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不差钱,差什么?

2025-02-24 文摘 评论 阅读

小品,本来是艺术院校表演专业招考学员或文艺团体招录新人时的一种考题。原本是由应试者把某一剧作品的片段表演一下,以此来考核应试者的表演能力。在经历了“革命样板戏”一统天下,一花独秀、百花凋零之后,小品以其短小精悍、平易近人、快人快语的“短平快”优势深得观众青睐。特别是借助于电视媒体,让小品如虎添翼。时下,小品早已不再是简单的考题,而是堂堂正正、家喻户晓的艺术形式了。

人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小品当然不能例外。牛年春晚有个小品题目叫《不差钱》,估计能把亿万观众笑得人仰马翻。看过《不差钱》之后,大多数人也会认同其内容是源于生活的。只要我们对《不差钱》的故事情节和台词稍加揣摩,就可以联想到许多社会现象。当然,其艺术夸张的成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要不,怎么叫艺术呢!正是艺术夸张的手法才让观众捧腹大笑,笑得开心,笑得痛快!可是笑过之后,不妨往深处想想:不差钱,差什么呢?

愚以为,《不差钱》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其实差了很多事儿。

就小品的故事情节来看,央视一档娱乐节目的制片兼主持人来到较大城市铁岭,受到莲花乡文化站站长赵铁柱他爹的热烈欢迎。欢迎的目的就是为了讨好老毕,争取给孙女创造一个展示歌唱才能的机会。先是一番精心策划,然后就是具体操作。从酒店点菜,到自带野鸡、蘑菇和“笨蛋”、大葱,说是“不差钱”,其实“就差钱”。从拙劣的热情到肉麻的攀附,让掌握公共资源、能够决定丫蛋儿能否走上“溜光大道”的央视制片兼主持的老毕,既不好拒绝又难于接受。这份尴尬岂止是在小品中?说穿了,“不差钱”,那就是“差关系”。赵铁柱他爹关于丫蛋儿能获奖的一句话耐人录味:“这关系,另外这条件,这她不获奖能行吗?她姥爷在这,我还没底吗!”就这一段话,听起来是笑话,可编剧未必是按照笑话写的!因为现实生活中,各种评比、评奖活动几乎都有潜规则。没有人明说,但也很少有人不知道。即使是最严肃的政治生活,一个人的成功与否,起关键作用的是个人的才能、品行和业绩吗?生活中,“劣币”驱逐“良币”的根源,在个人方面不一定“不差钱”,在社会方面差的是公平、公开和公正。有道是:舞台小社会,社会大舞台啊!

再说那个天真烂漫的丫蛋儿,在她身上就差了很多事儿。首先,丫蛋儿唱歌的天赋特别好,但却没有机会接受专业训练。想要上“道”,却不得不由爷爷帮忙,谎称姥爷也姓毕,这才有机会攀附央视节目制片兼主持的毕大人,才有机会展示自己。在我国广大农村,像她那样的青少年还有很多,其艺术天赋、体育天赋乃至发明创造的天赋,因为没有机会得到专业训练,或者虽有机会却因经济条件的限制不能如愿而白白浪费了。这是因为整个社会人才发掘和培养机制差了事儿。其次,就丫蛋儿的场上表现而言,唱歌的天赋优势与文化交流能力的劣势,虽然是经过艺术手法的夸张处理,但也反映了当下农村部分青少年的一个基本侧面。丫蛋儿如果能在毕大人的关照之下一举成名的话,也正好反映了当下走红歌星们仅凭天赋、缺乏训练、更缺少人文素养的特点。这应该是文化教育事业差了事儿。但究竟是普及教育差了事儿,还是专业教育差了事儿呢?需要人们仔细斟酌。

最后说那苏格兰情调大酒店,小品中说是铁岭最贵的大酒店。吃一顿饭挑最贵的菜点,要花一两万。这事儿可真是源于生活的,酒店的名字是虚拟的,但消费水平没有夸张的成份。全国各地大中城市,哪个城市没有这样的酒店? “三公” 消费(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私用)之一的“公款吃喝”就是以苏格兰情调之类的酒店为主要消费场所的。人们对此已经司空见惯,不以为然了。所以,当小沈阳说出消费标准时,春晚现场没有人大惊小怪,估计电视机前的观众,也不会有什么人瞠目结舌。因为民间早就流传着“一支烟二两油,一顿饭一头牛,屁股底下一小楼”的说法。这样的酒店当然是少数,因为也只有少数人才消费得起。这也是当今中国贫富悬殊的另一佐证。

如果仔细揣摩,《不差钱》还有不少的细节,可能引起人们的深思。因为创作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为了取乐,更应该有赞美、鞭笞和启迪的功效。

标签:小品   酒店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