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萨缪尔森和“看不见的手”的笔记
(一)“看不见的手”带来的是危机
2009年12月13日 ,保罗·萨缪尔森在美国麻省贝尔蒙特的家中去世,享年94岁。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是近年在中国最流行的教科书。这本书第一章即阐述了著名的市场调节原理——即所谓"看不见的手"的理论:
1. 在理想的市场制度中,供给,需求,通过价格涨落机制得到灵活调节和自动平衡。
2. 在供给不足时,商品价格上涨,高利润通过价格信号刺激投资者,促使其将资源、劳力、技术转入短缺部门,于是供给增多,使需求得到满足。
3. 当供给超过需求时,商品价格下跌,低利润及低价格信号促使投资者转移资源、劳力和技术,减少生产,于是供求恢复平衡。
4. 同时,在供给趋向满足的进程中,市场竞争激烈化,自然淘汰低效益的投资者,自然调整经济结构,从而保持生产的高效率。
在这只看不见的市场之"手"的调整下,经济结构和制度自动得到调整和运转,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永远不会有生产过剩和供给不足的长期情况发生。所以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的几个版本中,曾吹嘘理想的市场机制,已使现代资本主义彻底摆脱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萨缪尔森认为市场自动调节可以消灭经济周期,或改变了周期的运行机制。这一直是庸俗经济学的一个梦想。但这纯粹是欺人之谈。危机的发生,即经济周期性波动和震荡的发生,与市场经济的本质直接关连着。只要是市场经济,就无法摆脱这个周期性危机的机制。中国也是如此。
(二)自由竞争市场模式早已落后于时代
斯密所构想的自由竞争市场模式,其基本特征如下:
(1)在每一个经济活动部门里,都存在着实力不相上下的各种不同的私有制企业。这意味着生产集中的过程还没有充分地发展起来,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占有垄断地位。
(2)经济活动的中心人物是资本家即小企业主。
(3)价格在市场上自发地根据供求关系而形成,任何企业都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把自己制定的价格强加于市场。
(4)资本和劳动力存在着充分的流动性,这意味着,它们可以毫无阻碍地立即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地方。
(5)经济活动的原动力是:从投入的资本中追求可能达到的最高利润。资本主义企业的目标是短时期利润的最大限度化。
(6)市场供求机制是经济的主要调节者。价格根据需求涨落,参与资本的利润率平均化趋势的实现,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7)产品的实际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因此自动偏离生产价格。通过这种偏离,国民经济结构自动调整。如果在一个生产部门实际利润高于平均利润和平均生产价格时,资本就会流向这个部门;相反,如果某些部门的实际利润低于平均利润时,资本就会从这些部门流出。
(8)若不考虑时间因素,可以假设由于实际价格和实际利润偏离平均价格和平均利润,就会立刻或在极短时间内导致社会生产的扩大或萎缩,形成经济的周期性;这也就是经济危机。危机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经阶段。
亚当·斯密的理论是这样的理论:经济自由放任,解除一切国家控制,认为国家根本不干预的经济,就是对一切商品生产者最有利的经济。"即是说,根据这样一种理论:促进经济发展和公共福利的最好方式,就是取消对私营企业经济的束缚,让它自由自在。这就是在本书中所称的'经济自由主义'。"《经济分析史》,2-25,商务版。在抽象的意义上,斯密的理论似乎是合理的。因为它主张在自由的市场上,排除一切人为障碍,放手让商品生产者进行自由竞争,以便让优胜者(高效率者)淘汰低劣者。
但是,这种自由竞争必须具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即所有参与竞争者面对的竞争条件是平等的、公平的。在体育场上也是一样,如果比赛,应当是同重量级的人与同重量级的人进行竞争。否则竞赛结果就是不公平的。而现在的问题在于,在世界市场上,参与经济竞争的国家所面对的经济条件恰恰是不平等的。大资本与小资本,高技术与低技术,先进国与落后国等等。如果把这些条件不平等的国家放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竞争,优势、利益就很自然地将倾斜到发达国家一方。
所以李斯特当年曾对德国人(俾斯麦)说,亚当·斯密理论祸国殃民!李斯特还说,亚氏的《国富论》,那只是帮助英国人富国的理论,而对德国人,则是国穷论!德国历史学派以国民经济的机体与人的机体相比拟。他们问,难道能够不要神经中枢的控制系统,让人的各种机体自由竞争吗?让肝、心、肺、胃等机体失去神经中枢系统的调节控制,在人体内进行自由竞争,让胳膊和大腿去竞争,看谁具有最强的生存优势?这不是机体的自我残杀吗?这样竞争,一个人还能活下去吗?
事实是,在当代,国际资本主义已经发展成全球化的庞然巨无霸,伸展成为网络遍布全球,无远弗届,千手千眼的超级跨国垄断经济体。研究这种现代全球性资本主义,已经再也不能用斯密那种小企业在市场中林立、自由竞争的古典模式了。不管是美国、日本还是欧洲的发达国家,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可以不管它的国民经济,而只做什么市场经济的“裁判员”!一个放任市场自流没人管的经济,必定是世界上最坏的经济;必定会成为弱肉强食,任由经济强者肆意掠夺弱者的野兽经济。
在一个竞争性的市场上,推进生产力和技术进步的产业资本,常常无法在市场上获取足够的购买力以顺利维持再生产过程,需要各种形式的“非市场手段”转移一定数量的资源来进行“补贴”(包括政府和金融系统的鼎力帮助),产业资本的生产循环才得以维持下去。不仅是后发国家如中国这样的第三世界国家,就是在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其强大的工业企业实际上至今也仍然是处于亏损状态。例如欧美日诸国的农业,在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中间,无法获取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资源,长期依赖各国政府财政的输血政策。从日本经验看来,发达国家的工业特别是悠关生产力发展和技术成长的重工业,也一样是“弱势产业”,一样需要各种不同形式的补贴政策才得以维持的。这样一来,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中心资本主义国家的“夕阳工业”转移浪潮,也要重新进行认识,这一夕阳产业的转移过程,本质上是把中心国家市场竞争中间无法获取足够生存资源的竞争性工业,转移到外围地区来,在降低企业经营的“工资成本”条件下获得生存机会。
因此,“市场配置资源达到帕累托最优”信念,乃是不折不扣的谎言,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即便是主流经济学高度肯定的欧美日那样的“好市场经济”下,也导致工业、农业这样的生产性行业缺乏足够的资源获取能力,假如没有其他非市场力量进行逆向调节的话,必然导致欧美日工农业多数的整体破产。
(三)帕雷托的自动均衡模型是空中楼阁
看起来,这是一个非常美妙的经济"模型"。它在几十年间被西方推荐给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用来和社会主义计划体制作比较,并且由此得出如下结论:
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商品短缺,根源是由于价格机制的无效,由于供给部门依靠集中的指令性决策,不能根据价格信号对市场需求作出及时的、灵活的反应。并从而导致了资源配置的浪费,人力投入的低效益等种种弊端。
因此,社会主义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政治自由化和市场经济化。作为市场经济这一理论模型,以及依据这一模型所设计的经济改革方案(萨克斯休克疗法/哈佛500天方案之类),在方向上引导了五十年代以来(1953年南斯拉夫最早试行经济改革)所有社会主义的经济改革。然而,其在苏联及东欧导致的悲惨后果我们今天都已看到了。
今天反思这一套经济理论,我们会惊讶这个理论模型的简单和幼稚。实际上,这个模型如果想要成立,至少必须借助于存在三个假定即条件:
1、生产者根据价格信号及时进行投资的灵活转移是无需成本的。
2、既成的社会生产力结构是弹性的。
3、保证投资转移和生产力改造可能性的资源、技术要素是可以无限量地供应的。
如果不存在这三个条件,那么在现实中就必须考虑以下问题:
即使市场需求通过价格和利润给以投资者有诱惑力的巨大信号,他是否可能立即抛弃或改造他原已拥有的全部设备、技术,抛弃其现有工人,而把资金立即转向另一个有利可图的生产部门?这种转移在经济上要支付的代价有多大?是否可保证投资转移者必定获利?
其次,投资转移是需要时间的。事实是生产能力的改造总是落后于需求变化。从投资到收回投资和利润的时间,往往长于需求旺盛的时间。
市场需求总是千变万化。而投资者购置设备,雇佣工人,引进技术所建造的新的生产线,当其具有生产能力时;原来在市场上闪现高利润的需求可能已经满足而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的整个生产配置、生产能力将再度成为过剩能力。(在中国,近年严重的大量的重复建设就是在这种市场"机制"下发生的。)
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已配置巨大资源、劳力的生产线,就会成为社会性的浪费。
因此,市场经济根据其本性天然地存在宏观失控即发生生产力过剩的可能性。市场调节经济在微观角度(对个别消费者),似乎是有效率的。在宏观角度(对全社会)却往往是低效率的,并且必然发生供求失衡与周期性经济危机。
实际上,这种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在那种理想市场模型中已经隐涵。即: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下跌,利润率下降,甚至无利润,导致投资必须自动退出这个部门的生产领域。在理想的帕累托模型中,这一点总是被轻描淡写地描绘,并且被颂扬为一种制动阀、调节器。
但是,这种投资过旺、生产力过剩,即所谓"结构调整",在现实中却是隐涵严重可怕的社会代价的。商品积压、工厂破产,银行倒闭,工人失业下岗,就是经济学中所谓价格信号下落,利润率下降自动调节供给的必然结果。
列宁说:在自由市场经济中,"要使资本离开一个工业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去,就必须经过危机。"《列宁选集》第1卷第187页。这种情况,在我们今天的经济现实中早已经不是什么陌生的问题了。这就是盲目引入市场机制以及实践这一套"福利经济学"理论的现实后果!对此,难道我们还不应当对从美国引入的这种主流经济理论重新反思吗?!
中国当代主要经济学的主要错误,就是全盘接受了自由主义的供需均衡市场模型(看不见的手)的全部理论假设,把一个现实中并不存在而只具有抽象理想意义的模型当作现实的工作目标。这正如一个建筑设计师把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作为抽象点、抽象线的抽象与面作为设计目标去进行追求,达不到这种目标就认为不能设计出理想的房屋,是同样地幼稚可笑。
(《新国家主义经济学》笔记)
2010-1-21
http://show.cacbo.com/space.php?uid=404&do=blog&id=1975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