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身份证限购5套房,限炒还是助炒
从网友的帖子中得知,在全国上下对炒房一片喊打的形势下,三亚住建部门隆重推出了一个限制炒房的通知。通知中规定,一个身份证最多只能购买5套房子。
这个通知显示了近年干来部素质的快速提高,他们已经变得很幽默。一个身份证限制购买5套房子,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身份证,不满18岁的中国人也有一个身份证号,估计有号也可视为有证的,这样每户中国家庭在三亚最多可以购买15套房子。以上是正常情况。大家都明白,有钱人一般不会只有一个老婆,一个孩子。再算上二姨太、三姨太等姨太太及她们庶出的孩子,一个大佬能够购买房子的数量就与其能支配的资金数量及他所拥有的姨太太、庶出的孩子的数量成正比例增长。考虑到有钱就不可能包不到姨太太的客观现实,大佬们能够买多少套房,实际上只取决于其兜里的钱数,而与三亚的限购通知没有任何关系。把没有任何限购作用的通知严肃、庄重地称之为“限购”,并神秘的透露出来,幽默水平可让卓别林自愧、汗颜、被抽一记耳光、脸红、坐不住等等等等。把玩笑当作庄重,把“没有”信誓旦旦地称作“有”,幽默之道,大抵如此。如果全国都来学习三亚限购住房的“成功”模式,那么全国只要有700亿套左右的住房,即可以满足需求。天哪!这太幽默了!都是一般的人,人家的幽默水平咋就这么高呢?
三亚住建方面称此通知是为了“限制过度炒作”。住房是用来住人的,这是其本来的定义。但在三亚住建方面,显然“本来的定义”已经被修改为“住房是用来炒作的”。既然“本来的定义”已经被修改,那又何必限制呢?原因大概有二个方面。一是国内对炒房一片喊打的舆论环境所致。民意是应当重视的,既然人民有了呼声,总得表示一下不是?二是要在炒房者中实行“利益均沾”。你一个人就把三亚房市给霸占了,其他兄弟就没份了,颇有些不公平。再说了,炒房者吃大了,也不太好管,尾大不掉啊!炒是可以的,但不能“过度”地炒作。虽然你为了炒房可以增加二奶的数量,甚至可以成为“奶霸”,但这至少给你炒房设置了更多的手续,增加了难度。作用吗,从理论上讲肯定是有的。巴西的蝴蝶扑打一下翅膀,都能引起加利福尼亚的台风,何况咱这个由本地行政管理部门“隆重”出台,并且适用于本地的限购通知呢?
商家都明白,促销的最好办法不是买一赠一,而是限购。一般情况下,超市里对什么商品实行限购,那么该商品往往是卖得最好的。比如鸡蛋,一会员卡限购2千克,那么就会有不少老太太搜集、借用他人的会员卡,然后去卖鸡蛋的地方排队。房市大概也是这个规律。本来首鼠两端的炒房者,还在等待观望,一看出台限购通知了,“哥们儿,赶快出手吧,不然来不及了”。于是就要排队,就要摇号,冷清的房市马上就要火爆了。无论三亚住建方面“隆重”出台限购通知时是否考虑这方面原因,这样的结果总是会产生的。因此,该限购通知真正发挥的作用不是限炒,而是助炒。限炒是现象,助炒才是实质。
政府面对越炒越热的房市,非常尴尬。打压房价,则土地出让金的收入就没了,政府财政必然吃紧,GDP的增减倒是小事。不打压,房价越炒越高,泡沫已经濒临破裂,更是大麻烦。炒房者玩的都不是自己的钱,用自己钱来炒,你赚不到钱。他们玩的都是银行的钱。据本人推测,如果2008年银行催逼贷款,房市早就已经崩盘,根本等不到现在。但银行不是钱的妈,它们也不会生钱。目前这个玩法,泡沫越吹越大,崩盘是迟早的事儿。崩盘时间越晚,危害越大。这是可以预料的结果。崩不崩盘,已经没有疑问,有疑问的只是,政府选择何时让房市崩盘。如果政府无意选择,规律依然会选择。政府权力很大,但规律不是相对人。
一群为了钱疯狂的人,在房市里狂舞。买不起房的人,在圈外咬牙切齿地痛恨。不知是否有人发现规律在冷笑,所有这些人,都是规律的相对人。不久的将来,这些炒房者梦里的天使——住房,七、八层以上窗子,将是他们终结自己生命的地方。他们将取代今天的官员,成为跳楼项目的第一军团。到时候请你不要哭,也不要同情,规律会冷冷地说:这就是规律,你们本应该早就认识我的!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