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朱学勤的倒掉--精英思潮起家的“原罪”

2025-02-24 文摘 评论 阅读
  

  精英思潮起家的“原罪”

  

  华执殳

  

  2010年07月11日“东方早”发表了一篇道《朱学勤博士论文《道德理想国的覆灭》被指抄袭》,宣告又一个“知名学术精英”的倒掉,此人名气之大,还并不在于“百科名片”上“大陆著名的自由主义者”的头衔,汶川大地震时期,就是他在《南方都市》撰文创造喧嚣一时的“天谴论”,无耻的咀咒自己的祖国,从此“名声”远播海内外,从而赫然位列美国公布的“2009年度百位华人公共知识分子”之中的第十一位。“第十一”!就如鲁提辖用钵子大的铁拳把镇关西打了个“发昏章第十一”一样,网上的一篇“帖子”也把朱学勤博士弄到“发昏章第十一”境地,以至语无伦次的喊叫“Isaiah能亮出真实身份”,其用意难道还不明显吗?

  

  朱学勤们不是煞有介事的号召国人“要独立思考”,不做“别人的思想的奴隶”吗?现在西洋镜被戳穿了,以前还只是认为他们只是人云亦云,洋云亦云的鹦鹉学舌,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事实却是,岂止是鹦鹉学舌,那些“深邃的思想”,“杰出的博士论文”干脆就是抄袭剽窃来的,哪里有一丁点“独立思考”,如果说有那么一点自己的东西的话,那就是在照抄时,将外语单词译错了。

  

  朱学勤们不是声称他们的人格是如何如何的“独立”,鼓吹用“独立”的人格来来“提高国民的素质”;就是这个朱学勤发明了“天谴论”,其对中国咒骂之恶毒比起其西方主子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与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爱国赤子之心相比,其“人格”的确是格外“独立”,只是这“格”却并非中国人的,而是地地道道的西方“奴格”,使得同为精英的王小波都看不下去了,将这些奴格十足的精英称之为“逆向种族主义者”。

  

  多年来,精英们顶着学术“专家”、“教授”的桂冠,大肆贩卖没落的西方帝国主义的腐朽文化,忽悠中国人民,充当“戴着智识阶级的纹章”,把中国人民像羔羊一般引进西方殖民主义“屠宰场”的角色,富士康的十二连跳将这些“引领中国思想”的“华人公共知识分子”丑恶嘴脸揭露无遗。

  

  现在学术打假的旋风干脆把这些衣冠楚楚的“饱学之士”曝露在聚光镜下,原来不过是在稻草与粪土上涂抹上一些金粉的泥胎,好似迎神赛会上哗众取宠的小丑。

  

  学术打假的旋风越刮越猛,精英们一个接着一个如多米诺骨牌一般倒下,人们正在议论下一块骨牌将会是谁?然而“自由主义阵营”已经掐不住了,因为他们自己的屁股几乎都不干净,首先揭露朱学勤的网友Isaiah在他的帖子《朱学勤:学术界的又一个‘汪晖’?》中说:“本来事情的起因是我和朋友聊天,我说像汪晖这种问题真不算特别,你给我一百个名教授,我能给你找九十个类似的出来。朋友自然不服气,说你去找啊。我说找一百个没那个精力,找一个好了,但是保证有名。于是一来二去,就找到了朱学勤先生头上。”

  

  学术精英的百分之九十,虽然比例惊人,然而看看精英们多年来层出不穷的“轰动观点”,却也并非耸人听闻;如果任由骨牌一块块倒下去,让打假来个干净、彻底,别说“百位华人公共知识分子”,再来一百位,也只能马失前蹄,滚落尘埃;整个西化精英的“自由主义阵营”已经岌岌可危,前景不是全军覆没,也要溃不成军,那时“学术桂冠”就会成打成打的的滚落到马路上,连拾饮料瓶的也会视而不见。

  

  因此这股打假旋风必须就此刹车,于是从大洋彼岸传来了一篇《以历史的视角看待汪晖与朱学勤事件》(2010年07月13中国青年),徐开彬可是一位“正宗”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传播学系华人博士,他摆出一副不偏不倚的“公正”态度,“教诲”人们看问题要有“历史的视角”。

  

  徐博士的“历史的视角”究竟是一种什么“视角”呢?

  

  对于汪晖和朱学勤,他说:“巧合的是,两人被指“抄袭”的都是早期的博士论文,前者完成于1988年,后者则晚4年,写于1992年。”指出年代是有他的用意的。

  

  他接着说:“但以今天的标准去判断上世纪80年代的人和事,并不公平。”难道抄袭剽窃在“上世纪80年代”就不是丑闻秽行,似乎中国从来没有学术规范,否!几千年来,抄袭,剽窃,在中国从来都是为人们所不齿的,在毛泽东时代更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呀!

  

  原来他是这样辩解的:“在那个时代,我们对西方的各种研究都还显得有些陌生,上世纪末的整个20多年,国内的学术工作主要是引进西学,很多学者都在大量借鉴,或者说得直白点,就是抄西方的著作。正如钱理群与梁文道所说,中国学术界在过去根本没有像现在这样,认真对待学术规范标准。即便是现在,也没有建立起公认的如APA、MLA等严格规范的论文文体格式。如果以现在的引文规范要求上世纪的中国学者,可以肯定,如果不是百分之百,至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文科学者,都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不信,大家可以对所有文科领域的学者们在上世纪末20年间的论文和著作进行全面调查。”

  

  徐先生还算坦承,原来抄袭剽窃正是在西化精英气焰嚣张的“引进西学”的时期泛滥成灾的;这与商品市场的“假冒伪劣”的大行其道恰好同时,有如一对双胞胎一起呱呱落地,相映成趣。

  

  其实徐先生的这种坦承不过是偷运私货玩的障眼法,他笔头一转,就将抄袭剽窃的丑恶现象淡化为所谓“学术规范”问题,似乎“建立起公认的如APA、MLA等严格规范的论文文体格式。”以后,才能评判论文的抄袭与否,未建立之前,所有的抄袭剽窃就可以统统“无罪释放”了。

  

  徐先生这里还有一句潜台词,那就是为了引进“西学”,抄一抄也是有理所当然,否则怎么能有今天的“全盘西化”垄断中国主流思想界的骄人业绩,也就是说朱学勤们抄袭剽窃不但无罪,而且“有功”。

  

  有个小精英在跟贴中说得更加直白“其实只是学术积累不足时期的历史共罪,正如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好多现在已经成为神的学者也是东抄抄西抄抄甚至生吞活剥乃至于误读,居然也成为一代宗师。不过,他们对拓展我们这个民族的思考确实是有作用的。真的没必要太计较这类事情。但是随着学术规范化的逐步建立,对于抄袭应该有一个比较好的公认的处理方式,对这类历史共罪也应该有一个基本共识。”(《朱学勤:学术界的又一个‘汪晖’?》的跟贴)只不过他将污染我们民族的精神世界美化成了“拓展我们这个民族的思考”。

  

  此话听起来怎么有点耳熟,这不是与茅于轼的资本“原罪论”如出一辙吗?这使我想起了一句耳熟能详的流行语:“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资本的“原罪”戏演得如火如荼,至今仍然是绵延不绝,原来是文化“原罪”搭“好”的舞台。

  

  对于精英们用“原罪”窃取中国主流思想的垄断权的这个时期,朱学勤更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因为他能在当时掘得学术的“第一桶金”正是得益于这种“文化原罪”,朱学勤发表了应战抄袭剽窃“指控”的宣言,他趾高气扬的说:“形式上看,现在学术界对于引文、格式、核心期刊、知识产权等等的确比以前更重视更详细。但在学术研究的精神实质、对学术的敬畏及学风方面,我更怀念和敬重上世纪80年代,那是人们求知、求真的热情井喷式爆发。学术风气是不可能与社会风气脱节,孤立存在的。90年代之后,学术披上了华美的衣衫,没魂了,失魂落魄。”(《朱学勤:大众传媒不应对学术问题本身充任审判官》人民网-人民日 2010年07月15日)仍然陶醉在精英思潮黑色旋风群魔乱舞的回忆之中。

  

  朱学勤说:“学术规范问题应由权威学术机构甄别,而不能由网络、大众媒体做判断。我希望自己面对的是学术机构的调查。”轻轻巧巧的就将舆论监督给甩掉了,那么真相就只能交给“学术机构”闭门造车了,其实这无异于暗箱操作,要知道他本人就是评判别人的上海大学学术委员会成员,“委员会”的衮衮诸公会如何对待自己的“袍泽”,只有天晓得。

  

  他还说:“在端正学术风气、恢复学术生活的社会尊严这件事上,靠自上而下的强制、号召、命令或自下而上的“革命”,作用都不大。”(《朱学勤回应博士论文抄袭指责 称无一条理由成立》红网-潇湘晨 2010年07月15日08:00)这当然是他的如意算盘,怀揣“文化原罪”和“学术规范”两件保驾护航的“法宝”,没有了自上而下的处理,又解除了公众监督的威胁,尤其是将“草根”民间学者关在了学术禁苑之外,有谁还能撼动他这美国“册封”的“第十一位公共知识分子”的宝座。

  

  朱学勤们真能有恃无恐睡个安稳觉吗?不是有这样一句流行语: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历史耻辱柱上的名字都是卑劣的灵魂们自己刻上去的,想去抹,只能将名字越刻越深。

  

  华执殳二零一零年七月十八日

标签:学术   精英   抄袭   规范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