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返本开新发展马列主义——评石仲泉的观点

2025-02-24 文摘 评论 阅读

返本开新发展马列主义——评石仲泉的观点

作者:韩强

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同志在人民网上与网友交流的“创新理论”终于在《河南日报》上发表出来了。石仲泉同志说:“现代中国”与“当代中国”对这个断代的时限是清楚的。……如果承认这样断代,那么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是“现代中国”的下限,也是“当代中国”的历史起点。毛泽东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不系统、不完整。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虽然在党的八大前后有良好开端,但最终没有真正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然指当代中国的创新理论,那么作为基础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就不包括在内。当然,不包括不等于不重要,它仍然是我们党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

对于这种观点,网友们议论纷纷。首先我们先从逻辑上分析。根据近现代史的一般分期,1840年中国进入近代社会,1919年是进入现代社会的起点(对现代的起点有争论)。直到现在仍然属于现代社会,那么将来再过50年甚至100年中国仍然在现代社会之中,所谓“当代”一般是指近二三十年的时间,因为再过二三十年,那时的“当代”就不包括近二三十年的时间。这是常识。

石仲泉同志正是利用这个时间差,把毛泽东思想排斥在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外。而且居然说:“毛泽东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不系统、不完整。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更是缺乏最起码的理论常识,因为任何理论都是在实践中探索和前进的,任何真理教师是既相对又绝对的,是相对与绝对的辩证统一,也就是说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同时绝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的认识,这个认识不仅要再经过实践的检验,而且还要发展。如果按照石仲泉同志的逻辑,那么所谓“创新理论”已经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那么这样“完整”还需要发展吗?如何发展呢。

这里,我们郑重地提醒石仲泉同志,邓小平同志在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说: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就是中国的特色。这实际是我党在第一个《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已经讲过的,而且刘少奇同志在七大也讲过,这个基本的原则直到现在仍然适用!

石仲泉同志的逻辑还有一个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然指当代中国的创新理论,那么作为基础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就不包括在内。当然,不包括不等于不重要,它仍然是我们党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从推理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理论”“不包括毛泽东思想就在内”,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仍然是我们党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还有在1949年至1978年以前,中国实行的是什么主义,是社会主义吗?如果是社会主义,有没有中国特色,如果有,为什么所谓的创新理论,又为什么不包括毛泽东思想在内?这些前后矛盾,不合逻辑的理论观点,也叫“理论创新”?

按照石仲泉同志的逻辑,还可以说,马列主义不属于“当代”,更不是中国改革开放才有是“创新理论”,那就更不属于“当代”了,马克思主义也只是“指导思想”,“作为基础理论的马列主义就不包括在内”。这叫什么创新呀!

最后,我想说一句: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念,那是在上个世纪40年代说的,在“当代”还管用吗?如果“创新理论”不包括毛泽东思想在内,那么“创新理论”是为谁服务的,如果是为人民服务的,又为什么不包括毛泽东思想,难道说把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放到“创新理论”之中,又可以说不包括在“创新理论”之中?

我们再看2001年石仲泉同志的一段话:

“三个代表”的思想,尽管是江总书记所作的最新的概括,但是它的思想的资源是来自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毛主席著作里,在小平著作里,都有这方面的大量的论述,可以说“三个代表”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说继承就是因为它是以过去大量的思想资源为基础而作的新的概括;说是发展,就是在过去的毛主席著作里头,在小平著作里头将这三个方面的问题都是分别讲的,散见于他们的各篇著作之中的,而且讲生产力、讲先进文化都是作为党的任务这个层面来讲的,“三个代表”的思想是第一次把这三个问题联系在一块儿,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提出的,而且把过去讲任务的层面提高到了讲党的性质、讲党的宗旨这样一个对于党的建设来说是一个最高的层面,因此它是一个重要的发展。也就是说是一个创造性的发展。(《石仲泉:“三个代表”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人民网 2001年7月8日)

现在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然指当代中国的创新理论,那么作为基础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就不包括在内。”

这个变化太快了!石仲泉同志给我们讲一讲,自己是如何“创新”的,行吗?

还有中国历史上的儒家学说的“和谐”那离我们两千多年了,为什么现在还要从中找出适应我们“当代”的的东西?还有“大同”“小康”这些提法,那是儒家早就说过的,为什么“当代”还要用呢?如果按照石仲泉同志的“不属于当代”的逻辑,就不应该提什么“和谐”、“大同”、“小康”了,因为这些不仅与“当代”无关,而且与“近代”、“现代”也无关,更何况,都两千年了。石仲泉同志的逻辑通畅吗?这是什么样的“创新”呢?

标签:理论   思想   毛泽东   创新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