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中国痛悼钱学森,留下的何止5个师!

2025-02-24 文摘 评论 阅读
中国痛悼钱学森,留下的何止5个师!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31日早上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忽闻噩耗,不觉心头一震,泪水顿时止不住眼眶里打转。
从读书时代起,一直忘不了钱老的一个故事,那就是钱老艰难而坚定的归国之旅,所谓艰难,显然是与美国海军部次长的评价有关:“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所谓坚定,就是无论如何,钱老归国的愿望和决心一直没有改变,最终回到了祖国。
1956年,毛主席初见钱学森时说,“听说美国人把你当成5个师呢!我看呀,对我们说来,你比5个师的力量大多啦!我现在正在研究你的工程控制论,用来指导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呢!”
5个师的故事是对钱老一生的最好诠释。今天,钱老已然乘鹤去,可是留给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已经远远不止5个师。
归国后,钱学森以对祖国、对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忠诚,用其毕生的工作,殚精竭虑,实践着自己的诺言,诠释着自己的价值,感动着中国和中国人民。他的一生,有太多太多的财富让我们感到,5个师的评价对于他来说,已然太渺小了!
光焰万丈的功绩。199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中国导弹之父”的美誉,今天航天事业的长足进步,无不闪耀着钱老的功绩。
为国为民的情怀。从坚定的归国之旅,我们已经深刻感受得到钱老的爱国情怀。他曾经说过,“我本人只是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很。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
外国人能造,中国同样能造!这是一种自信心,也是一种自豪感。当年,在参观一个小火箭试验台前时,陈赓问他:“我们能不能造出火箭、导弹来?”钱学森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中国同样能造!”
而关于沙产业的探索与实践,正是源于钱老改变人民艰辛生活的真挚情感,如今这种设想已经变成现实,沙生植物加工搞起来了,生态正在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志存高远的思索。钱老的每一项探索与思考,都是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思索,都是对于整个社会发展的思索。在他的眼里,没有什么个人的私利,而是整个中国和人民的大利。也正因为如此,才显得钱老的高度,才能给我们以无尽的思索。
有这样一些建言和思考应该让我们受益匪浅,“社会是一个大系统工程,不仅要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还要有政治文明。另外,还应该有个地理系统。”
“我要补充一个教育问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问题。没有这些是不行的。小时候,我父亲就是这样对我进行教育和培养的,他让我学理科,同时又送我去学绘画和音乐。就是把科学和文化艺术结合起来。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科学创新思维。现在,我要宣传这个观点。”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基础非常重要,培养年轻人是一个国家进步的基础。”
在创立“沙产业”的问题上,钱老给了今天年轻人创业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高度决定视野,观念改变眼界。仅仅把创业中的“业”字当做自己的私利,就会在无形中限制你的视野,而当你把它看成是社会“大业”的一部分,当你把自己的“小利”融入社会的“大利”之中,创业的天地就会变得宽广无垠。今天,只有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与社会紧紧连在一起,才会取得真正的成就,才能获取真正的成功。
清纯如水的道德。金钱、名誉、地位,在钱学森这里,都没有生存的市场。一生谦虚谨慎、艰苦朴素,心中始终装着国家和人民,装着科学和事业,他一生清纯如水的道德、品格,感染着每一个人。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姓钱,但是我不爱钱。”“我现在的住房条件,比和我同船回来的那些人都好,已经脱离群众了,我常常为此感到不安,我不能脱离一般科技人员太远。”“党和国家给我的荣誉已经很高了,不要把荣誉都堆到一个人的头上,务必将这一荣誉授给别人。”
他曾经主动要求从院长改任副院长,主动请求辞去政协的一切职务,主动请求免去“学部委员”,即今天的“院士”称号。1991年退出一线工作后,他给自己定下许多“原则”:不题词,不为别人的书写序,不参加任何成果鉴定会,不出席任何应景活动,不出国,不到外地开会,不上名人录等等。
如此丰富的遗产,足以让5个师也感到自愧不如,足以让今天的中国和中国人民受益终身!让我们深深缅怀钱老!
标签:中国   一个   今天   没有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