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美国经济学家发现中国股市之谜

2025-02-23 文摘 评论 阅读

美国经济学家发现中国股市之谜

  

被经济学家麦金农称为“中国之谜”的现象:“央行超额货币供应没有导致严重通胀”。这在西方是个很大的难题,中国政府却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如何做到超额货币供应,超常规的经济发展。但却维持极低的严重通货膨胀率。创造如此和谐的经济体的奇迹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国外成熟的股市,如在200年美国股市里,美股年均股息率5%。股价越跌,股息率将更高,因此出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从而让巴菲特式的价值投资者滚出更大的雪球。这才是全世界只有美国能产生巴菲特的土壤。  

反观中国股市,据统计,深沪A股1999-2007年的股息收益率年均为1.23%,目前A股扣税后的现金股息率为0.93%,远低于一年期存款利率的2.25%。所以投资中国股市只能以博取差价来获取收益,尽管有关部门一再强调确保股市健康、平稳的发展,但中国股市似乎从来没有买过账,不是暴涨就是暴跌。股市投机的本质这就注定了暴涨暴跌为中国股市的宿命。  

多年来,印钞拉动经济增长已经成各国发展经济首要选项,货币过剩成为事实。在过去30年里,中国M2的年均增长率比GDP与物价的年均增长率之和,平均高出6.3个百分点。由于央行的采取激进的货币政策,必须要有一个巨大的泄洪区来作为吸收巨大的流动性的配套,避免巨大流动性对经济的强烈冲击和产生恶性通货膨胀,中国股市恰好担起了历史使命。  

经过一轮经济的高速发展后,央行超额货币供应流到了广大的股民和基民口袋,由于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很难都进入消费领域,投资范围又很小,所以自古华山一条道,大部分的钱还是进入中国股市,由于牛市的挣钱效应,大量的资金流入股市,当资金耗尽时,股市就下跌,这时想接盘资金少,所以能出来的资金的很少,这就是牛市时放大到极致的资金储存功能,在熊市里由于很多股民和基民承受不了割肉离场,转变为资金蒸发功能。承受这大部分损失的是股民和基民及部分机构。这些损失又为央行下一轮的超额货币供应提供了空间。中国经济就是在这样的一个个波浪中走出来的。  

由于中国的人民币不是国际储备货币,也不是大宗商品的结算货币货币,所以没有向外国输出大量流动性的能力。  

相反国际热钱长期掌握游戏规则的制订权,往往通过操纵信息和心理预期,让油价脱离实体经济以供需均衡为定价依据的传统框架,向以出口为主的生产型国家转嫁危机,使其成为金融危机和产业风险的买单者。当下,中国不仅面临日本当年产能过剩和货币过剩的困境,还有劳动力过剩的重负。若美元继续贬值,出口依存度逾6成的中国被迫扮演资源大战“失败国”的风险大增。而且国外的热钱还可以通过一百多条或明或暗的渠道进入中国国内,通过资本市场或楼市获利。这对并不强壮的中国经济都是雪上加霜的事。  

中国股市从短期来看,政策扶上马的A股反弹目标达到。谨慎判断,国庆节后,M1增速可能急跌,新股发行将加速,大小非减持已呈现大股东“裸退”,供需失衡压力增大。  

现在要清醒地看到,在本轮熊市反弹中,深成指最高上涨1.5倍,政策利好已被透支,做多风险大于持币风险。一旦“宏调”政策拐点确定,则股市黄灯突然转红,股市又要沿着自身的运行轨道运行。  

所以炒股必须摸准中国股市的脉搏才行。  

标签:股市   中国   货币   资金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