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劳动节:重新认识“工人”

2025-02-24 文摘 评论 阅读

重新认识“工人”

  在上海,究竟还有多少人愿意当工人?

  一则样本范围不算太广的调查,在它刚出笼时,也有媒体报道,却是波澜不惊。最近,有媒体偶然将之重新发掘,且还有几分误读嫌疑,却在短短几天内被一波波放大,形成热点,颇具象征意味。

  0.1%的上海中小学生,愿意当工人?比例之低,越来越让人瞠目。然而细细一想,也在情理之中。孩子们想象的工人,是街市上背着铺盖卷进城觅工的农民叔叔,是电视新闻中讨薪不成的苦楚面孔。如此想来,对那些选择愿做工人的千分之一的小朋友,就不由得肃然起敬:颇有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味道了。

  当然,这只是上海小朋友的观感。在不少农村,进城打工仍然是年轻人无悔的选择。他们从小看到的,是进城的父母给奶奶寄回的汇票,是以此翻造的新房,是城里带回来的花花绿绿的文具盒……

  一件事情的两面,被不同地域的人们,选择性地打量着,道破了一个潜在的变化:伴随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地区间的转移,产业工人的构成也发生了重大调整。我们对“工人”二字,需要重新解读,重新认识,重新发掘它的时代精神。

  从积极的角度看,一些传统产业逐渐从沿海城市的淡出,优化了这些城市的经济运行质量,使市民的职业选择更加多元。上海,曾经是上班高峰时期一景的纺织女工大军,早已定格于发黄的老照片,取而代之的,是每天地铁来去的时尚白领一族;上下班路上叽叽喳喳的上海话,也变成了标准的普通话甚至英语。与此同时,上海消失的纺织工人,在浙江,在内地,仍然生龙活虎,只是他们几乎全都来自田野。

  每一个人群,在新的时代,都有机会向上寻找到更好的生活空间,都有更新鲜更多样的职业选择――这可能是迅速起飞的中国经济,带给国人们重大的利好。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的,是与此相伴的一些“利空”。

  首先,农民工的比重急剧加大,他们对工资标准、社会保障、教育培训、社会地位等没有过高的要求,自身素质进步有些迟缓。一些企业主的苛待、亦城亦乡的安全感缺失、“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流动特点,都使得这一群体缺乏原有产业工人的“主人翁意识”。这对产业的创新能力、中国工业的进一步腾飞、城乡社会的稳定,都是重大挑战。再如,目前这支队伍中,建筑工人人数众多。但是,宏观调控在不断深入,推倒重来式的建筑高潮终将过去,如何帮助他们寻找更合理的未来?这恐怕需要未雨绸缪。

  其次,工人形象的急剧滑坡,使城市青少年的职业选择更加狭窄。千军万马奔白领的竞争,将愈来愈惨烈。似乎当了工人,就意味着人生的失败。其实,就是在上海,技术含量较高、收入稳定且丰厚的新型工人,已悄然出现,如果以此重新定义“工人”的概念,如果工人群体的整体素质、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能有新的攀升,可能将是中国教育、更是在应试道路上吃力攀爬的城市孩子们的一个福音。

  产业工人应当成为中国经济的脊梁,而不是包袱。但如何成为脊梁?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还有许多……

假新闻与劳动节

一江春水向东流也向西流

  今天人民日报“明天谁来当工人”的文章说,只有1%的人愿意当工人是空穴来风的假新闻,想到自己还为这个假新闻写过题为“真实的调查与无耻的污蔑”的评论帖子,吃了一惊,赶快把“明天谁来当工人”仔细地读了一遍,不太明白,又读了两遍,反而更糊涂了——这个新闻到底假不假?

  据“明天谁来当工人”作者调查,压根就不存在“上海4000户的入户调查显示,仅有1%的人愿意做工人”的调查,看来确实是空穴来风的假新闻。但同时该作者又提供了如下两个调查数据:

  一、《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质量公益调查》。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上海学生家长进行拦截调查,共搜集总样本数为1324份。在回答“今后希望孩子做什么”的单项选择题时,30.9%的家长选择公务员,仅有1.1%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工人。

  二、《2006年上海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公益调查报告》显示:上海13个区县(除了崇明、嘉定、南汇、奉贤、松江、青浦)义务教育阶段的1027名学生在回答“今后希望做什么”时,选择做工人的仅0.1%。
第一个数据和“假新闻”提供的数据只有0.1%的误差,说明那个新闻假不假不论,它的结论几乎是没有错的。而第二个数据又和假新闻数据有10倍的级差,更加证明了假新闻关于人们不愿意当工人的报道符合事实。也就是说,虚假的调查,反而得出了真实的结论。既然结论是真实的,那么这个新闻到底假不假,我看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只是结论:今天确实没多少人愿意当工人。

  待遇差、无保障、地位低是人们不愿意当工人的现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正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明天谁来当工人”文章也举例说,(农民工)“在我们乡下,农民进城当工人,可是了不得的事。当工人总比种田挣得多,家里人也面上有光!”。这其实又说明一个问题:今天,也没人愿意当农民。也多出了一个疑问:“明天谁来当农民”?而且,我相信当农民彻底脱离了土地,都变成了今天的工人,他们的子女愿意当工人的,只怕也不会超过1%。

  不管是什么社会,财富总是工人、农民创造的。社会最需要的,也是工人、农民。但偏偏99%以上的人不愿意当工人、农民,我认为这和思想教育、政治觉悟都没有关系,只和国家的分配体制、保障体制有关。当在国家这个层面用政策支持以各种莫须有的借口向高管、向精英无限倾斜的分配和保障体系的时候,我无法想象国家还有能力提高工人的待遇和保障。所以,我也非常赞成继续深化改革,改革今天不合理的分配和保障制度。

  明天,就是劳动节,不知道有多少一线的劳动者会发自内心地庆祝这个自己的节日,也不知道这个黄金周是不是属于他们。忽然想到,哪一天99%以上的人都愿意当工人、农民了,那么哪它一定是个极其和谐的社会,劳动节也将会发出它无限的光辉。

标签:工人   农民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