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特稿:“中国‘80后’的成熟表现令人刮目相看”
“中国‘80后’的成熟表现令人刮目相看”
2008-06-03
志愿者在什邡市洛水镇政府帮助搬运救灾物资(5月17日摄)。新华社发(陈仕川 摄)
5月16日,志愿者在四川绵阳市九洲体育馆搬运救灾物资。新华社记者 赵颖全摄
5月19日,一块写有“感谢志愿者”的木牌被竖在路中央的隔离带上。绵竹地震灾区部分受灾群众自发在路边竖起“感谢牌”,表达对各界援救的感激。 新华社记者王建华摄
5月19日,一名志愿者在给受灾群众分发食物。在绵阳九洲体育馆内外活跃着近千名志愿者,他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全心全意帮助受灾群众。 新华社记者 裴鑫
5月16日,志愿者楼子枫在四川绵阳九洲体育场喷洒消毒水。汶川地震发生后,来自各地的志愿者纷纷来到灾区,奉献爱心,帮助受灾群众。 新华社记者 焦卫平摄
5月19日深夜,大学生志愿者们在卸载救援物资。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大量来自全国及世界各地的救援物资密集运抵四川灾区。一支由10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装卸队在成都双流机场轮流值班作业,帮助机场工作人员及时卸载运抵物资,确保物资及时运送到受灾群众手中。 新华社记者高洁摄
5月19日,一名从德阳赶来的志愿者(右一)在四川绵竹市莹华镇为抢险救灾的解放军分发疫病防治宣传单。 新华社记者周文杰摄
5月22日,身穿写有“我们在一起”字样T恤的志愿者活跃在四川省青川县孔溪乡。
新华网北京6月3日电(记者于长洪、唐璐、葛素表)“大地震唤起中国‘80后’广泛社会参与”“灾难使中国年轻一代变得成熟”……在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一些外媒认为“中国‘80后’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
捐款、献血、争当志愿者……韩国《朝鲜日》称“中国‘80后’不仅是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活动的最大支持力量,在抗震救灾活动中的表现也尤其活跃”。德国《新德意志》看到:“北京和上海的步行街上到处都是身穿红白色T恤衫的年轻人,手举国旗和标语,拿着捐款箱。他们团结一心,不是因为国家下了命令,而是他们想帮忙,想为国家承担责任。”美国《新闻周刊》评价说:“‘80后’以此次大地震为契机展示了他们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关注。”
在对一位名叫朱宁东的“80后”志愿者的采访中,新加坡《联合早》得出了“地震重塑中国‘80后’国际形象”的结论。22岁的软件工程师朱宁东除了“热情”外,对志愿者所要求的“懂医疗、会潜水、有登山户外经验等”一窍不通,多亏他反复强调“自己身体还行,到灾区救人一定没问题”,才在众多的志愿者名者中被选中。
像朱宁东一样,很多“80后”为了被选上志愿者,尽管身体看上去不强壮,也“非常非常踊跃”地说“我是从农村来的,天天搬东西很有力气”。新加坡《联合早》还注意到,一些像朱宁东一样的文弱书生被选上志愿者后既高兴又失望,高兴的是“有很多人还没被选上呢”,但失望的是,“让我们在高速公路疏导交通,这个工作好像不是很前线,不是很艰苦”。但后来他们在高速公路上不仅疏导交通,还帮着搬运来自全国各地送来的救援物资,“一直干到晚上10点多”。
再后来,很多“80后”加入了各地的救援队伍,“摸着黑,走山路爬悬崖去解救被困的老人,帮助老人们背出他们认为有用的东西”,因为“这些老人以后很可能永远不能再回到这个地方”。
此前,很多人认为,“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并且一直享受快速经济增长的果实,‘80后’一代带有唯我独尊和利己主义的意识”。但灾难使人成熟,成人们也看到中国的年轻一代似乎在一夜之间长大了,做着他们力所能及的贡献。一些外媒注意到,在日本,中国的留学生走上街头为地震募捐,他们在鞠躬感谢的同时,还送上一只亲手叠成的千纸鹤。《南华早》说“这是这代人第一次经历重大苦难并接受考验,现在他们懂得了‘同志情谊’的意义”。
中国“80后”在地震中表现的成熟甚至让人感到“要为错误道歉”,美国《纽约时》刊载加拿大籍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的文章说,“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为社会出力的冲动,数百清华学子通宵排队捐血和捐赠物资”。他希望地震驱散国际上对中国年轻人的一种错误印象,那就是“年轻的中国人仅仅是仇外的民族主义者,不辨好坏地为自己的国家欢呼”。
对“80后”来说,以往对国家的灾难性记忆都是从书本和影像资料中获得的,没有直接的感知,很多父母担心他们是“柔弱的一代”。然而在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中国的“80后”既经历了圣火受挫的愤怒,又接纳了赈灾的国际援助,还亲自到救灾一线经历生与死的考验,这种记忆对中国“80后”人格的整体塑造将不可小视。
正如新加坡《联合早》所说“中国年轻人会获得复杂的感受,进一步让他们成长、成熟”,他们会“全面看到国际社会对待中国的态度,更平衡地了解国际媒体映射中国的方式”,以后“他们会知道伸出援手,知道承担责任,知道做出奉献,知道扶助弱者”。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