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参考消息》:《色·戒》现象敲响民族文化警钟

2025-02-20 文摘 评论 阅读

《参考消息》2008.1.3日第15版

【香港《大公报》文章】题:永远的正义(作者 陈安)

港报认为《色·戒》现象敲响民族文化警钟

李安电影作品《色·戒》既获奖,又卖座。在对该片的一片赞扬声中,我也听到了异音。纽约一名华裔作家就说,张爱玲的原著是“汉奸文学”,不知李安为何选择这样的东西来拍电影。这种说法反应了对张爱玲及其作品的另一种看法。

笔者读最近国内杂文,散文年度选集,发现老作家如李国文,何满子等都直率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李国文写道,周作人,张爱玲这些人被评论家和研究者“近乎病态的鼓吹”,成了“顶尖的红人”。他质问道,他们笔下除了“绅士闲适,墨客雅兴;男情女欲,悲欢爱仇;香奁脂腻,帘卷春色;小草小花,青山绿水”之外,还能给读者什么呢?只有这些发出“绮丽之音”的作家,能撑得住“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学吗?

何满子称张爱玲为“附逆文人”,敌伪时期“周旋于汉奸头子之间”,如今却被“起劲地叫卖”。何满子问道:“中国人民遭敌寇的屠杀,遭汉奸的蹂躏刚过去六十年,人们竟会如此健忘,这,这,这,该说什么好呢?”

【香港《星岛日报》报道】《色·戒》在内地各大城市院线全线飘红。但最初几天的好奇心过后,内地的影评界开始出现激烈的反弹声浪,批评的焦点无关色情,而是认为电影颠覆了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戒律”。

北京书店“”组织《色·戒》电影沙龙,有著名影视编导及知识分子与会,对《色·戒》展开攻势。

当内地年轻观众对影片中的情色场面品头论足时,知识界却敏感于《色·戒》所表达的历史主题。“”网站一名访客就指出,《色·戒》女主角原型,即国民党元老郑英伯之女郑苹如,受上级安排刺杀汉奸丁默顿(《色·戒》中男主角易先生原型),事泄被捕后英勇就义。他据此批评《色·戒》,“让事实中不存在的抗日烈士爱上大汉奸,让抗日烈士在肉体上被强奸的同时,精神上也被强奸”。

比考据派来的批评来得更猛烈的是民族主义“大是大非”派。编写实验话剧《切·格瓦拉》的编导黄纪苏,批评《色·戒》“用肉色混淆了中国近代的大是大非,用肉色呈上西方主子喜爱的小贡品”。中国传媒大学学者刘建平更指责导演李安,凭借这部电影“给汉奸整容”,“给维护民族精神的主流文化敲响警钟”。


标签:汉奸   电影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