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预示的中国经济“地震”及其解除见解

2025-02-26 学习 评论 阅读
  

  征兆一,珠三角制造业协会称:该地今年八千企业倒闭或转移。  

  

  同时在整个中国制造业范围内,制造业肃条时期已经到来。年初这种现象被主流经济学家指为是“新劳动法”出台的原因,其理由为企业的用工成本提高,而实际是当时“新劳动法”实施才几个月,这么可能影响到整个中国的制造业的肃条?难道中国企业弱到连几个月也支撑不了?  

  

  更早的数据显示,国家工商总局2006年发布数据统计称,中国6年时间消失800万家个体工商户。这可能是最早的预示。  

  

  征兆二,近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断攀升,中国出口大受打击,特别是在中国算是拳头的出口商品,本小利薄的主要出口产品,比如轻纺产品与制塑产品,本来一件就只赚取几美分的袜子或者一次性打火机,随着汇率的上升,那还有利润可言?再而,外汇储备也受到中国的主要储备美元对之随着人民币汇率升高而缩水。同时,因为国际资源价格不断攀升,政府采取遏制如钢铁、煤炭等资源类商品出口,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采取了必要的措施,自然也影响到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展,特别是中国长期依靠资源与出口为主要支撑的发展模式。  

  

  危机的累积

  

  随着近年中国经济的矛盾积累,政府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但总体上动作都为短期行为,仍被“自由经济学说”所左右,所谓的中国主流经济学家仍旧用以上这些矛盾根源的手段延续性地拔根中国经济,深化矛盾积累。

  

  饮鸩止渴手段之一

  

  为了解决CPI指数的上升,采取解决流动性过剩的政策,多次采用提高利率为手段,从去年到今年初计算,共计已经调整十余次利率,想法为回笼资金归银行,控制放贷。主流经济学家认为,流通货币过多导致与商品的比例失调,所以货币比之商品越来越不值钱,同时热钱也转向到金融市场套利,从而通货膨胀难以控制。表面上这种说法有道理,但实际上控制手段,是一种异常短期的行为,里面有一个显著的矛盾点。

  

  很显然,回笼资金到银行,银行能生产什么商品?它也不生产产品,反而要付利息,而市面上商品并不会多起来,结果那些钱仍旧在银行里没有少起来。就算真的减少了不少流通,可这政策无疑是导致了大量企业的融资困难,上面提到的中国制造业大量倒闭的时期,控制放贷无疑是嫌弃他们倒闭得不够快。结果,企业倒闭得越多,生产就越少,商品对比货币更加不平衡,通货膨胀就持续恶化下去。这系列的紧缩政策,无疑是杀鸡取卵,饮鸩止渴。越紧缩越通胀。

  

  饮鸩止渴手段之二

  

  随着最近国际石油价格的直线上升,政策上为了遏制CPI指数,而采取控制资源价格的手段,真是该“计划经济”的地方大量地“自由经济”,该“自由经济”的地方又实施“计划经济”。

  

  在整个经济已经被“自由化”的背景下,现在每吨成品油进口需要倒挂5000元,而中国目前50%以上的原油依靠进口,而国有石油企业不能停止供给市场需要,否则中国将停摆,最后它们将需要大量政府财政补贴。而市场中个体油品的经营户无疑是不会做这样亏损的买卖,结果不是倒闭就是暂时关门等危机过去,这样的局面能维持多久?长期下去个体石油企业无利可图自然大批倒闭,而同时国有石油企业与政府财政将被拖进泥潭。以我看最多再坚持半年,等奥运过后,估计就要雪崩,最后中央将不得不放开油价,随后这些被人为遏制的矛盾就如火山喷发,通膨指数将会坐直升飞机一样上升。

  

  在石油危机的同时,中国粮食价格也遭到了同样的问题,《广州日》刊文标题为“粮价暴涨中国成为价格洼地 各地走私粮食成风”,文中写道,“一向不太起眼的大米和面粉成了新的走私品种,粮食走私成了一种新现象。就连世界头号大米出口国的泰国,也成为了中国粮食走私的目的地。”

  

  国际粮价与国内差价已达四倍。中国粮食长期财政补贴,现在投入更加惊人,与国际粮价已经有四倍差距,补贴自然也要扩大到相应的数字。而同时每年进口缺口有5000万吨之巨。政府财政补贴对此能维持多久?这里的问题就一个,面对现在的石油与粮食高额补贴,中国政府准备支撑多久?应该清楚,石油关系着运输以及生产成本,而粮食关系到人的生存与劳动力成本,到这些价格开始时候的控制,而到坚持不住突然放开之后,那各行各业冲击就如同是“核弹落地”。

  

  什么叫经济过热?

  

  笔者实在难以理解主流经济学家的这个专业名词。面对通膨,他们选择了“饮鸩止渴”的手段,回笼货币遏制流动性,且提出中国经济过热“需要降温”,结果市场上的商品流通将更少,根子无疑就是因为所谓的“经济过热”的一个专业名词,而减少了生产与投入。这样的矛盾手段能够控制通膨?令人苦笑。

  

  笔者认为,面对难以遏制的通膨与预示的强烈经济地震,没有什么的“经济过热”,遏制手段更是在吃慢性毒药,其中埋伏下更大的危机。在中国目前情况下,应当大力投入,放开紧缩政策,加大基础建设,以及低能耗的商品生产,如果把经济增速提高到往常能够达到的13%以上,那么CPI指数增速就是达到了8%以上,有什么可怕的呢?同比还赚了5%(关键要打破以往这种经济增加而老百姓口袋没有增加的奇怪现象),同时提高内需,就是要把经济增速与通膨指数作一追赶,到真正实施的结果,无疑是商品充塞市场,与货币相应平衡,通膨自然消失,而老百姓口袋增加,消费力提高,这才是良性循环。

  

  到全世界都在紧缩货币的时候(美国除外,虽然它也闹通膨,却选择了放开货币政策),中国就是要用大量适当提高价格的商品出口,到全世界都处在货币与商品失调时期,从而导致通膨危机。那么,中国大量生产不但是乘机赚取高额利润的机会,也是占领市场的机会,更是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无论何种计算方式,笔者认为总比大量补贴石油与粮食价格划算得多,这种财政补贴是无底的投入,是没有多少收获的投入,只是金融游戏。而刺激经济发展的投入,将会留下实物,是真正提升实际生产力的投入。

  

  中国所谓的改革开放的成功,其主要因素无疑只有两个,廉价的劳动力与廉价的资源(其它无一成功,无论是住房、医疗、教育、老保改革等),难道在全世界货币不值钱,商品更值钱的时代,中国商品反而没有了竞争力?可能吗?应该更加有优势。比如本来就出口赚几美分的商品,在货币不值钱的时期,理论上更应该能提高价格,赚更多的钱。长远看,价格上习惯成自然,对中国长期出口商品有好处,世界也不可能长期经济危机下去,中国商品的定价还要看到将来。且同比世界其它国家产品还是存在着价格优势。而在这个时刻,别的国家更加需要中国廉价商品的到来,来解决通膨问题。不但乘机扩大或者占领世界市场,也为世界经济作出了更大的贡献,是双赢,这些才是长远眼光。

  

  

标签:中国   经济   商品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