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对4万亿投资的隐忧

2025-02-16 文摘 评论 阅读

自从中央政府提出两年内4万亿的投资规划以来,各地陆续出台跟随措施,跑部进京要上项目的络绎不绝,据粗略统计,各地已经提出要在未来一段时间上投资项目的规模超过15万亿元,大大超过中央提出的规划。其中如广东的2.3万亿、四川的3万亿、云南的3万亿、河南1.2万亿、辽宁1.3万亿、重庆1.3万亿。相比之下,经济大省山东的8000亿倒成了小儿科,不好意思拿出手了。似乎一夜之间,我们又回到了大跃进时期了。

对于扩大投资规模、刺激经济发展,扬韬举双手赞成。但是,中央本次规划的核心并不只是一个投资问题,核心在于扩大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但是,从各地的扩大投资的积极性中,我们似乎很难发现有多少切切实实的关系到民生问题的项目。比如,有些地方仍在提投资钢铁、水泥、化工等大项目,有些地方则大笔投入电力建设,大力投入公路建设,等等。这些投资,看起来很热闹,但与我们刺激经济的本来目的却有点背道而驰了。这正是扬韬隐隐感到有点忧虑的地方。

首先,这些投资大多数不会扩大居民收入。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我们如今的投资,更多比拼的是机械设备,而不是人力。比如,当年修建红旗渠工程,总投工5611万个,共完成土石砌方2225万立方米。但是,总投资只有12504万元,每年却可灌溉农田54万亩,极大地改善了民生。 如果改在今天建设类似的灌渠,恐怕人工不会超过100万个,完成工程量或将超过1亿立方米,投资要数百亿元了。规模大则大了,用的人少,花费的工资就少,对居民收入就没有太大的好处。

这也正是我们当前投资所面临的最大困境。所有投资项目,包括上千亿元的核电项目,在现场施工的人员并不多,对解决就业也未必就有多少好处。何以故?因为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外向型企业不景气,大量建筑和加工人员失业,急需通过投资消化失业人口、吸纳新增就业人口。但这些大项目,只怕很难发挥这样的作用。它们更多是在一个小圈子里运作,而没有解决大范围的就业问题。

所以,现代的扩大投资,其实最大量的钱,仍然是流进了有钱人的腰包——承包建筑工程的老板、项目策划者、中介者乃至于官员。无论如何监督,无论如何严管,数万亿的投资必然诞生大批的腐败人员。而这些受益人员,拿到的钱却不会大范围用于消费。那些参与施工的普通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没有被提高,岗位仍很紧俏,收入不高,消费当然也就不高。

其次,这些投资对于解决就业效益不明显。按照中央部署,投资应该倾向于远期能促进就业的项目。但细想想,这些投资对于扩大就业的效益却很不明显。比如,修建公路,施工完毕后,能容纳的就业人口极其有限,也就是个别养护人员而已。比如,修建铁路,除了安排一些站点的就业人员,并无多大容量,相反却分流了公路货运的就业人口。比如,造电厂包括核电,需要的就业人口也极其有限。最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却多数是中小企业,而它们根本就不在本次投资的重点之列。

按照扬韬此前的设想,未来的投资重点应该是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这需要农民的宅基地进入市场。原以为三中全会后这方面会有突破,但国土部的官员明确表态反对农村集体土地进入房地产市场,明确表态小产权房必须禁止。这实际上将农村的集体建设用地进入房地产市场的大门给赌上了,农民得不到多少实惠,仅仅靠耕地承包权流转,对农村面貌的改变还需要很长时间。因此,大量农民工回乡后,就业问题根本得不到解决,这将是社会需要承担的长期压力。

所以,其实我们很需要认真反思这些所谓大项目,究竟能给普通民众带来什么。如果它们只是官员升迁的政绩数字,如果它们只是有渠道者的腐败渠道,如果它们只是有钱人新的赚钱机会,岂非远远背离了本次拯救经济的本意?

我们最应该担心的是:假设数万亿的投资下去,建成的高速公路空荡荡,建成的机场没几个人,建成的电厂却没有用电的需求,建成的铁路挤垮了公路……

第三,这些投资不会改变消费局面。随着欧美日进入衰退的趋势日益明显,我国的外贸形势将日益严峻。此次中央救市,目的在于通过投资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但大规模的投资却不会显著增加居民收入,因而也就不容易拉动消费需求。

我们务必切记一点:消费只与居民收入相关。居民赚的钱多了,就会有积极性去消费,否则,消费就不景气。而且,如果居民预期未来收入会显著减少,则近期一定会显著降低消费。

遗憾的是,目前的形势,恰恰只能让居民预期收入会减少:存款利率降低2个百分点,居民储蓄利息每年就会减少了3000多亿,这是谁都能预料到的事情;最低工资标准暂缓提高;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失业人口日益增多;企业主动降薪,降低的,却大多是应该去消费的人群……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很遗憾地看到,国家在医疗保障和教育保障方面没有实质性突破。按照扬韬的设想,我们如果能实现全民全面的教育和医疗终生免费,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居者有其屋,那么,每年的花费不过2万亿左右,却能将居民近20万亿的银行存款释放出来,让它们变成实质性的消费资金。但现在,教育花费很大,医疗花费巨大,住房耗资巨大,三座大山在头顶,居民的存款根本就不敢用于消费。

因此,理论上说,各地如果不是提出15万亿的投资计划,而是干脆把这些钱直接变成购物券发给老百姓,我们的消费立马就能刺激起来,这些消费了的钱汇总到企业,扩大投资的目的一样能够实现。但如今,就算提出15万亿的投资,真正流到普通居民口袋的钱又有多少呢?又有多少能拿出来消费呢?

所以,面对各地如火如荼的投资大业,扬韬颇多几分隐忧,很担心一腔热血没有换来应有的效应。从时间节点看,明年春节后到两会前,将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段时期。从上到下,其实都希望抓紧利用这半年多上项目,维持一种繁荣的局面。但这种局面到底会不会形成,还很难说。

从中央审批部门来说,目前应该做的是严格把关,从严考察三个指标:亿元投资的就业人口、亿元投资的后就业人口、亿元投资的居民收入。就是说,你这个项目,如果投入1亿元,需要多少人来干活;项目竣工后,需要多少人来持续干活;这亿元投资有多少变成了普通工人的工资。这三个指标不过关,根本就不要批准它上马。

只是,这个善良的愿望,会成真吗?

标签:投资   消费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