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中国历年粮食产量统计表说明什么?
从新中国历年粮食产量统计表说明什么?
探险勇者原创
2010-10-10
下面是从三农网摘录的新中国历年粮食产量:
年度 粮食产量(万吨) 人口(万人) 人均粮食(公斤/人)
1949 208.
1950 239.
1951 255.
1952 285.
1953 283.
1954 281.
1955 299.
1956 306.
1957 301.
1958 299.
1959 252.
1960 217.
1961 207.
1962 229.
1963 245.
1964 265.
1965 268.
1966 287.
1967 285.
1968 266.
1969 261.
1970 289.
1971 293.
1972 275.
1973 296.
1974 302.
1975 307.
1976 305.
1977 297.
1978 316.
1979 340.
1980 324.
1981 324.
1982 348.
1983 375.
1984 390.
1985 358.
1986 364.
1987 370.
1988 354.
1989 361.
1990 390.
1991 375.
1992 377.
1993 385.
1994 371.
1995 385.
1996 412.
1997 399.
1998 410.
1999 404.
2000 364.
2001 354.
2002 355.
2003 333.
2004 361.
2005 370.
2006 378.
2007 379.
2008 397.
粮食产量表说明什么?
第一,建国十年的农业合作化取得辉煌成就
首先,粮食总产量增长74.63%,人口增长21.8%,人均粮食产量增长43.54%。这个成就是党和毛泽东正确领导下,全国农民走上农业合作化道路取得的。集体生产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重要条件,集体生产比个体生产具有优越性,社会主义公有制比资本主义私有制具有优越性。邓小平宣传“家庭承包有责任性”违背事实一句的谎言。其目的,摧毁农业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继而动摇社会主义公有制直至摧毁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其次,粮食生产的增长超过人口高速增长,证明毛泽东关于经济发展可以超过人口增长的论断是正确的。再次,人的积极性是重要因素。前十年,由于我国工业相当落后,化肥、农药、农机生产量很少,育种、植保等农业技术刚刚起步,农业生产条件并没有改善,主要依靠垦荒、水利建设、土地基本建设和合作生产取得的,农业劳动力的投入增量是提高生产率的主要因素。证明毛泽东关于人的因素第一的论断的准确性。
第二,三年自然灾害粮食产量下降说明什么?59、60、61三年,粮食产量逐年下降,以致61年人均粮食产量又跌落到49年的水平。首先,不可抗拒的因素是自然灾害,我国抵御灾害能力相当低下。其次,在粮食产量连年下降的情况下,拿出惊人的粮食与农副产品去偿还前苏联的巨额债款,必然夺走人民的口粮与副食。三年人口净减一千万。再次,领导不当。1956年党的“八大”以后,毛泽东宣布退居二线,由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党政日常工作。将领导不当的责任推给毛泽东一人承担,合理吗?毛泽东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作了检讨,说明毛泽东的高风亮节。
第三,62年至84年农业大发展粮食产量连续增长说明什么?这二十三年(包括文革十年)连年环比增长,1984年比1962年增长136.59%,在人口增长52.23%三亿六的条件下,人均粮食达到390公斤,比1962年增长73.3%,创造世界奇迹。需要说明的是,1982年开始推广安徽小岗村家庭承包经验,1984年完成分田单干,全国基本解散人民公社。集体农业时期,农业综合生产力显著提高。首先,水利建设的成果。灌溉农田面积达到全国农田总面积的45%,成为世界第一。第二,农田基本建设的成果。第三,化肥工业、农机工业发展较快。第四,农业科技成果,第五,人民公社有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1985——2002粮食产量马蹄形徘徊说明什么?
在这18年,农业综合生产力发展缓慢。2002年比1984年增长20%。充分说明个体农业对农业生产力的制约。第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微型农业,规模不经济;第二,由于受到比较利益的驱动,农民大量抛荒,进城打工;第三,资源配置不合理,生产能手与生产弱者获得同样土地;第四,谷丰伤农,谷歉亦伤农,在市场经济的制约下,微型农业经常性受损。将个体农业的家庭承包制吹得神乎其神,与实际不符。
2003年——2008年的粮食产量说明说明?
6年粮食增产15.6%,接近上个时期18年的增长幅度。这是党中央连续6年推行三农政策的结果,充分证明三农政策的准确性。各地农村联合组成各种合作社,也有个体规模扩大,规模效益显现。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