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落后村的典型:小岗村(评《伟大的第一步》)

2025-02-24 文摘 评论 阅读
  

  日记[2008年12月23日](2008-12-23 08:46:33)

  

  
读了篇很长的文章,12月17日中国青年发表的《伟大的第一步——中国农村改革起点实录》,冰点周刊特稿。此文比较客观,详实,有史料价值。当时的一些事今天看来很有趣,可让人:笑谈天下。

  

  以下选评。

  

  “小岗村,非常小,从1966年到1978年,人均口粮只有200多斤,每到冬春季节,全村家家户户外出乞讨讨,1100亩土地,竟有1000亩撂荒,集体经济只剩下一头牛,半张耙,一张半犁。每一家都有人当过队长。

  

  每年秋收刚结束,没等秋种开始,全村老小就筹划着该出门乞讨了。”

  

  评:只有十八户的小岗村,只种100亩,没法够吃。不在种地上想法,原来有个省事的法子:乞讨。如果都像小岗村,连乞讨都没地方。当初有个齐人,就好吃别人的剩饭,还炫耀,原来有传统。七十年代初,我刚上小学,家乡的田野到处是庄稼,都能吃饱,虽不充裕,以粗粮为主。只见过两个本地要饭的,是本县相公庄大队的,哥俩,一个叫大江,一个叫大河。这对难兄难弟特别懒,不参加集体劳动,批斗也不管用,软硬不吃,天天满村乞讨,有时也偷南瓜,还切一半,只要一半,嫌整个的沉,费力。偶尔见外地成群结队的乞讨者,人们新奇,围观,多是安徽一带的。后来才知凤阳哪里自古即有乞讨传统。所谓十里地不透风。今天想来这其中可能有小岗村人罢。

  

  “1976年,县,区,社三级党委下决心改变这个队的面貌,派工作队18人进驻,一个队员监督一户,工作队一撤,呼啦啦,人又都出去要饭了。”

  

  评:看来这样的落后村在安徽也是少数,真有些无计可施。要饭成了习惯,习惯最难改变。所谓“要饭

  

  三年,给个皇帝也不干”,如此说来,乞讨也自有乐趣,幕天席地,免费旅游,无拘无束,不思不虑。颇有些逍遥游的境界,他们还看不起种地做工过日子的人呢。

  

  “终于到了1978年,“省委六条”的东风也刮进了这个小村庄,也搞起了包产到组,后来分成8个组,

  

  几乎已经是兄弟组,父子组,但依然矛盾不断,吵吵闹闹。”

  

  评: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但在小岗村行不通。十八家,多数姓严,同族,应该还不远,叔伯堂叔伯。可就是团结不起来。这要是战争年代,也没法保家卫国,估计这村没出过革命烈士。

  

  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号召我们:“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

  

  “11月24日,18户户主集中到严立华家中,在一份合同书上按下红手印,约定:土地分到户,瞒上不瞒下,秋后摔锅卖铁,也要将国家集体的任务交上,万一有人坐牢,其他的人保证把他们的孩子养到18岁”

  

  评:一向不团结,在分地单干上,空前团结。还很勇敢,不怕坐牢。如果有这种精神,集体生产也能搞好,大寨就是榜样。

  

  说明小岗村人缺乏集体主义精神,也只能走“各顾各”的路了。也应该允许这样的村单干,比一比。

  

  但不能搞一刀切,集体经济发达的村,就不适合学小岗村。但遗憾的是后来一刀切了,强迫实行。华西村顶住了,没分。各地还有。可调查一下这些村的现状,能写成有价值的社会学著作。大部分村包干到户了。

  

  据说小岗村现在一般,也只是解决温饱了,富起来的不多。

  

  这个方法,一百年也实现不了农业现代化。也实现不了共同富裕。

  

  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不是小岗村发明的。

  

  另据研究,现存的按手印的合同书不是原件,此件是后来一个人另造的。因此当初有没有这个纸片,是个疑问,还须考证。

  

  “当年带头搞大包干的生产队长严俊昌回忆说:我家那时分了四五十亩地,粮食多得没地方搁。”

  

  评:可以不用吃国家的救济粮了,有效。这样的村可以用这样的法子。

  

  十八家只有一头牛,一张半犁,分地后怎末种呢?本文没说,我也想象不出来。

  

  集体时,宁可乞讨也不种地,分到自家,都种。这是甚么精神。

  

  这样的村不多。这叫先进村吗?学习他什末精神呢?

  

  “1980年一月,国家农委开会,农委主任王任重,副主任杜润生。杜回忆;李先念,王任重反对包产到户,杜无奈,找刚从四川调上来的副总理商量,怎末办?这位副总理说,他在省里工作时,是搞包产到组,用扩大自留地的办法满足农民的这种要求。包产到户这类问题可以试。先念任重他们有意见,文件还要发,可以不用国务院名义,以国家农委名义下发。于是就把问题化解了。”

  

  评:到了这时,大局已定。“这位副总理”,本文没点名,不知何故。看官们有的能猜出,但须一定年龄,八零后的也许陌生。

  

  杜润生曾是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的秘书长,五十年代时就反对合作化,后被免职。

  

  “万里举目四望,他发现能找到的同盟者只有杜润生。文件草稿讨论,杜润生怎末也没想到,绝大多数人都不同意他的稿子,提出:贫困区可以,其他地区明确不准包产到户。会议记录交由万里审阅,万里慨叹,除了杜,整个国家农委都反对包产到户。

  

  第一书记座谈会还是如期召开,在交锋和矛盾中尴尬地结束。会后,胡耀邦和万里共同认定,各省第一把手的态度是问题的关键。胡去西北,万里去东北,作各省领导班子的工作。

  

  评:只有三个省的第一把手支持:辽宁的任仲夷,内蒙的周惠,贵州的池必卿。

  

  “少数服从多数”这个党内原则,失效了。后来王任重当了顾问。

  

  有的材料说小岗村是在某领导的授意下才敢包产到户的,并很快树为楷模。真假尚需研考。

  

  瓜蔓庵主人写于2008年12月23日。

标签:乞讨   万里   包产到户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