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评胡德平《不经文中读曹子——昆曲《续琵琶》观后感》

2025-02-23 文摘 评论 阅读

新鲜出炉的《曹雪芹研究》创刊号有一组四篇文章谈的是曹寅《续琵琶》,其中胡德平先生的一篇题目为《不经文中读曹子——昆曲《续琵琶》观后感》。胡德平先生在庐山举办的曹雪芹年会上希望此次年会第一要讲究史料,有史料就有历史学的元素。第二要讲究史考,对史料去伪存真。第三要讲究史论,在真实的史料中做一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研究、论述。第四要讲究史评,专家、学者做各种争鸣评论。

胡德平先生还是北大历史系毕业生,当他大谈特谈曹寅《续琵琶》的时候,是否遵循了自己提出的史料、史考、史论、史评四讲究原则呢。诚如胡德平先生所云∶“什么是‘不经之文’?就是无典无考,让人难以置信,几近荒唐的文章。”而所谓的曹寅《续琵琶》,完全是不经之谈。我们先来探究有关曹寅《续琵琶》的史料吧。

宋铁铮、顾平旦于1979年7月1日在《红楼梦研究集刊》登了一篇《曹寅〈续琵琶〉传奇初探》,文中云∶

我们出于对于《红楼梦》的爱好,有意于进一步探索一下《续琵琶》传奇的现存面貌和内容。首先,据《红楼梦新证》所供线索,我们在北京图书馆的协助下,查阅了这个国内仅有的残钞本。据了解,此钞本系一九二七年左右张元济先生主持上海商务印书馆涵芬楼藏书时,从安徽购得的怀宁曹氏所藏七十种戏曲钞本之一,是经过“一二八”炮火幸存下来的珍贵书籍。
《续琵琶》传奇残旧钞本,是一个工楷手钞本,其行款格式、字迹笔划极为整齐清楚。全剧共分上下两卷,计九十二叶,每叶十六行,行二十字(间有十九字或二十一字)。上卷五十六叶,卷前有二十折的目录,第二十折《陷京》尾约缺半叶;下卷仅三十六叶,首尾各有缺佚,无目录,仅散存十五折名目,第三十五折《覆命》只剩下曹操念白的四十个字,往后几乎缺佚了六折。在第二十一折开首缺页中缝处则有行楷书写的“文姬归汉”四个字,和原钞笔迹迥异,显系后人所加。上卷卷首钤有“听雨楼珍赏图书”白文印章一枚,此外别无其他序跋题款。怀宁曹氏所藏戏曲钞本的整理者卢前于《读曲小识》中亦仅志为“旧钞本”而不署撰者姓名,……

以上便是原始史料。我们应该如何根据原始史料去作出考证和结论呢?张元济先生一九二七年左右“从安徽购得的怀宁曹氏所藏七十种戏曲钞本之一”的这个钞本,“在第二十一折开首缺页中缝处则有行楷书写的‘文姬归汉’四个字”,并无你们说的《续琵琶》!

“怀宁曹氏所藏戏曲钞本的整理者卢前于《读曲小识》中亦仅志为‘旧钞本’而不署撰者姓名”,你们又凭什么一口咬定此钞本为曹寅所撰呢?

如今看来你们全都听信了周汝昌捕风捉影的错判了吧。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回归《红楼梦》文本吧。《红楼梦》中“琵琶”二字凡两见∶

第四十二回“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请问胡德平先生,这是不是《琵琶》写法示例?

(贾母)指湘云道:"我象他这么大的时节,他爷爷有一班小戏,偏有一个弹琴的凑了来,即如《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竟成了真的了,比这个更如何?"
我如此断句,续,动词,延续,与“竟成了真的了”对应。贾母自爆艳史——独参汤故事。
贾母=孝庄
他爷爷=太宗
湘云=太宗十子
弹琴的=洪承畴
洪承畴一索得男,延续《胡笳十八拍》故事,此铁证也。

观此,曹寅写的《续琵琶》纯属子虚乌有!周汝昌错误断句,遂成千古不经之谈!张元济先生买来的明明是《文姬归汉》钞本,却被无中生有当成了《续琵琶》钞本。明明“不署撰者姓名”,却被无中生有当成了曹寅写的。及今方有了生米煮成熟饭的错里错的昆曲《续琵琶》上演,继有《不经文中读曹子》等连篇累牍的曹寅《续琵琶》公演研讨会综述及评论出炉。

原载孔生红楼学习班∶http://kongsheng.blog.163.com/blog/static/17727412520116178294163/

原题目为∶不经之谈《续琵琶》

标签:史料   先生   不经   红楼梦   我们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