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从殷承宗的黄河协奏曲看新中国前三十年的文化

2025-02-24 文摘 评论 阅读

从殷承宗的黄河协奏曲看新中国前三十年的文化

一只烟

说起前三十年的文化,首先让人想起的是八个样板戏.根据若干专家的说法,新中国前三十年除了这几部戏,其他的文化产品匮乏的很.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专家的声誉每况愈下,讲出来的话已经不那么使人信服.最近两年,在网友的影响和帮助下,看了几部戏曲.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很有针对性,切合社会的实际.后来经过了解,知道它们并非在八个样板戏之列.

比如《牛角石》,它描写的是一个海边小村。1962年搞“三自一包”,在村里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写的就是这么一个斗争,探讨的是农村怎样发展的问题。里头的人物都有着高度的代表性,反映出来的问题对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有着相当的参考价值。

而《金光大道》则描写了从土改到合作化的过程。之前看过一点资料,在较早解放的解放区如东北,实行了土改以后,不几年,又发生了土地兼并、农民失地的情况,陷入了历史的循环。合作化运动的酝酿和发展,并不完全是中国共产党的创造,而是在农村的实践中产生了这么一个东西,经过考察和总结,在一定的条件下由政府逐步推广的。

又如《决裂》,讲的是如何办大学。始终贯穿着两条教育路线,是为社会主义培养劳动者呢?还是为资本主义培养奴隶。是依靠群众办大学呢?还是依靠精英办大学。影片中较为精彩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又如侧面的反映上山下乡的《无影灯下颂银针》、《朝阳沟》、《春苗》、《红雨》等;又如反映土改到大跃进的《年轻一代》、《龙马精神》、《夺印》、《丰收之后》、《槐树庄》、《我们村的年轻人》等一大批作品,都是令若干人们耳熟能详、记忆犹新的文艺作品。

还能列举出很多例子,热心的网友可以一一补充,这里就不多说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为工农兵服务的文化工作者创作了很多很多的作品,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描写普通的劳动人民为主,有着较为鲜明的阶级立场.要说匮乏,符合资产阶级口味的文艺作品的确是较为匮乏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在那个时期的文艺作品中就比较匮乏.八个样板戏只是其中符合讲话精神的流传的较广的几部作品,有一定的代表意义,但未必是最好的.

我个人就较为热爱《黄河协奏曲》,正如一个评价里讲到的那样"狂放而缜密,近乎完美".有人讲,那时殷承宗是为了保存钢琴这门艺术才会出现这样的作品.我们从另一个方面看,只有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才是最有生命力的,钢琴也不例外,也只有演奏多数人所喜爱的作品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动听.据说殷承宗被隔离的四年间,写了几麻袋的交代材料,但无一丝反悔之意.是的,对于任何一个文艺工作者,好的文艺作品就是他们的价值所在,黄河就是这样的一部好作品,怎么会反悔呢?优酷有个视频,综合了《钢琴伴唱红灯记》与《黄河协奏曲》.如下:

黄河协奏曲诞生于文革期间,改革开放以后石叔诚删掉了原曲中的东方红和国际歌.而它也正是全曲中的高潮部分,经过拆解的黄河协奏曲缺少了激情,听者对音乐高潮的期待象扎破的气球般被消解。近期年轻演奏者朗朗则弹奏了完整的版本,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反响.可见,黄河协奏曲本身的魅力也是巨大的.而殷承宗在三十多年前的演奏,则更为狂放而缜密,近乎完美.

     

  

标签:作品   黄河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