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警惕“第五纵队”——读《第三次世界大战》有感

2025-02-15 文摘 评论 阅读

警惕“第五纵队”  

——读《第三次世界大战——信息心理战》有感  

  

宋新滨 2011年7月21日增写  

  

一  

苏联解体是主要原因是什么?在冷战中苏联最危险的敌人是谁?  

苏联垮台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没有抵挡住美国发动的信息心理战(冷战);在这场信息心理战中,苏联最危险的敌人既不是西方势力,也不是国内的反对派,而是苏联共产党自己所供养的意识形态专家们!  

这是笔者在读《第三次世界大战——信息心理战》(以下简称《第三次世界大战》“该书”)过程中最大的感悟。  

《第三次世界大战》一书的作者是俄科学院院士,国家杜马议员利西奇金和数学物理学博士,俄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谢列平教授。该书在俄国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第一版在2000年1月出版后,在两个月内即被一抢而空。上至俄罗斯科学院学者,下至实际工作者和普通民众,以及国家杜马,联邦苏维埃、俄罗斯总统办公厅、俄联邦政府的左派和右派政治家,均对此书思想和观点给予了高度评价。因该书需求甚广,所以作者未作任何修改,重印了第二版。该书的中译本由徐昌翰、赵海燕、殷剑平、宿丰林翻译,2003年9月由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以1948年8月18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批准的20/1号指令——《美国对俄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为标志,一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新型战争——信息心理战,亦即冷战拉开了帷幕。在这场新型战争中,信息成了武器,作战的目的在于按一定方向改变社会意识。战争的任务在于使社会意识对周围世界形成虚假的认识,以利于进一步操纵该国居民及其管理精英。  

该书重新构建了信息战中一系列事件的关系,分析了它对公众意识施加影响的机制和手段。其内容分为五章:第一章阐述了当今世界有别于20世纪初的巨大变化,以及施加心理影响的一般规律,也就是信息战的武器。第二章至第四章阐述的内容相应于信息战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6年~1960年,第二阶段为1961~1984年,第三阶段为1985~1991年;第五章阐述了1991~1998年俄罗斯的“大乱世”以及事态发展的前景。  

二  

该书的作者认为,在信息心理战中,对公众施加的影响既有外部的,也有国内的,而且恰恰是后者起决定性作用。在国内施加这种影响的队伍类似于西班牙内战时期佛朗哥埋伏在马德里城内的谍报人员及拥护者——“第五纵队”。作者认为,二战后,在苏联的“第五纵队”的基干,是那些在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人——“苏联意识形态专家”。他们通过潜移默化直接影响社会意识,与西方势力相呼应最终导致了苏共解散、苏联解体的结局。  

大家肯定要问,苏联共产党自己的意识形态专家为什么会成为西方势力的“第五纵队”呢?他们又是怎样策应西方势力发挥破坏作用的呢?  

三  

二战以后,以亚历山德罗夫为代表的从“大学哲学讲师”直接成为在中央机构负责宣传鼓动工作的集团,(从历史渊源上讲,他们是托洛茨基一派的余党)利用其职权攫取了大量物质福利待遇,形成了一个特权阶层。为了保住其既得利益,他们参与了最高权力的争夺,并把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直至戈尔巴乔夫变为他们的傀儡和代理人。  

另一方面,“亚历山德罗夫的小兄弟们”是一些根本没有原则,没有骨气的投机分子,为了保住其自身利益,他们曾狂热地宣扬“马列主义”(僵化了的、成为陈腐教条的“马列主义”。实际上他们削弱了苏联人民以真正的马列主义对抗西方意识形态进攻的力量;)同样是为了他们的利益,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们又激烈地反对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鼓吹私有化和“自由市场”理论。  

这样一来,不管这些“苏共意识形态专家”的主观动机如何,当他们在党内形成利益集团的时候,他们也就背叛了苏联共产党,成为西方反社会主义势力的“第五纵队”——为了其利益,他们也必须使苏共解散,苏联解体。  

对于这一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看得非常清楚,以至于这两支队伍能够里应外合。一开始“第五纵队”的反苏活动还遇到以日丹诺夫为首的正直党员的抵抗,但随着意识形态专家掌握到了最高权力(以赫鲁晓夫上台为标志)这种抵抗也就越来越微弱了。  

作者还指出,由于赫鲁晓夫废除了斯大林时代建立的极其严格而有效的自上而下的监督体制,加之苏联缺乏有效的自下而上的监督体系,使苏共党内出现了利益集团,并使苏共高层人员和意识形态专家逃脱了监督(包括克格勃的监督)——“他们有权叛国,而不受处罚”。对此作者讲到:“意识形态专家们变成了新宗教崇拜的神职人员,在社会上占据了特殊地位。他们慢慢掌握了实权,因为正是由他们判断某人的言论和著作是否离经叛道。……同时与任何一种生产及科学领域的工作不同,他们不承担任何责任,不受批评和监督,位于安全领域。所有这些都增加了意识形态专家们的反甄别力量。”  

“因此,就实质而言,已经形成的祭师集团在意识形态体系上是用来进行反苏心理战的。他们的破坏活动是隐蔽的,原则上是无法揭穿的,一切都在不言之中。”  

四  

苏共的意识形态专家——“第五纵队”是怎样发挥其“在堡垒内部”破坏作用的呢?  

对此作者论述地相当充分和细致,不仅列举了大量事实,还引用了许多报告、文章、决议和发言。对此,可以概括为五种:  

1.在科学进步最有前景、最有希望使用新技术的领域进行破坏。  

例如“米丘林生物学运动”——为了掩人耳目,行动总是利用米丘林、布特列罗夫、巴甫洛夫等人的名字。而他们的荒谬行动实际上损害了苏联的科学事业。他们首先大量地宣扬米丘林生物学符合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进而对其他生物学理论进行了机械、庸谷地批判。  

例如苏联1954年版的《简明哲学词典》在宣扬米丘林生物学说符合“马列主义世界观”的同时又宣称“孟德尔主义是一种错误的形而上学的遗传学说。孟德尔主义断言亲本和后代遗传因子具有同一性和因子的不变性(亦即遗传特性不变)。这种说法否定了发展,是形而上学的。”  

他们这样做的结果实际上是阻碍了苏联科学事业的发展,损害了苏联人民的利益。  

2.制造并挑拨社会矛盾,在这方面他们在知识分子身上特别下了一番功夫。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斯大林的大肆诋毁。斯大林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还是苏联时代的象征,社会意识中的关键性概念。改变这一象征的意义也就改变了苏联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对于苏联,对于社会主义的观念。而从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的报告开始,对斯大林的诋毁持续了30年,到了80年代后半期达到了歇斯底里的程度。而所有这一切的结果是:在苏联国内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开始被动摇;在国际上导致了共产国际力量的分裂,一大批欧洲人士在社会意识方面脱离社会主义思想;中苏开始出现矛盾——赫鲁晓夫及其身后的“第五纵队”在西方势力的配合下取得了“不凡的战果。”  

在心理战进入第二阶段以后(整个60、70年代和80年代初)以苏斯洛夫为代表的苏共意识形态专家最终实现了对国家的“影子领导”——“勃列日涅夫只不过是苏斯洛夫恩赐的总书记,而且是苏斯洛夫让他当才当下去。”  

3.败坏苏联声誉。表现为粗暴漫骂西方最著名的学者,谴责他们是唯心主义,这其中不乏苏联的拥护者如爱因斯坦等。  

4.罗织意识形态方面的罪名,使用阴谋诡计,将有前途的人从领导集团中清除出去。他们利用“列宁格勒案件”等对沃兹涅先斯基、库兹涅佐夫以及贝利亚的陷害。  

5.破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威信,将马克思主义同现代科学隔绝并对立起来。通过将马克思和列宁的言论绝对化,制止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任何发展。  

由于篇幅所限,对于这三点,就不再详细引用原文阐述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阅读。  

五  

根据作者的观点:当今世界一场冷战结束了,另外两场冷战——信息心理战又开始了,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是针对发展中国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仅要摧毁社会主义制度,更重要的是使发展中国家永远处于他们的控制之下,成为他们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资本流向全世界,但利润却流向西方发达国家。如何抵御美国的信息心理战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严峻现实问题。而在这场特殊的战争中如何避免在国内出现“第五纵队”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现在看来,《第三次世界大战——信息心理战》所说的“第五纵队”就是走资派中的一支有代表性的队伍。从全局和历史来看,正如毛主席晚年曾指出的那样,社会主义革命就是一个革命到底还是投降招安的问题。实际上,整个走资派都起了“第五纵队”的作用。忠于革命、正直的共产党人只有坚决开展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才能保卫党和社会主义,才能保护人民!——“革命死了”,“革命万岁”!

乌有书社查阅地址:http://book.wyzxsx.com/goods.php?id=4839

标签:苏联   他们   意识形态   信息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