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央一号文件里的“农”情厚意
当春风吹拂神州大地,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如约而至,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擘画新蓝图。这份新时代以来第13个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传递了强农兴农惠农的鲜明信号,描绘了新的一年“三农”工作任务书、路线图。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我们读懂中央一号文件中的“农”情厚意,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
2月25日,在沅江市草尾镇乐园村,村民操作旋耕机翻耕芥兰绿肥(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在科技强农中促进“农业增效益”。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只有把牢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的主动权。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70650万吨(14130亿斤),比上年增加1109万吨(222亿斤),增长1.6%。在连续9年达到1.3万亿斤的基础上,首次突破1.4万亿斤,实现高位增产。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的吃得好,实现了以占世界不到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1/5的人口,交出了一份“谁来养活中国”的完美答卷,粮食安全作为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压舱石的作用更加稳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在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占了重要篇幅,从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等9个方面进行了部署,其中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聚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引人关注。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要促进农业与现代科技融合,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农业科技创新制高点,大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塑造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培育壮大农业新质生产力。
在文化兴农中展现“农村增活力”。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村BA”“村超”火爆,“村晚”“村舞”出圈……近年来,各地把活动办在村里、把资源引进村里、把关注聚焦村里、把消费留在村里,因地制宜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一大批“农字号”“村字号”文化IP,不仅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更焕发出乡村文明新气象,成为乡村治理的成功案例。但是,部分地区农村治理依然面临着一些难题,部分地方出现村庄空心化、党员老龄化现象等问题依然存在……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着力推进乡村建设;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党的坚强领导在乡村全面振兴起着决定性引领作用,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作用,将党的领导贯穿于乡村全面振兴的每一个环节,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聚焦“党建引领”精准发力,农村移风易俗要避免用急风骤雨、“一刀切”的办法硬干蛮干,而是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适合当地治理的新途径,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村规民约,要善于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建立约束性规范与倡导性标准,形成和谐的邻里关系和良好的公共环境,激发乡村治理新活力。
在政策惠农中实现“农民增收入”。在“三农”工作中,要以人为本,以农民为重;在农民问题上,则要以利益为重,以增收为本。乡村全面振兴工作,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农民富裕的工作,只有让农民成为赚钱的职业,农业变为有奔头的产业,乡村全面振兴才会有活力。近年来,农民收入得到持续增加,农村民生实现显著改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19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3%,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达到13万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建制村快递服务覆盖率超过95%,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5%左右,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超45%,通5G的行政村占比超90%,农村民生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发展乡村产业和农民增收,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三农”工作实践中,要时刻站稳为民造福的立场,让群众的“金扁担”挑得稳、“菜篮子”更丰富,进而让“钱袋子”鼓起来。要深入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和收入。要围绕生态旅游、电子商务、休闲娱乐等领域,打造农业创业就业新渠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持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实现农民共同富裕“一个也不能少”的最终目标。
怀揣兴农志,砥砺新征程。让我们心怀“农”情厚意“乡”约未来,把农村作为“心之所向处”“情之所系处”,于乡土大地上书写“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的乡村全面振兴崭新篇章。(:宣讲家网)
单位:辽宁省锦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声明:本文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图片转载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