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郭松民:为什么要往我的嘴里塞株“大毒草”?

2025-02-24 文摘 评论 阅读
(郭注:本文发表在今天的《中国青年报》,有删节,我将全文贴在这儿。)   一个多星期以前,我在北京书社举办的“《色戒》影评沙龙”上做了一个发言,对《色戒》提出了自己的批评。我的发言当然是一家之言,目的也无非是想引起大家对这部电影的思考和讨论,谁知昨天我看到了网上转载的南方某周刊的一篇报道“《色戒》观影记”时,我才蓦然发现,自己的鼻梁上被人端端正正地抹了一块白粉。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发现,这篇报道把我的观点归结为“色戒类似于思想路线上的一株大毒草”,还标明是我的原话,但我并没有说过这样的话,这有录音为证。我印象当中,其他发言的人也没有说过这样的话,而且对《色戒》本身的评论也不是我那天发言的重点。我谈的重点是张爱玲,主要介绍了一些背景情况,包括她当年如何亲日,后来又如何亲国民党,后来又如何亲共产党,出国后又如何亲美反共等,但所有这些,报道中均只字未提,只是给我嘴里塞了一株“大毒草”。   我感到很奇怪:那天的活动结束之后,我并没有马上离开现场,而是留在原地和参加沙龙的朋友聊了很长时间,“观影记”的作者为什么不找我求证一下呢?另外我发言的记录很快就放在我的博客上了,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看到,为什么不核对一下呢?我的QQ号是公开的,电话也很容易就问到,为什么不直接和我联系一下呢?   让我以小人之心来揣测一下吧:不和我沟通,大概正是为了保持撒谎的自由,因为一沟通,他要坚持说我说过“《色戒》是大毒草”,就不那么容易了。   其实,当时我对《色戒》还说过更严厉的话,但“观影记”的作者为什么又一定要让我说“大毒草”呢?道理很简单,这是因为“大毒草”这个词汇,由于在一个特点的年代里曾被滥用过,所以它就先天性地带上了某种“政治不正确”的色彩。在今天这样的语境里,说一个人开口闭口“大毒草”,那就相当于在他的鼻梁上抹了一块白粉,轻易地就把他打扮成了一个冬烘、滑稽、甚至有点弱智的形象了。在任何的争论当中,他就未辩先输,不会再会有人认真对待他的观点了。   这件事原本是小事一桩,犯不着占用这里的宝贵版面,但却引发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价值多元,思想多元的时代。既是多元,那么不同的思想观点之间,就少不了冲突、交锋和辩论。现在我想问的是,辩论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砥砺思想,发现真理,最后达成共识呢?还是为了击败对手,搞臭对手?   如果是前者,那么采用往对手鼻梁上抹白粉的方式就是不应该的,因为这无助于接近和发现真理,对读者也是一种愚弄。比如“观影记”在网上引起了众多网友的议论,网站还把参加沙龙的几位朋友的观点罗列出来让网友投票,我还得了100多票,但天晓得他们的热情都投给了幻影。至于有人据此写出了不少正襟危坐的评论,就更让人产生唐吉诃德大战风车的感觉了,无疑,这对作者和读者来说,也都是一种无谓的浪费。   与此同时,我在发言中提出的那些真正严肃的问题,比如一国国民究竟是应该优先认同“文明”还是优先认同国家?大学生究竟应该是把追求自身的快乐看得高于一切,还是应该首先承担起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张爱玲真的是一个远离政治的作家吗?等等,反而根本就没有人提及,也没有人来回答了。   当然,如果辩论的目的是后者,那我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了,因为他们已经达到了目的。只是,这对寻求真理有利吗?   在信息社会,话语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权力,拥有这种权力的人,应该本着对社会、对他人、对自我负责的态度,格外谨慎地来使用它,如果滥用它来愚弄公众,丑化对手,我确信他最后也一定会被公众所唾弃的。   “《色,戒》观影记”新闻链接http://news.qq.com/a/20071119/002155.htm 《色·戒》影评沙龙全文链接/Article/Class16/200711/27459.html
标签:一个   毒草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