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的十大谎言(七、八)
7、“现在有钱无处用,只有放开房市才能减少通胀压力”吗?
反对房地产限购政策的专家一个似乎很能迷惑人的理由是:投资性购房能形成一个“池子”,将社会上的热钱圈住,使其不影响国计民生,并减少通胀压力。限制投资性购房后,‘池子’将不复存在,大量资金无处可去,就会在世上为非作歹,通胀压力就越大。
情况果真如此吗?非也!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大量投资投机性购房推动了房价不断上涨,同时也几何级数地放大了热钱效应,才加剧了通胀压力。因为无论房价多高,房地产所能吸收掉的货币永远只能相当于其物化转移的价值量,或俗称为物化成本,甚至不包括土地的全部价值在内。超过其物化成本的价值,其实是虚拟的,即没有实物基础的泡沫。而代表这些虚拟价值的货币,则又以开发商利润及土地出让金的形式回到流通中,成为新的流动性资金。这时候,银行原来贷给购房者的100万元,在流通资金的帐面上,就幻化成了150万甚至更多(房价越高就越多)。如果房价上涨的预期加速并加剧了这种资金循环,资产泡沫便会加倍产生,反过来又会成为通货膨胀的标志,从而增加通胀预期。帐面上的“社会财富”似乎迅速增长,但银行的风险也就越来越大。只有通过提高利率、开征有力度的房产税等措施,使超过居住需求的住房持有成本大于收益,才能有助于改变房价上涨预期,减少资产泡沫,从而也就有利于放缓和降低通胀预期和银行风险,为应对通货膨胀赢得时间。
现在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些无耻的专家和房地产商一唱一和,一方面叫喊“资金没有出路”,非放宽房地产炒作不可,一方面又叫喊资金紧缺,非放松银根不可。这种“下意识”的行为看似自相矛盾,其实恰恰暴露了他们极端自私的真面目,也透露了房地产炒作得以延续的真相。那就是以银行贷款为支撑来炒房,通过炒房将银行贷款及普通购房者的血汗钱卷入炒房者的腰包,将房价膨胀的泡沫留给银行和房产的最终持有者,直至泡沫破灭为止。
无庸讳言,疯狂的房地产炒作在几年间已将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从这个角度看,社会上也确实存在一些人钱多得无处用,另一些人又无钱用的畸形状况,以致“高利贷”日见泛滥。但你冷静想想,什么人才敢借高利贷呢?实在走投无路的人可能拼死一借,但数额不会很大,只有在预期获利能够比“高利息”更多的情况下,才可能大量借高利贷。在现在总体生产过剩、做实业利润很低的情况下,什么事情才能够预期获得超高利润呢?恐怕也只有前几年的房地产了。由于上几轮的楼市调控让一些“挺住了”的投资者赚了个盆满钵满,这个记忆一直刺激着投资客的神经。不改变房价还可能暴涨的预期,不改变对政府“在压力下”将“不得不放弃调控”的预期,那些因屯集房地产而造成资金链紧张的投机客房地产商就不会面对降价脱手或亏损脱手的现实,而幻想在靠高利贷支撑一段时间后能够象前几次一样再度翻本。这就是现在房价依然僵持不下的又一个原因,也是对冲“控制物价效应”、强化通胀预期的一大根源,更是可能酿成社会动荡的一个潜在危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一种体现就是资金总是由平均利润低的行业向平均利润高的行业流动。而利润率的高低则是相对的。房价降下来,房地产利润率低了,制造业的利润相对就高了,闲置的设备就可以转起来,供应充足了,物价就涨不起来。反之,房地产暴利不改,资金就会继续由制造业向房地产转移,商品的比价就会向房地产看齐,涨价就不可避免,通货膨胀就无法控制。
8、“保障房能解决老百姓住房问题”吗?
现在,“保障房”的调子唱得很高,似乎靠保障房就能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问题。这其实只是一个更具欺骗性的谎言。
我们不妨先看看“为什么要建保障房”。
多年来,房地产调控投鼠忌器、朝令夕改,除了既得利益者的阻挠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被“房地产影响60多个产业,掉下来国民经济就完了”的谎话要挟住了。因此,不顾实际可能,一刀切地一下子就要兴建1000万套保障房,说穿了,就是想以此来对冲因“调控”可能减少的房地产开发,同时又通过委托一些大开发商承建保障房,来对冲他们可能因房地产销售减少而可能出现的资金风险(也是银行风险)。说到底,保障房在根本上不过还是为了“降风险”、“保增长”。因为如果真想要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要让房价真正降下来,降到多数老百姓都能买得起的水平。而这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大家冷静想想就会明白,即使1000万套保障房都能如期建成,又能给房地产市场增加多少“有效供给”或减少多少“刚性需求”呢?恐怕一套也没有。因为目前能够“享受”保障房待遇的人群从来就不是所谓“房地产市场”中的参与者,甚至在社会上、在网络上也很难真正听到他们的声音。因此,房价的高低与保障房的多少基本关系。最多只是拉低住房“均价”,给了统计部门玩弄数字游戏的空间。
从“保障房”的性质看也是如此。它只是国家对低收入人群的一种福利保障。这种福利是不可能全民享受的。如果任何有住房需求的人都能住进保障房,那就是重回1980年代的“公房制”,显然是不可能的。这种现实,决定了多数居民永远不可能指望享受保障房,仍需要通过购买商品房才能解决住房需求。因此,不真正有效地去解决虚高房价的问题,以保障房为招牌来承诺“居者有其屋”,只能说是欺骗。(待续)
房地产的十大谎言(一、二)
房地产的十大谎言(三、四)
房地产的十大谎言(五、六)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