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模式)能解救中国的房产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万岁!“万岁”的意思是这句话不但适用于以前,在当下乃至今后同样适用!
我是郑大医学院的一名大学新生,以我的素养和我了解到的郑州的周边环境,在此陋言几句,定有不妥。本文仅从本地角度考虑,您也可以推广到全国,其他地区的网友有想法,欢迎指正!
正文:
1公有制(模式)能解救中国的房产。您是否同意我的大学英语老师的观点,他是一个很有社会责任感的“60后”,他觉得最好的房产政策是:所有人对房子都没有所有权,而只有使用权。意思是大家都不买房子,只租用国家的房子。
而这种想法其实现在只存在于国有教育院校、国家行政机构、国有企业。大多数老百姓还是要接受市场经济这个现实。(我不知道改革前的房屋制度,但我觉得良师的愿望是美好的。那就不多说了)
教育产业化催生出众多的大学的新校址,这些新校区普遍位于市郊,在新征收的农田上一座座教学楼拔地而起,至少在郑州是这样的,而这些大学普遍的另一个共同点是:与新校区毗邻的是该大学的职工公寓。大学讲师只需使用少部分自己能承受的投入,就能“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为什么不把这样的模式推广呢?
《物权法》明确了对个人合法的房产的保护,看来在改革的道路上,在房产领域,市场经济要一条道走到黑了,我 那英语 老师的美好愿望何时能够实现啊,天下寒士何日能够皆欢颜啊!(我只想说改革不是对以前的全盘否定,也不是对西方社会的一味效仿)
所以我只能说“公有制(模式)能解救中国的房产”,而不敢说“只有公有制(模式)才能解救中国房产”。
2只有集体主义所有制经济制度才能发展中国农村从第一次在课堂上认识“联产承包”这个词语我就用我当时那还算幼稚的思维质疑:为什么要“联产承包”呢?我看不出“联产承包”有什么好处,因为我就来自农村,农民,其实就是个体户,小农经济,我也没看出来“联产承包”跟封建的土地政策相比能“解放多少劳动力”。
现在我仍坚持着这个质疑。因为我见过农村很多这样的家庭:他们要么是孤寡老人没有(从事耕种的)生产能力,要么家中有多病的老人或是有身患重病的亲人,这些负担牢牢地束缚了他们家庭的发展。你见过这样的农村家庭吗?我见的多了,我们家是诊所,每每看到这类病人,我的心里都有说不出的苦楚。
所以农村的现状就是这样的:致富的人是少数,靠种地致富的更是少数!那个带头的小岗村的现状想必大家都了解了吧,30年过去了还是老样子!进村的公路还是政府的面子工程,都不是靠自己修建的。知道这些后,我们不觉得不害臊吗?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情况是因为,“联产承包”分散了集体的力量,单户农民以自身的经济力量和技术,根本不能在市场经济的改革中使自己受益,脱离了集体,就只能靠自己仅剩的苦力了。
在郑州还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随着城市的扩张,市区周边的农村用地不断被征用,而失去了自己的可耕地和宅基地的农民,拿到的是可怜的补款,失去的是自己赖以生存的饭碗!比如政府要新建一条公路,或是要建造一所新的大学,或是搞一个规划的经济区,被占用土地的村(庄)可以得到每亩多少钱的补偿,而村委对这些补偿款的处理普遍是分钱到户,每户按人口发放给农民,这里且不说其中的腐败,就说对补偿款的利用,农民“卖掉”自己的耕地,幻想开始过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您觉得可能吗?
不知道大家对土地补偿了解是否,我对这个还了解不多,所以现在还不敢妄言,我倒希望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带来的“资金投入”,村委们能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趁机重搞农村集体制经济,使农民们真正受益,使大家伙儿真正的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村委可以拿这些土地补偿款就地建仓库或是廉租房出租,也可以搞几个加工厂顺便解决一下失去土地带来的劳动力,所得的收益分给大家,这样不就共同富裕了吗?我们不是一直强调“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嘛,这与单纯的“卖地分钱”相比,孰优孰劣一看便知!由此分析,只有集体主义所有制经济制度能发展中国农村!
以上算是我的建议吧。我的博客原文地址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