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之房地产揭示出什么样的本质?
今日之房地产揭示出什么样的本质?
今日中国房地产之乱象,恐怕除了那些沉醉于巨大的利益获取中的各地方政府和既得利益集团,以及为其摇旗呐喊的无良人士外,不会再有很多人不为之感到担心。无论是国际社会上的著名评论,还是日本、泰国、美国等前车之鉴,都在警示:中国今日之房地产,危也!
我认为,之所以今日中国之房地产处于如此深重之危局某些人竟然没有一点紧迫感,没有决心扭转这一冲向悬崖深渊的局面,之所以中国今日之房地产在十一年来一路过关斩将,突破各种“调控”政策措施,形成“国际社会之所罕见的经济泡沫”,形成中国社会深度的危机,是由政策的内在本质决定的,不是一时政策之偶然,也不是一次政策之失误,甚至不是什么力不从心。
我们就按颠倒的时间顺序,从房地产、改制、承包等系列重大政策看看分析一下政策有着什么样的一脉相承的本质?
房地产
今日之房地产的疯狂现状——房价一路飙高,(以一发展中国家之力)勇攀世界房价之高峰,特别是今年“两会”(调控政策出台)之后,房价更是以前所未有之姿态,“肆无忌惮”以“筋斗云”飘升,源头要从1994年的税制改革说起。1994年中央政府出台新税制,国税与地税分开,中央拿走70%收入。地方政府仅得30%,却要承担财政开支的70%,地方政府从此陷入财政的泥潭。地方政府推卸国民福利责任的两项重大举措“教育体制改革”和“医疗体制改革”(其实也包括“住房体制改革”,但“教改”和“医改”无论如何都是罪不可赦的)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推出的。
大概在2000年时,中国各地方政府终于找到了房地产推动“卖地财政”这一金矿。从此,中国各地方政府开始了越来越疯狂的掠夺性“挖掘”,直至近两年来如瘾君子对海洛因的依赖,不惜饮鸩止渴,不惜胆敢要挟中央政府,竭尽一切能耐推动房价的攀升。
今年“两会”刚一闭幕,北京就拍出新的“地王”。因为“地王”已成为推动房价飙升的标志性动作,因此北京的行为不能不说是“露骨地采取的对抗性行为”。这一现象的深层次根源就是,中央政府在“两会”中没有向地方政府的财政来源作出任何交待,中国各地方政府心中都充满怨气,北京只不过首先表达了这种怨气。
政府的房地产政策,最终目标固然是解决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维护的是地方政府的利益,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在地方政府获得一定收入的同时,更多的是既得利益集团、垄断集团、房开商对国家财富,对广大国民大众财富的掠夺、洗劫。
首先,既得利益集团、垄断集团、房开商(中国当今的房开商大多都既得利益集团、垄断集团扮演的)对中国的银行进行了深度勒索,对国家社会财富进行了深度洗劫。“银行按揭贷款”本来是中央政府为刺激房地产市场而出台的,但一旦房地产形成泡沫,“银行按揭贷款”政策就成了既得利益集团、垄断集团、房开商绑架、勒索银行的政策。因为房地产泡沫一旦破裂,银行就会因巨大的呆死坏账陷入深渊,地方政府则一旦土地卖不出去,卖不出价,地方政府也将陷入泥潭,因此银行和地方政府都被既得利益集团、垄断集团、房开商绑架、勒索了。
其次,既得利益集团、垄断集团、房开商对广大国民进行了绑架、勒索,制造了几千万上亿的“房奴”,将他们的未来二、三十年收入透支出来进行了洗劫。
因此,近十多年特别是最近四、五年来房地产政策的本质,虽然是为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提供来源保障,但房地产政策的最大获得者,却是既得利益集团、垄断集团、房开商和私人化的政府官员。房地产政策的资产阶级化就暴露无遗了。
于是,我们就不能不对政策提出疑义:
中国房地产政策的宗旨并不是为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是为提高国民大众的生活福利水平,也不是什么民族伟大的复兴、崛起,而是在政府换取几年苟且偷生的同时,实现各级政府官员和维护政府政策的资本家们利益的最大化。
改制
改制政策就是将那些生产经营难以维继的国有企业进行盘点清产作价,通过引入外来资金,将国有企业卖给这些私人资本家,同时由这些资本家来承担原企业职工的就业、福利,当然,很多企业的职工通过改制政策被迫买断工龄,获得少量的钱后,成为了失业者。
按政策和道理,那些被送入改制政策绞肉机的企业,一定是那些生产经营难以维持下去的,也就是“死马当活马医”。然而,在中国各地方的改制中,却不乏大量的“活马当作死马医”现象,改制的对象不乏是充满活力的企业,如手捧金饭碗,拥有国家重要矿产资源开采权的企业,如掌握着大批技术专利,占据着广大市场资源的企业,如本身拥有大量财产、大片土地,而且是热门商业价值极高的土地的企业。这些企业的领导人稍有点良知责任,企业完全可以很好地生存下去。但它们却成为改制对象。当然,在改制前,有关权力先将企业弄得一副亏损样,然后公然纳入改制轨道。甚至一些明明很红火的企业,“强壮健康的活马”,被有关企业领导和其它公然整成“死马”,然后进行改制,眼睁睁地变成了私人资本家财富。为什么这样做?廉价购买“死马”就已让一些人摇身变成亿万富翁,那廉价拥有“健康强壮的活马”更是让他们雄霸一方。
现在的调查和学术研究揭示,中国延续多年的“改制”,就是中国的国家社会资产迅速私化的过程。经过几年“改制”,中国的大地上一下子冒出了无数本土资本家。这些资本家虽然一时对中国政府俯首称臣,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无太多危害,但是,它们的产生,根本地败坏了中国的政治气候,败坏了中国政府的信用和官员的道德。它开启中国政府官员公然侵占国家社会财富的先河,从此,恐怕中国政府的官员再无什么职业道德可言。
这一切荒唐无耻的罪恶之所以得以实施,就仰赖于中国权力的伟大模式:
政府权力运作在暗箱中进行,国民大众根本不能染指、知晓、监督。不要说社会大众、社会媒体不能监督、讨论,就是处于漩涡之中,身家性命全系于其中的企业职工也被撇于一边。其实,国家也被撇于一边,被彻底出卖。
于是,如此政策和如此政府权力模式下的所谓“改制”,只不过是在为政府解困的外衣下,一场对国家社会财富资源巨大、公然的洗劫,一场对中国底层国民大众的彻底洗劫,将他们打入贫困的境地!
政策中,只看到私利化的权力在招摇,在滥发淫威,看不到国家在哪里!当然,也看不到“当家作主的”人民在哪里!
回想一下二十多年来的政策,就是一场国家被迅速虚无化,空洞化,私利集团迅速膨胀,同时,国民大众被迅速贫困化、边缘化、奴隶化的大戏!
与今日房地产政策的根源一样,改制政策的出台背景也是1994年的税制改革将地方政府推入了财政泥潭,中央政府不肯承担责任,为减轻地方政府压力而采取的权宜苟且之计,而且,两者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后果:巨大的祸国殃民!两者在将国家社会财富迅速地化为既得利益集团、垄断利益集团囊中之物的同时,改制将几千万中国企业职工变成了失业人员(美其名曰“下岗”,为既得利益集团、垄断集团进下一步践踏中国人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储备),房地产则将几千万中国人变成“房奴”,将他们未来二、三十年的收入透支绑架了。
承包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年代,中国政府对一些国营企业采取引进领导人才实行承包制,在保障生产任务目标和职工工资福利前提,超出部分利润承包人可以自由获得和处置。
与后来的改制、房地产所根本不同的是:承包所处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具有中国社会富有生机,所以承包政策诞生了中国一批有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能力卓越的企业家,诞生了中国一批有创新发展活力的企业。
但是,必须指出,尽管如此,承包政策却是十足的撕裂中国社会的政策,它宣告了中国国有企业的创新发展活力从此寿终正寝,只能依靠专制、垄断,对国家、社会资源的专制、垄断,对政策、法律的专制、垄断为生存方式。承包制的实施,使后来的改制和今日的房地产成为必然,使中国经济、社会、政治走向垄断化、血腥化成为必然。
承包、改制和房地产这一系列政策都以一个中国政府的本质为考量: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政府对官员的责任约束、监督和激励机制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政府对官员有效的“激励”、“鞭策”就是用肮脏利益,用满足他们罪恶的私欲来作交换,以换取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政策,官员对政府政策“坚强的执行力”。
三十年之政策,莫不如此!
这种交换之下,是国家社会财富的巨大流失。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