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革与吴敬琏先生探讨
大家讨论改革应该设定一个前提,就是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否是实现共同富裕。如果不设定这个前提,大家改革的目的都不一样,就是道不同不足与谋。永远说不到一起。本来就是两个目的,两条道上的人,怎们能有共同认识。
本人今年四十有一,亲身经历了改革三十年。对改革前也有体会。被别人忽悠不那么轻易。毕竟古人云,四十而不惑。本人上过学,种过田,跑过运输,当过银行小临时工,现在经营一家小便利店。也可谓经济学的实践者了。为什么说这些,就是说实践过,经历过一些事有发发议论的的本钱。
回忆三十年前开始搞改革,就不能不往上追溯一下中国的历史。简而言之私有制的财产制度并非天生就有。中国人经历了小群居,大聚居的生活方式。人生必驾于物,驾于物则必争,才有了部落争斗。进而是分封建土的诸侯社会。诸侯的任务就是各安其民,各守其土。后来就是秦始皇为开端的君主专制社会。到1840年的近代中国再一次被外敌入侵,这个外敌就是现在的西方世界的先人。中国从此失去了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原有的发展道路改变。和西方比较中国科技落后,也就失去了自己原有文化的自信。(从略)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以抗美援朝的胜利(不是完胜)从而取得了独立自主发展的权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的签字表明了中国不受西方列强武装的欺凌的开始。很显然中国人太急于求成了,三十年前否定了毛主席赶超西方列强的战略。有些人认为那样搞不成功。毛主席逝世后就换个搞法试试。这就是以往的事实。所以这个搞法叫改革实验。理论与实践是一个辩证关系。没有成熟的理论的时候叫摸着石头过河。
改革是为了什么?实现共同富裕。路径是什么?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从而实现共同富裕。很显然改革前中国不富裕,人人都不富裕。改革就是改法,认为原来的法实现共同富裕太慢。现在看是急于求成了,忘了自己家底很穷。事物发展要一个过程,不可能刚在下树就能乘凉。而急于求成的人就认为是二十七年太长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怎么还没有实现?社会主义怎么还这么穷?所以就换成现在的道来走。又三十年了还没有实现共同富裕,而且贫复差距拉大。吴敬琏先生就认为是特殊利益集团阻碍了共同富裕的道路。吴先生号称吴良心,那么请教吴先生特出利益集团是不是改错了地方造成的?三十年前可没有强大的利益集团?为什么没有呢?就像一个医生看病,原来的病没治好,现在又添了要命的新病。是否是你这个医生用错了药呢?现在你的继续治疗药方,目的是什么?是否是实现改革初衷的共同富裕?
三十年的时间,我们不再有青山绿水,挖尽了不少矿藏。经济的这种发展方式去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了。现在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如果还是依靠私有化.股份化的市场主导改革措施能实现共同富裕吗?就现实来说,富有的人拥有了别墅,上千万的存款,有了用人.司机.保镖。有了工厂,成了老板。许多人为老板干活。三十年前没有这些.能否将这些算作富裕的最终标准告诉全国人民?十三亿中国人都能实现上述的富欲标准吗?都是老板了,到哪里去找打工者?请吴先生明示。
人民共和的道路是否还是要回到三十年前的起点上重新思考一下?我认为过去的计划经济有许多弊端。现在的市场经济也有许多不足。过去的计划经济实际上是官在计划。所以现在提计划经济有必要前面加上人民二字。既是人民计划经济。两个三十年都有成绩,又都有缺憾。建国六十周年在即,还真得想想后面的路该怎么走。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两个三十年的经验都要吸收。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