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第一村
南崔庄与小岗两个第一村
50多年前,毛泽东主席的一句“谁说鸡毛不能上天”的著名言论,使得河南安阳南崔庄的名字在中国当代历史上烙下了重重的一个印记。在当时的大背景下,这个地方的党组织,在合作化的问题上,坚决支持贫苦农民的办社要求,由小社变大社,年年增产,不到三年,实现了全村合作化, 鸡毛居然飞上天去了。南崔庄人民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为此,毛主席还为南崔庄写了一文按语《这个乡两年就合作化了》,
南崔庄成为走合作化道路的先进典型后,不断有领导来村里视察,许多下乡知识青年也都争着到南崔庄落户。南崔庄的经济得到空前发展,村里拥有了机械化作业班,有了几台拖拉机和一辆卡车。村里还自力更生建起了当时县城都少有的一幢两层办公楼和一幢知青住宿楼。还建起了供销合作社,办起了小学、初中、高中,各项工作名列前茅。南崔庄基层党组织的凌云壮志和核心作用,走艰苦奋斗、勤俭创业、治穷致富的道路,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宝贵经验。南崔庄成了“合作化第一村”。然而,正当南崔庄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在安徽凤阳小岗,一面鲜艳的旗帜且树了起来。“红手印”故事的传奇与浪漫,“带头人”红帽子的荣耀与威严,在当年的中国被有恶意与无恶意疑惑是“善意”的政客涂抹的光彩夺目.金光四射。在小岗村“一包就灵,一分就富”的先进思想指引下,这个“第一村”在大多数群众反对的情况下,终于没有顶住那个南方“第一村”光芒的诱惑,眼含热泪分了土地,卖掉了所有农业机械,走上了一家一户单独经营“独木桥”。30年后,当鄙人再次进入南崔庄时,街上冷冷清清,昔日的鸡毛上天氨水厂已经夷为平地,当年的鸡毛上天展览馆以及馆内的毛主席像.村史.当年的村支书和陈永贵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受毛主席接见的大幅照片也不见了。村里只剩下老人.辍学的孩子。我问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这鸡毛上天咋就没有多大变化?老人说,“这地一分人的私心就出来了,国家让单干,谁还管集体的事情?当年的水渠没有水都十几年了;现在只靠机井浇地。小孩上学也就是初中毕业后就不再上了,这年头上学管个吊用!都出去打工了。远的去广州,上海,近的就在柏庄内衣市场,不挣个钱咋办?......告别这个“合作化第一村”,我一路上思绪万千,又想起了安徽那个“分田单干第一村”贫穷落后靠施舍度日的尴尬与无奈。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