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真实的美国:纽约大约41.4万居民住公共房

2025-02-24 文摘 评论 阅读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美国,纽约大约41.4万居民住公共房


韩强


房地产一直被著名经济学家称为经济支柱产业,近几年一直在升温,形成了地方政府卖地——开发商建房——银行贷款——买房者付按揭的资金链。

但是中国内地的房地产商,经常是自有资金缺乏,是靠银行贷款来经营,所以银行扮演着输送资金的角色。不仅如此,而且买房贷款也来自银行,真正用自己的钱一次性买房的人并不多。特别是工薪阶层,在“今天花明天的钱”的鼓动性,贷款买房也成为一种时尚。好象银行的钱不花白不花,先贷了款再说。所以提高贷款利率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一些人很后悔,早知道早贷款就好了。这可能鼓动更多的人去贷款。但是,房子买到手,才知道银行的钱不好花,你要按月还款,还要还利息。这样“房奴”就出现了。也就是说,开发商、银行套住了买房者。

最近一年随着房价的下跌,开发商要求政府救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就是资金链要断裂,而进一步研究,就会发现:廉租房建得少,商品房价格高,普通人难以买房,又租不到房。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商品房空置率高居不下的局面关键是地方政府把房地产当做摇钱树。

大家都知道新加坡有“组屋”,是专门给普通老百姓住的,这让中国老百姓羡慕不已。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赴美考察团发布报告称,不能过度依赖房地产业拉动经济增长。过去那种高度依赖房地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做法,可能扭曲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扭曲经济增长的拉动因素,降低经济整体竞争力,甚至诱发社会矛盾。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各地方情况不同,但总体来讲,地方财政对房地产的依赖性比较强。有些地方税收中房地产所占的比重高达40%~50%。”(《中国社会科学院报告称应看淡房地产的支柱作用》2008年10月3日《中国产经新闻》)

我还看到一篇报道:丁刚刚到纽约时就认识了一位在华尔街工作的证券分析师,那时的华尔街正是蒸蒸日上,此公的收入不菲,年薪加上分红,有数十万美元之多。他一家三口,在华尔街金融区附近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的单元房,房租每月大约2700美元。


这位分析师住的楼算是高级公寓,门口有门卫,大堂和电梯里的装修也相当考究。可有一天,我在他的楼里看到一位黑人妇女带着个小孩进电梯,大人衣着破旧,小孩子抱着一大包麦当劳。朋友见我目光中有疑惑,便对我说:“别看这家人收入不多,但照样能住这样的房子,他们的月租金最多只有495美元。”

这个495美元的房租最高限价,从1989年以来一直就没有变过。从纽约市房屋局的报告看,享受这个补贴标准的家庭,有73%的年收入平均为11587美元,在纽约属于低收入户。也就是说,只要一个家庭的收入水平大体上在这个档次,就有资格享受这样的租房待遇。

目前,全纽约有大约41.4万居民把纽约房屋局提供的公共住房当作他们的家,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住的是廉租房。1934年建立的纽约市房屋局经过几十年的运营,现在已经创造出了一个为许多美国都市所效仿的“纽约模式”。这个模式对于保持纽约市的稳定运转与社区的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8年10月29日《东方早报》)

看了这个报道,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美国人敢消费,而且低收入者仍然敢消费,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如果相当一部分人,甚至大多数人为住房而苦恼,买不起房,或者买了房却变成了“房奴”,谁还敢消费呢?拉动内需又从何谈起呢?

《搜房租房网》2008年8月7日(http://rent.nanjing.soufun.com/rent/news/1985904.htm)有一个报道:青年诗人“吾同树”在8月1日告别了他短暂的人生。诗友们在悼文中提到,他在生前感到生活艰难,还承受极大的房贷压力。他最后留下的诗句是:“物质坚持物质的腐烂,梦在无形地蒸发,一切在缓慢地消失,于相近或遥远的未来。”

吾同树所写《同是房奴沦落人》:“房奴除了不敢轻易花钱,还不敢轻易跳槽,不敢愤青,不敢激进,老老实实地供着你的房子、守着你的房子、生着你的孩子,等到白发长出来,皱纹像蛛网在脸上绵延开,等到暮之将至,心如止水。”

据他的一位朋友说,吾同树买的房子并不大,而在失业之后,女友的工资仅够支付按揭,加上生了一次病,生活愈发显得窘迫,“他走的时候,身上只有200多元现金,卡上剩下的存款也不到3000元。”

我国的房地产价格与普通人收入的比,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高的,在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忽悠下,很多青年人成了房奴。这让人想起了想起了新加坡的“组屋”。新加坡是以人人有房住为基础,盖了大批的廉价房,也让人想起了全纽约有大约41.4万居民把纽约房屋局提供的公共住房当作他们的家,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住的是廉租房。而我们的廉价房和廉租房却很少,年青人为了自己的小窝,耗尽了心血,吾同树终于熬不住自杀了,难道这不应该引起我们更深刻的思考吗?

标签:纽约   房地产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