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折腾式建设(转发)
论折腾式建设
林知识
假设作为一个较封闭、和平、自然灾害较少的国家,资本家都是本国人,若该国家在较短的时间内,造成贫富差距很大,物价上涨很快,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垄断,浪费和贪污。我这里主要想论述一下严重的浪费对物价、生活的影响,对所谓拉动经济的影响。
重复建设,以及把道路、房屋等建了拆、拆了建等等,这些被称之为折腾。折腾式建设,就是浪费,是暴殄天物,是折磨自己。在现实社会中,小小的浪费,当然会被人们指责,例如,小朋友不懂事,把刚刚买回来的玩具说不好玩,弄烂扔掉然后再去买,家长肯定会去批评他们浪费。但如果扩展到国家政府行为时,折腾就会被描述成拉动经济、增加就业的行为,受到了赞许。
难度浪费真的有大小之分,小的浪费就是真的浪费,大的浪费却是拉动经济增加就业?我们还是先看一下一个小小的家庭的情况。
(一)
如果某一家庭A不断折腾式地把自家的房子建了拆,拆了建,家里的装修不停地翻来翻去,还称之谓变换风格,刺激消费。那么按常理来看(因拆建房子不断有人擦鞋送礼除外),谁都相信,A家庭里的钱财会越来越少。除了在拆建房子和装修上不停地花钱外,还耗费了自家人的人力和时间,使一部分家庭成员不能出外赚钱,补充家庭收入。别人要开源节流,二者至少要有其一,赚钱少的,就只能省点用,这是常识。该A家庭倒好,却是节源开流,反面全有之,坐吃山空,挥霍了前面积攒的财富,也耗掉了自己积攒的福气,使自己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生活处于拮据。
另外,A家庭不断拆建房子的这一行为是不可持续的,因为一般的常理就是花钱容易赚钱难,山被掏空到一定的时候,就会自然崩塌。
当然了,可能有人说A家庭的行为刺激了消费,拉动了些少的经济,使得建筑工人有了就业机会,制造钢筋水泥的企业得到了资金,因为装修而使得木材、瓷器、塑胶、金属、油漆、布料等物质的所有权发生了转移,使得相关行业企业获得了资金,企业工人也因此而得益。
但我们细想一下,A家庭经如此折腾之后,得到的仅仅是一座房子。如果A家庭不如此折腾,可把钱花在其它方面,一样可刺激消费。例如,买一辆车出去旅游,四周走走买点当地土特产;买点健身器材锻炼锻炼;参加个兴趣学习班,提高一下自身修养等等都一样可以拉动经济。这样去做,A家庭得到的不仅仅是只有一座房子,还有更多更多。
对于一个小小的A家庭,如此折腾浪费,A家庭的后果谁都可以推知,那么A家庭的行为扩展到一个国家,是否也是一样结果呢?答案是后果一样,没有例外。只是承担此恶果的是占绝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但民不聊生之后就会生变造反,社会动荡,倾巢之下 已无完卵。
(二)
折腾浪费的建设,就是被建设的对象在其能使用的期限内,没有直接或间接地产生或只是产生低效的效益,是收不回成本的建设。例如,建造某项目时,用了10亿元,结果在其建成投产后,废之前只赚了10万元,或是一分没赚,甚至还倒贴钱去维护,那么这就是浪费、罪过,注定是会坐吃山空的。
或者有人说:那这样说,国家办义务教育不就是无效益的折腾浪费?
不对。国家办义务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学生在教育学习阶段,国家是一直在倒贴钱,但在学习毕业后,这些受过教育的学生变成了熟练工人、专业技术人员、专家等,产生了不可想象的效益,足以偿还国家的先前投入。当然了,很极端的不可能发生的是,如果培养的学生都跑去出国不回了,或是大多数一直找不到工作,或是大多培养不成一个熟练的工人、专业技术人员、专家等,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工作,那么这个投入是低效益的,是赔本的。
从货币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都是放肆地折腾,收入抵不上浪费,国库就一定会空虚,那么必将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政府或会扩充税源,增加各类收费;或发行国债和地方债券;或垄断某些民生必需品,不断地提高其价格;或贱卖国有财产;或开动印钞机等。
其一,各级政府为了填充空虚的国库而增加各种名目的课税和收费等,必加重老百姓的生活负担,加重企业、生产者的制造成本,使企业的利润减少。利润减少的企业,为了避免破产,必然要想办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或产量,则企业就会采用或裁减工人数量,或降低工人工资,或增加工作时间,或提高产品价格,或是偷工减料、降低产品质量等等非常直观直接的手法。然后,我们就会看到,几十年过去了,物价在不断的上升,而在生产一线的工人的工作时间也增加,但工资却是赶不上物价的上扬甚至收入停滞不前,然后内需不振。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国家政府仅仅得到的是新一堆覆盖旧一堆的钢筋混凝土,老百姓得到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同一收入,不同的是物价却是折腾向上走,且商品的品质向下走,最终连数量也将向下走,回复到票证限额时代。
这里讲一个小插曲,在这几年中,在我经常买早餐的店铺里,我发现,包子还是那个味道,也还是那个价钱,但是包子变小了、变轻了。我不禁感叹:物价上涨,生意不好做啊,这个老板还能做到使包子的品质不变,实在是个好老板,我还是要买他的包子。
或者有人说,你难道没看见钢筋水泥等等企业的繁荣吗?那里的增加了很多的就业机会!但这其实与上述的A家庭行为是一个道理的。国家政府其实是牺牲了很多的其它企业的利益来堆砌钢筋水泥等企业暂时的利益。
如果政府的财政收入除了进行必要(怎样才算必要,这是另外一个问题)的开支、建设外,基本上用来提高国民收入,例如建立良好的分配制度和福利事业,减少或降低种类的收费、摊派、赞助,降低企业运作的各种成本等等。那么在一方面国民收入增加,在另一方面企业成本降低和产品价格降低的情况下,国民的消费必然上升,企业在利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必然会做大做强,就会吸收掉钢筋水泥等企业的剩余劳动力,政府的税收也会增加。同时,良好的福利事业和不高的物价,也会使得一时的失业者有充足的时机寻到另一份工作。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国家政府不仅仅得到了有用或无用的钢筋混凝土,还得到许多优质的企业,整个社会有丰富的物质能沉淀下来,则老百姓富足而安宁。
其二,国家政府在国库空虚的情况下,还可以向社会举债,发行国债和地方债券。但如果折腾的方式和思想制度不变,那么这个债是永远也还不清的,只能是不断地借更多的新债去偿还旧债和利息,直到国家破产。例如整个国家GDP是1万亿元,而各级政府借债的利息都已经2万亿元,政府把社会上所有的资金都借过来,都还不了旧债的利息,此所谓破产有期,恨无终结也。
如果一个人或企业资不抵债破产,债权人就会变卖债务人的资产以抵消部分债务,债务自然人无家可归,债务企业解体。但如果一个国家、政府破产会如何呢?政府将如何还债?政府又将如何有钱发工资给政府工作人员,还有公检法、军队等等人员的工资呢?难道让他们空着肚子说要以大局为重,暂且忍耐一下?还不如直接说政府破产解散,你们自己解决算了。但若是这样,债权人又向谁讨债呢?必然会出现先下手为强,最后演变成军阀割据占地为王了。说到这里好象是说得有点极端了,当然国家不会轻易消亡,也不会轻易破产,作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机构,还有其它招数呢。
其三,一个强权政府,可以通过国家的各种力量,垄断一些民生必须品。如果强权政府立意为己,执政为钱,就会不断提高这些商品的价格,轻易地将他人辛苦积聚钱财垄集到手,使得他人为这些必须品辛劳一生,本来工资收入就不高,那就再也挤不出钱来改善生活,从而又导致内需不行,那么企业生产出来的钢筋水泥之外的其它商品在国内就基本上卖不出去,只好出口外销,用实物换回来的美元再到银行换成了人民币,于是国内的人民币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多,由于没有相应多的物质商品与之对应,那么物价也就渐升渐高,又是一个恶性循环,套在老百姓的脖子上又多了一条绳索。
官员们一般都热衷于指点图纸,激情拍板,几十年太久,只争一两届,钱财一到手,誓必用光而后快,立即就搞大基建,搞大项目,大破大立,把有限的钱财投注到无限的折腾中去,同时也完成了部分钞票不当地向利害人物的转移。而这些建设大多都是没有什么效益的,这也使得物价上涨不可避免,部分的建设项目还成为了当地政府的财政负担。
在我的老家,大概在1998年时,当地一政府要开发政府周边的土地,首先用低价从农民手中买入,给到农民手里的还先是白条,然后让工程队自带资把该大片土地整理好,待整理好后准备高价按商住地卖出,但当土地整理好后,政府却是没钱给工程队,只是把当中一点土地估价后转让给工程队以抵债。政府利用自己的强权,玩的完全是空手道。
现在中国的土地是国家所有,而代表国家的是强权政府,代表各级政府的是当地的第一把手,所以国家所有的土地变成了各地方第一把手的土地。那么各级政府在没有钱或要引进所谓大项目需要土地时,就会强拆、低买、高卖,反反复复,搞得乌烟瘴气,怨气冲天。另外,政府所有的土地,除了使普通老百姓没有归属感外,大量的富人也将流走,出国外寻找购置属于自己的归宿;同时,掌握实权的为官者也在想:自己在位时,都是这样的拆这拆那,到哪天自己退休或不在其位时,自己的家园也有可能被强拆,到时自己的正当权益受到侵犯时谁来保护,向谁申诉,简直无法保证。所以有条件的官员们由于各种原因,都会未雨绸缪,居安思危,都思量着走出去,当然是家人先走,自己断后。
人类生存需要阳光、空气、水份、食物等,还需要有各种保护屏障,阻挡来自外太空的有害射线,阻挡来自地球本身的各种灾难,所以人类不可以生活在空中,叶落终要归根,人民必须要有自己的栖身之地。垄断,必然导致高价,垄断土地,更是使人死无葬身之地。有恒产者有恒心,富有的恒产者,更是有建设自己家园的热心和决心。中国人民始终热爱属于自己的土地,有了土地就有了终生的归属感,所以土地不应归虚无的国家所有,而应归具体的每一个具有中国国籍的中国人所有,外国人一律只可以租借。中国人所有的土地,难度还不是等同于国家所有?
其四,地方政府在没钱的时候什么都想卖,除了高价卖地外,还会贱卖国有企业。同是国家的所有财产,怎么土地就高价,国企就贱卖?这个“高价”与“贱卖”其实是相对自身的,一块土地本身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不是垄断,决不会催生出一个又一个的地王。而一个国有企业,连着企业下面的土地使用权,当然要比单一的一块地值钱多了,但往往会被贱卖,这当然与当官的思想认识水平有关,也与腐败有关,这里就不多说了。当国有企业被贱卖,私人购得企业时,其一是得到了核心技术,其二会使大量的工人下岗。政府又将为就业问题而思量折腾。
其五,国家政府在国库空虚,借债太多时,在上述办法都没法解决时,就会开动印钞机,印出很多很多的钱来还债和搞基建,这个后果就是通货膨胀。而事实上,政府的印钞机却一刻也没停止过。政府为了保证所谓就业或政绩的亮丽,说什么拉动经济,大量兴建没有效益的工程,大量的反复拆建,使得正常的财政收入根本无法保证其支出,那么各级政府只得到银行借钱,既然政府伸手要借钱,那么中国的银行肯定会借,那就银行肯定又多了一笔不能收回的坏账,这样社会上流通的钞票就越来越多。银行不能收回的贷款越多,银行破产的可能性就越大,但国有银行不可能破产,那么央行只有开动印钞机来补充,于是货币总量必然增多,那么通货膨胀就越发严重,
(三)
现在从物质基础,商品数量来观察一个国家政府的折腾浪费问题。
其一,先看一下钞票与物质的关系。道家有云: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大概是:一个名称、名词或概念如果可以随意用文字来命名定义的,那么这个名称、名词或概念就不是一个恒常的名称,会很快消亡。这句话寓意深远,它的一个推论就是名副其实。名副其实,必须是先有实,后有名,实物派生出名称,概念不能凭空乱造,否则,就容易无中有生,强词夺理,是非混乱,那最后就是拳头说了算。一个名称名词要必须对应着一个实物,附着在一个实物上,这个名称名词才有意义,才会长久存在。
当一个人在荒无人烟、茫茫大海的孤岛上,他口袋里的一堆没有购买力的美元跟一堆废纸的价值是一样的,煮熟一顿小小的饭菜,大概也要燃烧2斤左右的纸,若是换成美元,就约1千张的一美元。
哆嗦了这么久,无非是想把钞票与物质的关系说得清楚一点。钞票就是名,物质商品就是实。如果没有物质商品的信托支持,钞票就没有了信用,没有了价值,钱就不是那个钱了。钞票必须能买到东西、商品,才能受到欢迎和存贮,才能等同于财富,买不到东西的钞票就是废纸一堆。如果钞票就是财富,就是万能,那么国家就根本不需要工厂企业、矿山和粮食生产基地了,只要开动印钞机就行了。但这其中也有个小小问题是:印钞票需要的纸、特殊油墨又从哪里来呢,要不要另外生产呢,印钞机要不要制造呢?所以拥有实物才是重点,才是唯一。
其二,一个富裕的国家特征,从物质商品的数量来看,肯定是有充足的、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且更重要的是这么多的物质财富通过良好的分配制度能顺利地、充分合理地分派到每个国民的手中。而不能一边是某些人或集团屯积大量商品,另一边是广大老百姓却享受不到丰收的喜悦,这就叫贫富分化,广大老百姓的收入都被平均地提高了。高居庙堂者,会心甘情愿把这么多的物质财分配给广大的刁民吗?其实,英雄亦有无用武之地,世袭的封建王朝都有瓦解的一日,你永远都高高在上吗?你的后辈也都那么幸运吗?不可能,实权者想得其实比谁都清楚,要不怎么都想着出国去“民主”的国家定居呢。贫富分化严重的国家不能称为富裕、和谐的国家。贫富分化严重的国家就是20%的人占据80%的物质财富。
其三,再说到政府折腾浪费问题。政府的折腾浪费,代表着物质资源的真实损耗,由有用的商品变成了废品,垃圾一堆。我这里举一个笼统的例子,假如有现成1亿吨的煤矿石油,用了5千万吨去燃烧、发电,生产出了10亿吨的商品,那么这10亿吨的商品和剩下的5千万吨煤矿石油就是真实可用的物质财富。国家给这些实物印了1万亿元的钞票作为财富的凭证。谁拥有这些凭证多少,谁就可以提取多少实物回家来用。如果强权的政府在反复的折腾中,用尽了财政收入和大量向银行信贷,动用了其中的5亿吨商品和1千万吨煤矿石油,而使其中的4亿吨商品变成了垃圾废物,然后才产出1百万吨的商品。这就是低效益甚至没有效益的投资建设,那么整个社会上就真实表示了4亿吨的有用商品和1千万吨煤矿石油的消失,只剩下6亿零1百万吨的商品和4千万吨的煤矿石油,但社会上流通的钞票却是1万亿和不知数额的信贷钞票,那么物价上涨是势不可挡的了。
如果政府使用了其中的5亿吨商品和1千万吨煤矿石油,但却直接或间接地产出了10亿吨的商品,这样社会物质财富就能因此沉淀存留下来而日渐丰富,而且不可再生的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就算是政府又增印了很多钞票,而代表财富的实物商品确实是增多了,社会还是显得富足。
供给促进需求,社会物质生产供应丰富了,人们之间的交换成本就低廉,需求就旺盛,人们拥有的物质财富就越多,则民富而国强。在上世纪中段,我国就是由于生产的物质缺乏,供给不足,不得已而使用票证限额,不是人们没有需求,也不是内需不振,一切都因为供给不足。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生产了很多的物质商品,供应渐足,于是票证消失了,市场买卖自由很多。但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生产了很多的物质商品,很大一部分被折腾浪费了,另一部分主动或被动地出口了,导致存留国内的物质就少了,供给显得不足,加上分配思想的落后,广大老百姓渐感生活的压力。但是资源和能源却是消耗很多,剩余渐少,就是钞票增多了,于是物价上升,前途暗淡。(生产与存留的比例是多少,存留与人口基数的比例又是多少,我没有数据。)
所以政府的行为是否拉动了经济,刺激了消费,还是要看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投入一定的物力,在其使期限内,直接或间接产生了的物力大于投入的,那就是真实有效地拉动了经济的良性运作,否则就是折腾浪费,劳民伤财!因此,只有发扬勤劳俭朴不浪费,才能使物质供给充足,源源不断,源远流长。
其四,最后说一下中美之间的债务问题,这是一个必然出现的问题,其根源在内而不在外。几十年来的中国生产大量的物质都折腾成了垃圾,物质减少,资源减少,只有钞票不断增加,物价上升过快。政府越来越缺钱花,导致企业生产成本越来越大,利润越来越低,工人的工资收入远赶不上物价的上升,导致内需不振。所以中国只有出口,这样中国持有的美元或债券就越来越多,那么最担心的就是美元贬值。例如,原来一桶原油40美元,现在需要80美元,购买力降低只有原来的一半。并且美国人还心安理得,继续印钞票来换取不劳而获。中国既然担心美元贬值,又不舍得手中的纸币,只能继续向美国进贡商品物质,源源不断地保证美国国内物质的充裕,保证美国国内物价的低廉,保证美元的购买力不贬值。当然还怕商品出口卖贵了,不让人民币升值。购买美国的国债,其结果之一是让美元回流美国,以免美国印太多钞票;之二是借钱给美国来中国收购生产企业、矿藏资源等,如此循环往复,让美国人渐渐控制中国的生产,让中国变成美国的生产基地,让中国人世代为其打工。
上述是对国内一些问题的探讨,如何改变,有何方法,我没有,希望大伙出谋划策,制定一个制度来阻止它的再发生,让祖国繁荣昌盛。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