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汗工厂”:改革开放“新”事物6
“血汗工厂”:“新”事物6
多年来,“血汗工厂”这个词在一些网络平台上使用得比较频繁。而它最近的使用又与一位新的全国政协委员的名字相联系,她就是有“全国女首富”之称的张茵。
关于张茵,过去并不为人们所知晓。她的出名,主要是因为她在今年3月召开的政协全国会议上抛出了一个要求修改刚刚颁布实施的《劳动合同书》,取消其中关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等条款。她说,这样的条款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的成本,因而不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由于她的这个提案过于不合乎当前中国企业的实际,被有关专家斥责为“这表明改革开放20多年来。有些私营企业主确实被惯坏了”,因而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遭到了许多人的抨击。于是,张茵就出名了。
事过不久,网络平台上就传出了张茵在中国大陆某地所开办的工厂是“血汗工厂”的调查报告。该报告列举事实证明,张茵所开办的企业在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等方面都存在着“血汗工厂”的特征。
看到那份调查报告,再回过头来联系到张茵在政协全国会议上的提案,人们才终于明白她为什么要提那样的提案——原来,她的企业就是一家与《劳动合同法》相关条款相抵触的企业。对此,她自然是心知肚明的。因而,她一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就急不可耐地抛出一个那样的提案。她的目的,就是要借助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利用参加政协全国委员会会议的机会,通过要求修改该部法律,从而使她的“血汗工厂”合法化。政协委员提提案原来是在为自己个人的私利服务!通过张茵的举动,人们对政协委员、尤其是私营企业主身份的政协委员的作用就又增长了见识了。
中国大陆并不缺少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机构和组织。比如,政府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专设的劳动仲裁机构,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相标榜的各级工会组织,还有行政监察机关,等等。然而,耐人寻味的是,这次调查并揭露张茵的工厂为“血汗工厂”的,却并不是上述等等机构和部门中的任何一个机构和部门,而是香港(按照当局的界定,香港属于境外地区)的一个学生组织!此种情况,对中国大陆的上述种种机构和部门,多多少少具有些讽刺意味。须知,他们是天天叫喊着要“高举‘三个代表’的伟大旗帜”的啊。
回头再说“血汗工厂”。所谓“血汗工厂”,是资本主义初期比较普遍的现象。后来,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血汗工厂”就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转移到了第三世界国家。新中国成立前,“血汗工厂”到处都是。夏衍的著名文章《包身工》就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旧中国“血汗工厂”的状况。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翻了身,当家作主,成为了企业的真正主人。于是,“血汗工厂”就在中国大陆绝迹。
后来,随着大陆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以化公为私为根本特点的纷纷改制,随着招商引资、引进外资成为大陆执政当局促进发展主要的和根本性的寄托,随着大批国外和境外私营企业的登陆中国大陆,“血汗工厂”就又在中国大陆兴盛了起来。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在最先开放地区最初开办的企业(包括工厂、矿山等),差不多都有“血汗工厂”的性质。这种对“血汗工厂”的许可和鼓励,既是各地各级政府用以招商引资、吸引外资时竞相抛出的“优惠政策”,也是境外和国外私人资本看中中国大陆的重要缘由,也是这些企业得以兴旺发达的根本性原因。因而,“血汗工厂”曾经遍布中国大陆各地,成为一种主要的企业模式。从这个角度说,张茵的“血汗工厂”,只不过是众多大陆“血汗工厂”中的一个罢了,它绝非特例。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才有前国家安监总局局长(他在今年的政协全国委员会会议上荣誉地被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关于“煤炭带血”、“GDP带血”,“产品带血”的正义的呼声。由于这呼声反映了中国大陆的客观实际,多多少少地维护了普通百姓的利益,因而是大得人心的。
国家要发展(这里说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而不是曾经广泛鼓吹的那种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其他的都是软道理的那种片面的、形而上学猖獗的发展),就要有稳定。国家要稳定,劳资关系的和谐是根本性的基础和前提。而建立在“血汗工厂”基础上的劳资关系,是肯定不能促进和保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的。有鉴于此,执政当局才制定了《劳动合同法》,以期遏制“血汗工厂”在中国大陆的蔓延,从而缓解广大劳动者和大大小小资本家的关系。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的是,该法刚刚公布实施,就有人强烈地提出了修改的要求。这说明,要想使“血汗工厂”在中国大陆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还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事情,是需要时日的。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