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建筑师有保留的谈“裤衩央视大楼”
老建筑师有保留的谈“裤衩央视大楼“
下文是发表在11月13日《北京晚报》‘五色土’一篇文章,作者是一名老建筑师,这位老建筑师从专业的角度,站在爱国、爱民的立场谈了他对“央视大楼”“国家大剧院”“鸟巢”的看法。文章不仅对怪异建筑风格进行了鞭笞,而且对烧掉几十亿人民血汗钱非常痛心。由于是业内人士有些话他没讲,有保留。我们希望许老及一切有良心的中国建筑业内人士站出来,对洋买办、官僚资产阶级开炮,揭露他们。从而让中国老百姓获得福祗。下面是原文。
也谈“把它看惯”
原载11月13日《北京晚报》
许绍业
温榆斋斋主——刘心武先生在五色土副刊上的随笔我是篇篇必读,又几乎篇篇让我叫好、称绝:他不愧是位作家,行文修辞很精、很妙;而且是个社会学家,五湖四海、古今中外、左邻右舍、大小事物,都能文章一篇、发挥一通;他更胜于一个资深建筑学家,不时会对国际、国内,尤其是北京的诸多建筑、街道作出评论,有些评论让人信服,可有些过于偏颇……几日前他的《把它看惯》一文,以俗众的“代言人”,对“鸟巢”、“水立方”、“水蒸蛋”大加赞扬;同时,对马国馨工程院院士和建筑大师的不同看法予以贬损……对此“代言”,我和周围的“俗众”却不能苟同。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不是没有道理的,细读马大师的《无题打油》,它反映的几乎句句是事实,字字是箴言,恕我在此不一一解读了。
俗众看到的只是“唐僧帽”(鸟巢)和“房套房”(水蒸蛋)的外表,内行却知道背后多花多少冤枉钱,浪费多少吨高等级钢材。这些多花的钱足供不少穷学生上大学,这些多耗的钢材可建不少廉租房。
有人说:百年期盼,为了“面子”,可以不惜工本。对比伦敦的奥运筹备,他们最初的主体育场方案也很独特傲人,可一算花钱太多,纳税人不同意,很快改成大方适用、经济可再生的实施方案了。人家可比我们有钱,但不做面子工程。
我们的“水煮蛋”耗钢烧钱,业内人士都心知肚明,不便家丑外扬,暂且不说。
我们的央视大厦却更是烧钱离谱,据说至少几十个亿。要谈“锐意创新”,只能算似个“裤衩”、“鸟腿”(从鸟蛋到鸟巢再到鸟腿),要谈“环境融入”更让人目不忍睹。它是鹤立鸡群,与其相邻极不协调,不能说它体现“盛世气概”,更不能说它具有“宏大叙事风格”。内行的结构工程师人人都在议论,这么个超高层办公楼,地处地震烈度8度的北京,怎么非要这么个“歪中扭”呢?!先不考虑抵御强大要命的地震力(唐山、汶川地震的破坏力之大,我们中国人都领教过了),仅仅为了保持楼体自身的静力平衡,就要耗掉无数的钢材。这么怪、这么明显的不合理的东西,将来建起来,庞然大物,你不看也得看,终会“把它看惯”,再加上某些歌功颂德的媒体和知名外行人士的吹捧,俗众也必然会“刮目相看”了。但事物只有比较,有比较才有识别,离央视大厦不太远的国贸中心,从一期到三期,无论是总体还是单体,既简洁大方,又美观适用,更是安全省钱,标志性特强,外资已赚回好几个中心了。而我们央视大厦在方案投标时,专业内行的评委们看中的没有要,外行的某些人士看中了这个怪物,立马拍板定案,它要多烧掉几十个亿,全是百姓的血汗钱,可俗众怎能知晓。
近十几年,外国建筑师利用中国的“开放”,在中国为迎合长官们的意志与标新立牌之需要,大搞稀奇古怪的“试验性”、“冒险性”方案,我们的媒体和外行名人却在推波助澜、连连叫好,真正的内行正确的声音却淹没了,真是十分可悲!
还有一点,常被媒体和外行们所忽视,那就是这些被“看惯”的场馆,并非全是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们的外国建筑师的独立创作,从方案开始就是中外合作,中方建筑师融入了大量的智慧。由方案到施工图更几乎全仗中方的建筑师、工程师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创出了无数新思路、新技术才得以完成的。由图纸变成实体,更体现了中国的高超建筑施工技术……可我们的媒体在报道时,总是把功劳全归为洋人,看不到国人的能耐,实为崇洋也!
搞成一个建筑,尤其是大型知名公建,它在图纸阶段就是一个团队的集体创作,例如十个月建成的人民大会堂,方案从来都不是某个人的,它是综合的,是成百上千的设计师完成的,它绝非是作家们写小说、记者写文章,可以一个人来完成的,还可以一个人发表,还有什么著作权……
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了,经济有了发展,人民生活有了一些提高,国力有了一些增强,但毕竟是个发展中的穷国,比起美、日等发达国家还差得远,我们还有很多优秀的孩子上不起学,大批偏远落后的人民看不起病,很多城市人买不起房……
真希望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媒体在顾及“面子”时,不要一味不惜工本,千万不能习以为常,不分好坏,不可都“把它看惯”!
作者系一位老建筑师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