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山雨欲来:亟待“把私欲关进笼子”

2025-02-24 文摘 评论 阅读
大道国学者夏商先生曰:古人说,“乱世用重典”。此所谓“典”者,法也。而所谓“重典治乱”者,亦不过是“乱世用重典”的一种现代表达。倘若到了“重典治乱史上最严厉”的地步,则说明情势已经是空前的危急了。这时,若不首先察明“乱”源何在,却只一味强调“重典”之“治”,那就难免会陷入越“治”越“乱”的恶性循环。毕竟,中国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都是法轻律简的“德治”时代。现代西方所谓的“法治文明”,本身就蕴含着“惟市场论”和“惟法治论”的技术迷信思维误区。   

  我们不妨先看一条相关时讯,然后再继续讨论。

  

  【1】中国整治食品安全不断加力 重典治乱史上最严厉

  

  据中国新闻网2011年05月19日电,“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此起彼伏的食品安全事件,刺痛了民众的神经,也促使中国政府不断加力整治。从高层严词痛批行业道德滑坡、诚信缺失,强调“重典治乱”;到各地各部门紧密部署,强调政府监管职责。中国正在打响一场“史上最严厉”的“餐桌保卫战”。

  

  高层疾言督安全 “重典治乱”显决心

  

  “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件大事”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月初在天津考察时这样强调。他指出,一定要坚决执行食品安全法,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大监管力度,严把食品安全关,确保广大群众都能吃上放心的食品。

  

  中国领导人对于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引起舆论热议。而此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直陈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道德滑坡、诚信缺失严重,也被认为是高层有关食品安全点名最具体、指向最集中、措词最严厉的表态。

  

  针对目前的食品安全形势,中国政府正在多方求解破除顽疾之道。5月5日至13日,省部级领导干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专题研讨班举行,来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的分管食品安全工作的副省长、副主席、副市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负责人以及部分中央国家机关分管负责人,省区市负责食品安全工作的部门官员等共92人。

  

  针对食品安全如此高规格的研讨班,在中国是首次。旨在深入分析研究当前食品安全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症结的办法,引导相关负责官员认识市场治理、社会治理与政府规制在食品安全领域的作用,探讨更好地整合食品安全监管资源、有效构建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等。

  

  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李克强在上述研讨班的结业式上指出,今年要加大食品安全重点整治力度,重典治乱必须重拳出击。要严肃依法进行整治,强化企业责任,落实政府监管职责。

  

  “对违法行为给予最大震慑,使其不敢以身试法。”这位主管食品安全的副总理,在一个月内已经两次使用“重典治乱”这个词,也被业内人士评价为“史上最严厉”。

  

  4月29日,山西、河北两地法院公开宣判了4件“问题奶粉”案件,依法严厉惩处了涉案的14名犯罪分子,其中,2名犯罪分子被判处无期徒刑,4名犯罪分子被判处十年至十五年有期徒刑。犯罪分子被“明正典刑”,也反映出中国食品安全重典治乱的决心。

  

  监管体系亟待完善 多部门接连出招

  

  据统计,中国针对食品安全有20多部法律、近40部行政法规、150多部部门规章,从《食品安全法》出台,到《刑法修正案(八)》增加严惩食品安全犯罪内容,中国有关食品安全之“典”,可谓超乎国际水准的严厉。

  

  但是,“重典”之下,食品安全恶性事件仍难以禁绝,这也不断拷问着执法监管体系。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勇日前坦陈,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链条长、环节多,存在政出多门、职责不清、衔接不畅的问题,检测检验手段不强,基层监管力量薄弱等问题,确需改进完善。

  

  作为国务院食品安全工作的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去年成立以来,多次召开全体会议和全国电视电话会议,组织协调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深入开展集中整治,同时加强长效机制建设,不断完善监管制度、堵塞监管漏洞。促进了食品安全应急处置能力、综合监管水平以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在统一协调部署下,涉及食品安全的政府部门,近期也是在各自管辖领域内频频出招,力图形成强大合力。

  

  国务院食安办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公告,要求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严格规范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使用。

  

  公安部要求各地公安机关要组织开展针对非法制售使用“瘦肉精”的打击行动,要将犯罪分子全部缉拿归案作为办案的硬性标准。

  

  农业部启动了针对蔬菜农残超标、“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兽药、水产品禁用药物、假劣农资等6项专项整治行动,从源头集中治理,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

  

  卫生部发布《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蜂蜜》等4项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明确添加剂不得掩盖食品腐败变质、食品本身或者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不得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等。并指出,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不存在内外有别,甚至比国外标准松的问题。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出台《中央厨房许可审查规范》、《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管理办法》。

  

  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2011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的第二次预警通知。通知要求,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小卖部)食品采购环节的管理,规范食品采购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和采购记录行为。

  

  食品安全纳入政绩考核 民众餐桌关乎乌纱

  

  近期,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各地政府也迅速跟进,纷纷出台具体可行的措施,加强治理食品安全。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北京、广东、上海与浙江等地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官员政绩考核体系,推行了县区长负责制。

  

  评论指出,在一些地方监管不力的背景下,将食品安全纳入政绩考核,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这不仅是对食品安全政府责任的宣誓,也抓住了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的关键。同时,此举亦表明了政府执政理念的进步。由单纯地追求经济发展的财政收入,向重视食品安全等民生转变,这其实是政绩考核体系的一种转变。

  

  不过评论亦指出,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力。许多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其实并非制度缺失,而是因为制度被架空、被消解。这也意味着,让官员的“乌纱”与民众餐桌挂钩,通过政绩考核保障食品安全能否实现初衷,同样面临不小的考验。

  

  政府政绩考核的内容很多,食品安全仅是考核内容之一,它在整个考核中所占比例有多大?而且怎么考核、详细细化的细则并没有出台。需要构建周密明晰的权责制度,才可能避免只纳入、不考核,或者只考核、不问责的尴尬。

  

  除了“食品安全纳入官员政绩考核”,其它地区也纷纷出台新举措以加强食品安全。吉林开通24小时投诉举热线,聘请上千名食品安全义务监督员,深入各社区摸排食品安全隐患;四川统一发布各食品监管部门、公安和纪检监察部门举电话;广西加大投入力度,为监管部门配备设备,用以快速筛查有可能被添加的非食用物质;江苏、广东、内蒙古、宁夏等地则通过广播、电视、纸等媒体和广泛张贴公告等方式,向公众广泛宣传食品安全,包括食品安全犯罪的惩治办法等。

  

  保卫餐桌是持久战 难于毕其功于一役

  

  中国13亿多人口每天消耗200万吨粮食、蔬菜、肉类等食品,共有食品生产企业40多万家、食品经营主体323万家、餐饮单位210万家、农牧渔民2亿多户,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数量更巨。

  

  这些数字背后,是更加庞杂的监管工作。这也决定了中国食品安全工作,是持久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党和政府形象。食品安全监管也是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积极回应公民需求、构建责任政府的重要体现。

  

  中国政府对此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近年来不断加力,食品安全整治风暴愈刮愈烈。为了“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安心、放心”的承诺,正在不遗余力作出努力。

  

  【2】网闻博评:“道德滑坡”就必须“重典治乱”吗?

  

  “重典治乱史上最严厉”,这样的新闻标题的确是很吸引公众眼球的。但套用一句小品台词,便是“你们村就这样夸人吗?”当然,我们对于国家高层领导及有关部门“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安心、放心”的高度负责精神,首先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和支持。只是对媒体这样的道和分析评论,绝对不敢恭维。

  

  还有一句很流行的小品台词,就是“不看广告看疗效”。既然出现“道德滑坡”了,而且是已经到了“重典治乱史上最严厉”的地步,那么我们就必须先想一下,中国现在的法是比以前多了,还是比以前少了?司法与执法机构数量规模比以前多了,还是比以前少了?诸如“依法拆迁”之类的强拆力度,出手比以前重了还是比以前轻了?结论应该是不言自明的。那么,主流媒体还是这样一味称赞和鼓动政府“重典治乱”的勇气与魄力,是否多少缺失了一点理性的“道德的血液”?

  

  进而言之,自开始学习和接轨西方“法治文明”以来,为何“黄赌毒黑腐假”沉滓泛起且越演越烈呢?难道凭一句“重典治乱史上最严厉”,就真的可以终结此汹涌乱象吗?显然,惟有打破“法治迷信”的惯性思维怪圈,跳出法治看法治,我们才能发现和找到“道德滑坡”的根治之道。

  

  【3】“道德滑坡”的修复,首先需要唤回知识分子的文化良知

  

  关于当今中国社会“道德滑坡”的“地质病因”和道德与法治的关系,网闻博小社员在此前的《战略观察:泱泱华夏怎成“小人国”?》及《百姓视点:“战略机遇期”是个啥东东?》及《“货币战争”:IMF总裁折戟“美人关”》等《日出西边/风动中国》系列文章中,已经进行过详细分析,这里不再赘述。需要强调说明的是,当今中国社会“道德滑坡”的诱因和推动力,主要是源自于主流精英专家们鼓噪的市场化私有化“国际惯例”接轨。这些主流精英专家们,还经常贩卖“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这个舶来品。同时,还搭售了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洋概念。

  

  不错,在古今中外的任何社会里,知识分子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传承者和传播者,同时也是公共道德的捍卫者和社会良知的守望者。这首先是由人类社会化分工所决定的专业职责,其次也是作为人的基本良知体现。但知识分子的科技与文化知识比普通大众占有多,却绝不代表知识分子的道德觉悟就一定会比劳动人民高。相反,知识分子利用专业优势抢做“人上人”的自私自利贪念,往往比普通大众要表现强烈得多。尊卑贵贱等级礼教熏陶下的“学而优则仕”之徒,自古以来就是贪官污吏“前腐后继”的生力军。可要论仁义道德“圣人之说”,估计一万个普通百姓都讲不过一个“学而优则仕”的知识分子。“嘴上是仁义道德,肚子里是男盗女娼”,这便是劳动人民对这些知识分子的生动评判。鲁迅先生更是一针见血,称几千年来的儒家文化等级礼教社会是“人肉宴席”。所谓的仁义道德,实质上是俩字:“吃人”!

  

  故此,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知识分子传承文化的基本职能还是延续至今的,但其自身的公共道德和社会良知却一直是在严重滑坡,更谈不上替大众守望社会良知了。

  

  所谓的文化知识和科技,原本就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劳动技能和工具。用现在的话说,也是知识资源或无形资产。作为承载和占有这些优质资源与无形资产的知识分子,如果连自己做人的基本道德和良知都可以出卖的话,那就必然连带着把本属于社会的优质资源与无形资产都一并出卖了。譬如,在古代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把自己的道德良知出卖给君主及其皇权,那他自然就把自己所拥有的劳动技能和工具都用于给权力装潢门庭了。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知识分子把自己的道德良知出卖给上流私人资本富豪集团,那他自然就把自己所拥有的劳动技能和工具用于给私人资本集团牟利了,包括帮着看守资本利益集团雇佣的政客戏子们的作秀表演行为,也就是“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当然,知识分子的文化风骨和批判精神,也是一股横贯古今的天地正气。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都是中国知识分子世代传颂的赞歌。而如今主流文化精英们所谓的理性批评精神,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良知,究竟是在为谁而批判,又是在替谁而守望呢?

  

  所谓的公共道德,首先应是出于对公共利益的维护,最起码是对社会大多数人利益的维护。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也首先是为大多数人造福的知识分子。如果是出于一己之私念,是处于给权贵富豪集团少数人谋求私利,那能叫公共知识分子吗?这样的知识分子,做人的基本道德与良知还存在吗?

  

  因此,当今中国社会“道德滑坡”的修复,首先是要换回中国知识分子的做人良知。然后,以真正具有公共道德精神的先进知识分子群体为主力军,再次构筑起中国社会的道德大厦。

  

  【4】山雨欲来:道德拯救刻不容缓

  

  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发展阶段,社会的财富总量是恒定的。若少数人的私欲冲动,不断冲击和侵蚀社会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最后就必然导致社会经济系统失衡和道德崩溃。而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精神,只不过是社会财富的形成与转换的存在形式。所谓有无相生因果相随,“天人合一”的宇宙自然生态系统,本身就是这样的一个“气”与“质”的能量循环守恒。

  

  自15世纪以来,以私有制为基石的西方资本主义体系,凭借“坚船利炮”的烧杀抢掠和“资本丛林”的弱肉强食,造成了世界范围的贫富两极分化局面。而在富裕的西方国家内部,也同样是贫富两极分化。少数上流富豪权贵,贪婪地剥削着全世界的资源和劳动成果。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实际上就是社会系统周期性的失衡与重构。但只要是少数人的私欲冲蚀大多数人公共利益的动力机制存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就不会消失。相反,还会一次比一次激烈,直至以私有制为基石的西方资本主义体系彻底崩溃。从20世纪初“生产过剩”的危机及其引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的危机及其引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直到当前还在持续发酵的国际金融危机,难道不是一次比一次更猛烈吗?

  

  众所周知,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失衡和物价持续攀升,是“输入性通胀”造成的经济危机。而贫富两极分化和“黄赌毒黑腐假”沉滓泛起的“道德滑坡”,同样是外部“输入性”的社会危机。但这一切,又都是源自于主流精英专家鼓噪的市场化私有化“国际惯例”接轨。因为全球市场经济体系的接轨,才是这种危机输入成为身不由己的被动。30多年来,少数人先富先贵,大多数人陷入贫困境地。精英专家们这样的制度设计,难道不正是出自一部分先富先贵的原始动机吗?这样的知识分子的身上,还会有“公共道德”的血液吗?

  

  更为不幸的是,作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动力源地的美国,新一轮债务危机的气旋又在开始生成。中国的“输入性危机”,还将继续被给力。日前有消息称,美国新一轮危机山雨欲来。而且,其冲击力和破坏性远比上一波的金融海啸要强烈得多。而据中国广播网2011年05月16日道,美国国债触及天花板,中国手中持有1.2万亿或打水漂。美国财长盖特纳警告说,美国国债将在5月16号触及国会所允许的14.29万亿上限,而中国手中持有的1.2万亿美国国债则面临着违约的风险。专家认为,美国虽然不存在还不起钱的问题,开动美元印钞机就是了。但是,中国的美元资产慢慢蒸发已成定局。

  

  与此同时,肇始于美国的这次金融海啸,在欧洲也是“余震”连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的“性侵门”事件,便是美欧经济危机的“泰坦尼克号”插曲。若联想到前两次的世界大战,这次已经扩散至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危机,会否不仅仅只是传说中的世界“货币战争”?

  

  山雨欲来,中华民族又到最危险的时候!中国,该怎么办?显然,首先要扭转“输入性危机”的被动,矫正自身站立的失衡,就必须从根治“道德滑坡”开始。道德拯救,特别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道德自赎,已经是刻不容缓!

标签:食品   安全   中国   道德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