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用社会主义减压“马太效应”

2025-02-25 学习 评论 阅读
  

  用社会主义减压“马太效应”

  

  :文/张春平

  

  
本刊上一期发表赵胤先生的文章——《“马太效应”加剧了贫富分化》,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篇讲道理、摆事实的雄文。的确,“马太效应”就是一个支持富的更富而穷的愈穷的客观规律。而且,人性的弱点也正与“马太效应”相呼应,正如赵先生所提到的,“富在深山有远亲,贫居闹市无人问”。

  

   赵先生最后还提出“马太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对“共同富裕”提出了挑战。的确,从中国的现实看,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由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先生主持的关于国民收入和贫富差距的最新告指出:目前城镇最高与最低收入10%家庭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约为31倍,而不是现在统计显示的9倍;城乡合计,全国最高与最低收入10%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约55倍,而不是现有数据推算的21倍。
先富起来的人为什么要帮助没富的人呢?先富起来怎么样帮助后富的人呢?如是锅里的粥是一定的,或者说蛋糕的大小是一定的,先富与后富原本就有竞争关系的成分,甚至在相当大程度上就是竞争关系,谁帮谁呢?“有饭大家吃”固然是好,但能多吃为什么不多吃呢?能吃好为什么吃好呢?

  

   看看我们先富起来的人都在干些什么,中国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中国:新的奢华风潮》告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2006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已达30亿美元,占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额的12%。到2008年,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将达到全球总销售额的20%。到2015年,中国的消费者将与日本消费者成为同样重要的奢侈品消费群。2007年4月6日,又一届国际奢侈品展览会在中国温州拉开帷幕,吸引国内外几十家顶级奢侈品厂商参展,仅现场成交额就近亿元。先富起来的人为什么不奢侈、凭什么要帮穷呢?

  

   但是不是就如赵先生所说“马太效应”已经打破贫富和谐的清梦呢?笔者以为,还可以进一步商榷。如果照直线发展,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和谐的清梦的确要被打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就正是“马太效应”直线发展的结果,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了这一点,《共产党宣言》也明确提到:“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资产阶级再不能做社会的统治阶级了,再不能把自己阶级的生存条件当作支配一切的规律强加于社会了。”

  

   但“马太效应”未必就一定直线发展,因为社会实际上是一个合作、互动和整体。富者愈富,富到无聊,意义何在?即便是奢侈奢侈再奢侈,恐怕也救不了内心的空虚!穷者愈穷,穷途末路,说得不好听点,狗急了还咬人,富人能放得心吗?《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首先生产的是自己的掘墓人,也就是说,“马太效应”直线发展,必定会遭遇一个致命拐点。

  

   小平同志不愧为久经考验的伟大政治家,他提出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坚信社会主义,正是因为他看到人与人的关系是双方面的,社会是一个整体,所以他对符合与支持“马太效应”的按劳分配与多劳多得,也有所保留,曾说过这样的话:“我们提倡按劳分配,对有特别贡献的个人和单位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也提倡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由于多劳多得,先富裕起来。这是坚定不移的。但是也要看到一种倾向,就是有的人、有的单位只顾多得,不但不照顾左邻右舍,甚至不顾及整个国家的利益和纪律。”

  

   所以,与其说“马太效应”打破了贫富和谐的清梦,不如说“马太效应”提示了贫富和谐的方法,那就是社会主义,考虑一切的人与人的关系,都必须看到整体,都必须从整体出发,不能是“一条道路走到黑”,要懂得辩证法,要效率与公平兼顾,一句话,要用社会主义减压“马太效应”。

  

   一说到美国,有人可能马上就要想起这个国家自由主义“横行”,只要你聪明勤奋,你就可以心想事成,你的发展没有边界,你完全可以富者愈富。这的确是实情,要不“美国梦”怎么会在全球流行呢?但另一方面,美国并不放纵“马太效应”,在用自由主义为梦者打造天堂的同时,也用社会主义为穷人准备了一方乐土,社会福利制度覆盖着穷人生活的各个领域。下面的数据或事实便是明证:

  

   46%的美国穷人家庭实际上拥有自己的房屋。其典型房屋一般有三间卧室,一个半卫生间,一个车库,一个晒台。美国穷人家庭中,住房拥挤的只占6%。

  

   76%的美国穷人家庭有空调。

  

   75%的美国穷人家庭拥有一辆汽车,30%的美国穷人家庭拥有两辆汽车。

  

   在美国,只要你年满65岁,就可以持有一张“老人证明”;如果你没有职业和足够的财产,还可以持有一张“穷人证明”。持有“老人证明”者,医疗费用可销80%左右;持有“穷人证明”者,医疗费用可全部销。

  

   美国穷人的孩子和美国中产阶级的孩子在摄取蛋白质、维他命和矿物质方面几乎没有差别,他们一般都营养过剩,平均比二战期间参加诺曼底登陆的美国军人高一英寸,重十磅。

  

   正因为社会福利制度高度发达,有学者称,美国的穷人,往往只是收入意义上的穷人,而不是生活质量意义上的穷人,他们一般没有强烈的生存压力,没有强烈的反社会尤其是反精英情绪。

  

   用社会福利制度减压“马太效应”,无疑是卓有成效的一个方面,也是全世界通行的做法。但或许还存在其他的角度,本刊第五期有一篇“贫富到底能不能和谐”的讨论文章,题目叫《贫富和谐怎么就不可能》,提出用尊重与荣耀——君山先生所谓的“注目礼”——来平衡贫富关系,提出一个说法:“富分财与穷,穷致礼以富。”意思是说,富人享受穷人的尊重,穷人分享富人的财富。或者说,富人享受荣誉的安慰,穷人分享物质的实惠。笔者以为这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2006年初,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民调所展开了一次大规模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公民道德素质建设”以高达62%的选择率,成为专家眼中的“一号问题”。有专家提出,“根据对国家的贡献和长期表现,尝试恢复爵位制,以激励公民的荣誉感。”当时的舆论几乎是一片讥讽,这些人似乎从来就不扪胸自问:我自己是不是追求荣誉?按“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明确说法,资本家们表面上追财逐利,实质上都是虚荣作祟。既然如此,为什么就不可以坦荡荡地让人追求荣誉呢?

  

  
“马太效应”加剧了贫富分化

  

  文/赵胤

  

   中国正大力构建和谐社会,《中国财富》正热烈进行“贫富到底能不能和谐”的大讨论,并力图要做一份“为贫富和谐鼓与呼”的主题杂志。

  

   贫富到底能不能和谐呢?一个人在无意识中作出了强有力的回答,他就是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先生,前不久在为国家广电总局作审计工作专题告时,这位个性鲜明的高级官员表示,目前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马太效应”,穷人愈穷,富人愈富。显而易见,贫富和谐的清梦被其回答无情击碎,富人与穷人越来越远,一者飞升天堂,一者滑落地狱,怎么和谐?

  

   在总体的欣欣向荣中,中国的贫富差距“马太效应”确实十分鲜明。2003年中,财政部科研所课题组曾发表一份关于收入差距的专题告,各方面的数据不约而地表明“马太效应”的严重存在:

  

   一是以基尼系数反映的居民收入总体性差距逐年拉大,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承受线。1991年为0.282,1998年为0.456,1999年为0.457,2000年为0.458,10年上升1.62倍。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90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1:2.2,1995年为1:2.71,2000年为1:2.79,2001年扩大到1:2.9。

  

   三是地区间差距扩大。2000年,东部地区人均收入是西部的2.26倍,最高的省与最低的省差距超过3倍。
四是行业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80年代中期,行业间收入差距开始显现,到90年代中期最高行业人均收入与最低行业之比为2.23:1,2000年又上升到2.63:1。

  

   五是不同经济性质的单位职工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国有经济性质单位职工工资与集体经济性质单位职工工资相比,1985年的平均工资差距为1.25:1,2001年扩大到1.63:1,其他经济性质单位职工工资与集体经济性质单位职工工资相比,1985年的差距为1.49:1,2001年发展到1.77:1。

  

   六是城镇内部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速度明显加快。高收入户的收入增长大大超过低收入户的收入增长,2002年第一季度的统计表明,20%的高收入者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6.2%,20%的低收入者的收入占总收入的6%,高低收入差距为7.66倍。

  

   该主题告还披露:调查统计显示,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最低收入10%的家庭其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的1.4%,另外80%的家庭占有财产总额的53.6%。

  

   不是贫富差距的“马太效应”已经严重存在,更严重的是,“马太效应”具有叠加递乘性,会愈演愈烈。众所周知,“马太效应”出自《新约.马太福音》,强调的就是叠加递乘或赢者通吃,最初的根源是这样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后来被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默顿总结为“马太效应”。

  

   如果说其他方面的“马太效应”还有所收敛的话,比方说能力,一个能力强的人其能力会愈来愈强,但也会存在一定的限度,不可能无限增强,特别是与能力弱的人之间的差距不可能无限拉大,能力弱的人能力增强应该会更大些。

  

   但贫富差距上的“马太效应”就更具有一发不可收拾的性质,因为一旦产生贫富差距,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差距往往会越来越大。比方说张三能力差,月薪5000元;李四能力强,月薪元,不说他们之间的能力因素会继续推动贫富差距加大,单是这元的差距,就会自动产生越来越大的差距,原因就在钱能生钱,利能滚利,资本差距会产生更大的资本差距。马克思曾指出,资本的积累会导致两极:一极是财富的积累,一极是贫困的积累。的确,在资本主导的社会,这是必然的。

  

   张三和李四能力上的差距,当然应该考虑进去,“马太效应”无疑变本加厉。如果考虑其他一些因素,贫富差距上的“马太效应”更可能长出翅膀。拜读“贫富到底能不能和谐”前几期的讨论文章,多有在人性的角度谈论贫富和谐的。事实上,贫富差距上的“马太效应”就有着一对来自人性的翅膀,人性的弱点支持“马太效应”的腾飞。

  

   简单地说,这就是平常要说到的“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富在深山有远亲,贫居闹市无人问”,人性的弱点决定了人更喜欢去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媒体在锦上添花,多为富人说话;专家在锦上添花,多为富人发言;政客在锦上添花,多为富人插刀。如果再考虑到有意识的利益收买,对媒体、专家、政客乃至其他种种社会资源的收买,贫富差距上的“马太效应”就更会腾云驾雾了。

  

   举目四顾,谁在雪中送炭?谁会雪中送炭?拿贷款来说,应该说,贷款也是一种经济人权,人人享有,特别是贫困地区和穷人,更需要贷款。可我们的金融机构都在干什么呢?1998年以来,由于市场化改革,国有银行为了利润的追逐,大规模撤并网点。据某国有商业银行省分行的统计,近3年撤并的基层网点数占原有机构数的25%,其中撤并的乡镇网点占撤并机构的60%。

  

   不但从乡村城镇撤出,而且也一些县域城市撤出;不仅其他银行大撤并,而且大名就叫“中国农业银行”的也进行大撤并,直到2006年7月叫停。据银监会主席刘明康透露,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空白率高达10%,这意味着四川这样的地方有10%的乡镇没有任何一家金融机构,青海更高达30%。与此相反,在一些大城市的街道,各大商业银行网点肩并肩、背靠背,人称“银行比公厕多”。没有谁愿意为穷人和贫困地区提供金融服务,他们的贷款权力何在?他们的富裕权力何有?

  

   在2007年博鳌亚洲论坛上,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孟加拉乡村银行创始人、执行总裁穆罕默德.尤努斯一番话说得非常好:全世界总人口60%的人仅只有全世界总收入的6%,这是极端不平衡的。事情的出现并非偶然,这60%的人不是没有主动性,没有努力,错误不在他们,而在于整个体系和机制;贫穷并不是由穷人造成的,贫穷是由体制的失灵造成。

  

   尤努斯大力倡导“非赢利的商业”,可在一切都已经用利益来衡量的现代商业社会,谁来干非商业化的道德事情呢?当然,我们也高兴地看到,世界各地都有像尤努斯这样的“社会企业家”和孟加拉乡村银行这样的“社会商业”在崛起,但总体上,贫富差距上的“马太效应”正一发不可收拾,愈演愈烈,特别是在当前的中国。

  

   “马太效应”不但打破了贫富和谐的清梦,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共同富裕”的设想提出了挑战,因为“马太效应”明显就是支持富的更富而穷的愈穷的客观规律。

  

   怎么办?请允许笔者把这一问题抛给由国务院扶贫主管、中国扶贫基金会主办并且志在“为贫富和谐鼓与呼”的《中国财富》吧!

标签:效应   差距   贫富   穷人   收入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