,作出责令其停止办学的规定合法。
温州龙湾区三部门联合发文 考录领导干部子女
据青年时2010年01月08日道,日前,有网友在温州一论坛发帖称,“温州市龙湾区安排干部子女就业”,一些文化程度只有“职高和中专”的干部子女也被安排进了事业编制单位,实在令在震惊。发帖者称,他手上有一份文件,不仅明确说明招录人员均为“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子女”,还列了一份名单。这份名单非常详细,包括领导干部的姓名、职位,他们的子女的姓名、学历和联系方式等。这些领导干部的单位,几乎囊括了龙湾区政府主要的职能部门。三部门联合发文,考录领导干部子女。根据网帖,记者联系上了这位姓姜的发帖人,他向记者提供了那份文件和相关资料。该文件由龙湾区委组织部、人事劳动局和监察局联合发文,文件名为《关于考录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子女的补充规定》。为了考录这些副科级领导干部子女,龙湾区人事劳动局还专门向区政府申请划拨专项经费。请示告上写着:“考总人数为60人,经测算,总费用需元。”
“当时我们(姜某和他的朋友)看到这些文件和资料,都非常愤怒和震惊,有许多需要安排工作的人工作都还没有落实,他们这些领导干部却给自己的子女安排事业编制的工作。”姜某有些愤愤不平地说。一些当年招进去的人,已经走上领导岗位。姜某和几位热心朋友还特地根据这份名单进行了调查。昨天下午,在龙湾区民政局的岗位门牌上,记者找到了“情况表”名单上的一位姓王的工作人员的名字。在龙湾区政府办公大楼17楼的外经贸局工作岗位牌上,记者也找到了“情况表”名单上的一名陈姓女工作人员。在姜某提供的这份“情况表”上,最年轻的是郑某,1985年7月出生,考录的单位是“某执法队”。他是龙湾区蒲州街道一位副主任的儿子。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政府工作人员说:“他当时过来上班时,看上去还像孩子一样。目前他还在这家单位上班,怎么啦?”为了核实这份文件的真实性,记者首先打通的是龙湾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潘文汉的电话,他直言不讳地说:“文件既然发下来了,肯定就是真的。”
温州龙湾区回应招录领导子女 称为稳定干部队伍
据浙江在线2010年01月09日道,时道了温州市龙湾区2003年科级干部子女公开考录的情况,引发了时读者的关注。昨天,龙湾区人事局负责人接受采访时介绍,2003年1月,由龙湾区委组织部、区人事局、区监察局联合发文组织了一次科级干部子女公开考录,共有55人参加名,择优招考了22人。记者从相关部门得知,因龙湾区区划调整,政府职能扩大,由于区划调整后龙湾区机关干部普遍十分担心子女就业问题,为了稳定干部队伍,使全区各项工作尽快步入正常轨道,经当时的龙湾区委、区政府班子集体研究决定,由区委组织部、区人事局、区监察局等3家单位组织了这次招考工作。
公众评议收入最高群体 认为国家干部收入排名第一 工农排名列最后
据重庆晚2010年01月09日道,国家干部被公众认为是收入最高的群体。《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中指出:目前无论哪个阶层的主观评价,都认为工人、农民、农民工的获益很少,评价均排在后3位。公众评价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国家干部、演艺人员、私营企业主、国有集体企业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据该书课题组调查,月均最高收入阶层与最低收入阶层的极比,从1971年至1980年的3.8:1跃升到2005年的19.9:1,差距越拉越大。
八成民营企业家认为中国存在“上流社会”阶层
据东方早2009年06月16日道,由国内高端生活方式杂志《BESTLIFE·香格里拉》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法国ESSEC商学院访问教授卢晓博士联合发起“实业家的理想生活”调查结果日前出炉。该调查历时4个月,共有27个省市自治区62个城市90家商会的792位理事级企业家填写了问卷,他们基本上是个人资产千万以上的民营企业家。这次调查问卷长达48个问题,以了解当下企业家群体对理想人格、理想事业、理想环境、理想休闲、理想未来等领域的真实看法和期待为目的。83.7%受访对象认为贫富差距过大。这一结果说明,作为一个对经济生活有直接影响的阶层,他们对贫富差距的观点与公众仍能保持一致。只有很少的人选择“贫富差距过小、不利于激励有才能的人”,而在社会公众的普遍观念中,这种判断也恰好会被视为错误。在回答“影响事业的因素”问题时,16.7%的人选择“社会稳定性”;在回答“理想事业应如何进步”的问题时,5.9%的人认为应提供更多就业机会,9.1%的人认为应争取更好的社会声望,其他选项则偏向于企业自身盈利方面。这些结果进一步说明了实业家群体对社会现状的判断。他们对贫富差距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极端追逐财富的例子总会有,但整体来看他们并没有只见收益、不见风险、忘记社会公平的重要意义。
本次调查中实业家们表达出的对社会阶层分化的判断十分有趣。59%的实业家认为目前中国社会中存在着一个上流社会,但对于上流社会意味着什么,则意见分散。尽管有相当高比例的人士认为已经存在一个可称“上流社会”的阶层,但他们大多并不认为自己属于那个阶层。必须说明,《香格里拉》参与此次调查的团队对上流社会一词的理解是中性的。调查对象更接近于“事业中人”而不是“消费英雄”。认为上层人士必须“对精致生活深有研究”的,仅占13.4%。消费费用支出方面是本着量入为出的原则,其年消费费用占年收入的10%左右。对于高端名牌产品的消费,倾向于选择在各个产品种类中最强势的。
140万人考研创10年来最高纪录 就业难成主因
据中新社北京一月九日电,一百四十万考生九日走进二0一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场,较去年增加百分之十三,这也是二00一年以来硕士研究生考人数的最高纪录。据调查,应届本科毕业生依然是考研“主力军”,“就业前景好”为毕业生读研的首要理由,其次是“想去更好的大学”、“职业发展需要”和“想做学术研究”。女生计划读研的比例始终高于男生,这也与就业形势有关。教育部已表示,今年各招生单位要在去年基础上按百分之五至十的比例减少学术型招生人数,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积极稳妥地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专家认为,今年考研人数的再次回升说明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一些高校应届毕业生希望通过考研增加将来就业的竞争力,但也有很大部分的考生则是为了逃避严峻的就业形势,希望通过考研延后就业时间。
(网闻博夏商专栏)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