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闲话王莽和杨广

2025-02-24 文摘 评论 阅读

  

提到王莽和杨广,这两个人实在有许多相似之处,把他们的年号并在一起倒也般配。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典型的伪君子,先是靠讨好精英集团,获取舆论支持从而夺得大权,登基后蜕变成一代暴君,最后被起义推翻不得好死。

  

王莽之前的汉朝,从汉武帝黩武开始,导致官僚集团地主化,民间土地兼并严重。为抑制兼并、缓解矛盾,汉朝重用酷吏,用严刑峻法对待官僚和豪强。当时在酷吏中最流行的一句话是“豺狼当道,不得复问狐狸”,动辄把地方上滥权枉法的官僚、地主家族杀得血流成河,人人自危,客观上对平民百姓有利。

  

不过汉武帝逝世后皇室三次绝嗣,皇权式微,官权坐大。皇族为与官僚集团争权,于是重用外戚,致使外戚王氏世代掌权。

  

王氏一族一贯奢靡成风,擅权专制。其中只有王莽从小接受精英式的儒家教育,有知识分子的风度,而且折节下士,尊重社会精英,颇有些现代人所谓的“民主” 气息。于是作为较开明的贵戚,王莽得到了士大夫集团的全面支持,被捧到圣人的地步,靠声誉走到国家权力的顶端。

  

杨广与王莽的经历类似。他父亲隋文帝杨坚,论文治武功也算一代明君,行政理念与西汉多有相似,例如轻徭薄赋,抑制土地兼并、打击豪强,并且严酷地治理官僚集团。杨坚甚至派人故意给官员行贿,受贿者立刻处死。弄得官宦贵族人心惶惶,朝不保夕。客观上保护了平民的权益。

  

与王莽一样,杨广也是知识精英型的贵族,文采一流。同样因为礼贤下士,尊重士大夫,杨广从当时的社会精英那里获得了极佳的声誉,俨然会成为比隋文帝更开明的君主。于是官僚集团、贵族集团拼命帮助杨广在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中获胜。

  

王莽和杨广夺得大权之后,有很多共同的特征,比如自恋(都把自己当做圣人),都重用知识精英(王莽重用刘歆;杨广开科举制),都好大喜功、喜欢搞形式主义,行政上推行精英路线,用专业的文吏执行繁琐难懂的政令。他们的政策大多听起来很美,实行中遭遇很多问题;而精英式的官吏集团不但不解决问题,反而将之作为盘剥百姓的机会,严重恶化了国内的阶级斗争。

  

在国内矛盾重重、不可调和的时候,两人都怀着唯我独尊的帝国思维,发动了对异族的大规模战争。王莽发动几十万人征匈奴,杨广更是要征集上百万人远征高丽。因巨额的军费和繁重的劳役,点燃了人民起义,二人最终被推翻、不得好死。

  

王莽和杨广的人生经历,都比较符合韩非子《说疑》中阐述的道理。韩非子名义上是法家,可他最核心的思想是反对精英政治。所谓智法之士与当涂之臣,不可两存之仇也。他在《说疑》专门探讨了精英窃国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利用权力勾结社会精英;

第二步是制造民间舆论吹捧自己、提升地位;

第三步是修正历史、制造舆论否定历代革命的正义(“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同时宣扬夺权思维(“察四王之情,贪得人之意也;度其行,暴乱之兵也。然四王自广措也,而天下称大焉;自显名也,而天下称明焉。则威足以临天下,利足以盖世,天下从之”)

——可见炎黄春秋的历史修正主义,几千年来一直都存在。

第四步则是公然夺权。韩非子说,如果亡国之君能够倾国力奋起一搏,还算明君。坐以待毙,最其下者。

  

韩非在《说难》、《孤愤》中预言,如果斗不过当涂之臣,那么智法之士的命运就是一死。结果他自己被权臣李斯、姚贾合谋害死。随后李斯、赵高之流果然沿着《说疑》中预言的道路,帮助胡亥篡权,然后精英专政,欺上瞒下,加速了秦国灭亡。

  

这些都是“建国”和“大业”两个词引发的联想,与电影没有什么关系。

标签:精英   集团   官僚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