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官员批《蜗居》是官方表态还是一家之言?
广电官员批《蜗居》是官方表态还是一家之言?
在国内引起广泛好评的热播电视剧《蜗居》,最近挨批判了。批判者是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媒体纷纷转播这位广电官员的批判之言,民众纷纷议论为《蜗居》打抱不平。
吴钩无语有点奇怪,一部经过广电总局严格审批而后问世的电视剧,一部引起社会热议并获得好评如潮的电视剧,一部既有收视率又有感动力的电视剧,为何自打播出起,就传言纷飞,中伤不断,还有闹出禁播(虽然解释为调整但是没人听信)事件的,甚至引起主管官员的直言批判呢?其中一定是有些蹊跷的。
广电官员对《蜗居》的批判发生在最近某次广电专业的年会上。12月9日,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制片委员会2009年度大会在北京建银大厦召开。会上,广电总局电视剧司管理司司长李京盛表示某些电视剧价值导向错误,直批引起广泛讨论的《蜗居》“有很大的负面社会影响,靠性,靠荤段子,靠官场腐败,靠炒作来吸引眼球。”并表示明年广电总局将狠抓电视剧的娱乐性、思想性及教育意义的统一。
李京盛司长对《蜗居》的这番言论,显然是表达了尖锐的批判性的,是把《蜗居》当成了某些有价值导向错误的电视剧的代表。但是,如果从文艺评论的角度而言,从《蜗居》的社会效果而言,这位电视局主管部门官员的这番评介,是缺乏公允性和科学性的,也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文艺基本理论的,其中隐藏着判断的武断和片面。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千百年来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几十年来的指导,中国的文学艺术创作一向以现实主义为主流。《蜗居》就是一部充溢着现实主义精神的电视剧,虽然有一些夸张,有一些变形,但题材是现实的,人物是现实的,环境是现实的,主题是现实的,表现手法主要也是现实的。正因为现实性非常强烈,一旦播出,就会得到观众强力广泛的共鸣,引起热烈的讨论,以及从电视到生活、从演员到真人、从艺术到社会的联系、比照、分析、认同。由此来看,《蜗居》在创作思想和精神方面都是承继了传统现实主义精神和表现手法的,是不应该受到指责的——在我们这个改革开放的时代,即使吸取了现代主义的创作精神而整个作品的思想倾向精神面貌是健康的,也不应该受到粗暴指责。
再看《蜗居》的价值导向。吴钩无语认为,《蜗居》的价值导向也是健康的,而并非广电官员所言“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蜗居》描写了一对从外地进入大都市的名牌大学毕业生为生存而作出的艰苦奋斗。他们的通过职业奋斗已进入白领级别,但是,大都市的生活成本很高,一套独立自主的住房,成了他们辛勤工作赚钱存钱的目标,把他们累得筋疲力尽。这对大学生夫妻的为住房而奋斗的人生片段,非常典型的表现了当今社会一个很大阶层——工薪平民新市民年轻人的实际生活和人生苦恼,也揭示了房价居高不下买房实大不宜的生活现实。围绕这条主线,《蜗居》还揭示了某些官场的腐败奢靡,某些官员的醉生梦死,某些年轻女子的以色换金以性换房,某些官商的无耻勾结瓜分利益,等等。
《蜗居》不是一部表现时代英雄的作品。所以《蜗居》里看不到英雄人物,只有贪腐的官员和无奈的平民。《蜗居》并不是指点前进方向的作品,但是,《蜗居》是透视现实生活中某些阴暗和错误的作品。按照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文艺理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文艺作品并不排斥那些批评的甚至揭露的主题。那么,《蜗居》这样的作品有何错之有呢?何况,官场的腐败,官员的贪腐,秘书的弄权,女人的出卖色相,包二奶的盛兴,老男少女的畸恋……被新闻报道所传播和揭露的事实,也并不比《蜗居》逊色,甚至揭露出更严重更恶劣更臭名昭著的事实,这些新闻报道带来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呢?吴钩无语相信,看过《蜗居》这部作品,我们将会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中央抑制房产投机、抑制房价虚高、清除官场腐败、严惩贪腐官员等重要举措的意义和价值。
按接受美学的观点,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李司长断言,《蜗居》是“靠性,靠荤段子,靠官场腐败,靠炒作来吸引眼球”。此言颇差!其实,《蜗居》收视率超高,基本不是靠“性”,靠“荤段子”,而是靠平民阶层的奋斗艰苦生活艰难的生活场景,以及对官场腐败官员奢靡的揭露而吸引了众多眼球,其中的性和荤段子,只是揭露腐败和贪腐时的具体细节和情节。当然,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李司长有权力在欣赏作品时看出一个与别人不同的“哈姆雷特”来,也可以说出理由充分,甚至做出长篇大论来论证,但是,那只是他的一家之言。如果只是一家之言,那就可以争论、批评、乃至批判。官员的级别并不一定与真理成正比。如果他代表官方表态,那结论一定要下得比较科学和慎重。
所以,吴钩无语愿意把李司长在这次年会上对《蜗居》的评介,看做个人的观点,而并非广电总局的评判。同时,坚决支持广电总局的一个观点:明年广电总局将狠抓电视剧的娱乐性、思想性及教育意义的统一。这是特别需要的,尤其要抑制那些低俗搞笑粗制滥造毫无意义的作品,推荐那些寓教于乐有价值有意义的作品。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