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的结果:国民党淡化一中搞台独
大陆学者惊讶:和谐的结果,国民党淡化一中
(台湾) (2009-11-15)
(联合早报网讯)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昨日进入最后一天议程。两岸学者对于“一中原则”再次激辩。台湾学者主张只谈“九二共识”淡化一中;但大陆学者立场坚硬表示,一中原则是对话基础,台湾不应再提要大陆淡化一中或有所退让。
在昨日研讨会上的“政治组”会议中,两岸学者就“一个中国”原则议题深入探讨。淡江大学美国研究所教授陈一新表示,大陆老把“一中原则”摆在前头,也不提“各表”;未来两岸最好只谈“九二共识”并淡化一中。
文化大学政治系教授杨泰顺指出,国民党在戒严时期为维持政权合法性,主张一中是可以理解的。但如今台湾政治情势已经转变,一中框架很难得到选民支持。
金门技术学院大陆所教授高辉认为,台湾有国家统一纲领、国家统一委员会的时候,大陆错过“机会之窗”;现在对国民党来说,统一只是选项。
对于台湾学者连番要求大陆淡化、甚至对一中原则退让,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长余克礼惊讶表示,怎么连国民党都对“一中”有所疑虑?“民进党反对一中,结果现在连国民党朋友都提出异议,我有点吃惊!”
余克礼强调,“一中原则”是国共两党共同反对外国势力及“台独势力”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而提出的原则。大陆讲“九二共识”没有等同“一中各表”,“九二共识”是今后两岸谈判对话的基础,立场不会有任何改变。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嘉树表示,两岸重新展开对话的前提是赞成九二共识、一中原则的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如果国民党立场变得和民进党一样,就不可能和国民党谈。
铭传大学公共事务学系教授杨开煌则建议国民党,要把中华民族的复兴当作远景,两岸互信才有基础、才谈得起来。
中国大陆学者论文 首见“中华民国”
(台湾) (2009-11-15)
(联合早报网讯)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两岸政治学者昨天在台北研讨增进政治互信议题时,因台大教授张亚中提出“一中三宪.两岸统合”主张,与厦大台研院长刘国深自创提出的“国家球体”论述,系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两个竞争中的政权所构成,引发热烈议论;文大教授邵宗海认为,大陆学者论文已能公开讲述中华民国,这是一项进步!
言论具有政策指标的社科院台研所所长余克礼,对背景大都是蓝营的学者,对一中原则发表异议,当场提出关切,并表示吃惊。余克礼说,两岸如何处理中华民国问题,态度是一贯的,就是什么都可以谈,包括中华民国的地位问题都可谈,但目前两岸决定“搁置争议”;解决敏感问题,最好办法就是坐下来谈。
“两岸一甲子”研讨会昨天讨论政治互信议题。张亚中说,北京独占一中论述权,使得台北逐渐偏离一中。他建议,应以“一中三宪”明确界定两岸的政治定位关系,也清楚指出两岸应将“第三宪”做为两岸政治合作的目标。
刘国深则自创“国家球体”论述,以“国家球体”涵盖两岸现有两个政权,做为处理两岸政治关系依据。
他认为,无论大陆如何定位台湾,台湾所坚持的“中华民国政府”在特定场合,事实上依然行使着代表中国的政治功能。
中研院政研所筹备处研究员吴玉山随即回应说,大陆学者过去在谈统一问题时,都会绕过中华民国,他认为,如果把中华民国这套法统绕过去,两岸谈统一问题是没有根的。
吴玉山指出,台湾内有独派,外有中国的内外夹杀,都希望中华民国消失。中国与其要求台湾承认一中,不如鼓励台湾人民认同中华民国,毕竟这是第一代共产党人都曾效忠过的;愈打压中华民国,只会有更多的台独声浪。
文化教授杨泰顺说,大陆处理一中内外有别,如果一中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说法无法克服,不论“一中三宪”,或先经后政,都很难突破;亚太和平基金会副执行长陈一新说,一中原则如摆在前面,两岸什么都谈不下去了。
台大教授兼副校长包宗和也说,两岸谈判和平协议,一中问题恐怕仍需面对,这是无可奈何的事,然而,对于中华民国存在的现实,大陆不能像“国王新衣”的故事一样,对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视而不见。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嘉树则说,“到别人家里作客,还要讨论人家的姓氏,这是不礼貌的。”至于内外夹杀中华民国的说法,他则说,大陆也有保护中华民国的作法,如陈水扁上台时,大陆也曾逼着扁宣布“四不一没有”。
黄嘉树并说:“法理上,不能相互承认,否则变成两国论;现实上,两岸互不否认。”不过,他补充说:“这完全是个人看法。”
铭传大学教授杨开煌则反对把“中华民国定位”问题都列为两岸谈判议题。他强调,中华民国不应成为两岸谈判的标的,但双方可以谈判“两岸定位”问题。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