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有一种信仰叫红歌

2025-02-14 文摘 评论 阅读

2011年,红歌正以意想不到的速度盛行。适逢建党九十周年,应情应景,各种纪念活动频频,全国上下被一片火红的颜色热闹着。
对红歌的钟爱, 迅速蔓延至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在红色革命发祥地江西,“中国红歌会”正如火如荼的举行;五月份,“华夏红歌中国万里行”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启动;在重庆市,为建党节谢礼,千人红歌会在市洋人街“长城”景点举行, 气势恢弘, 场面阔大; 数月前,河南师范大学举行了一场“红歌进食堂,唱响你我他”的活动,使学生用餐时可以边吃饭边听红歌;内地炽热红风还杀入港澳警界,为参加红歌会警营唱区的比赛,香港警务处正选拔人员参赛。而在四川资阳精神病院,推出了“用红歌治疗精神病的红色疗法,无论是以讹传讹还是故弄玄虚,却也赶了潮流。
与此同时,由红歌带动了红色经济不断升温。据报道,很多地方劳保用品店里的军帽、迷彩服等销量大增,红五星、军用水壶等配件一天也能卖掉几十个;由于很多单位都有举办红歌会的需要,指导老师已高薪难聘,就连租赁演出的红军服也要排号预约。
以红歌为代表的红色文化, 作为主流价值观,曾经是中国的唯一文化。但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各种价值观的冲击之下,它正逐渐变得式微。如今肩负着重塑信仰的重任,它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爆破和突围。
也许,正如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的解释,“红”就是中共近百年革命史以及蕴含其中的精神。他说,“新中国”就是靠这股精神赢得的。  

重庆的红色范本  

说起红歌, 那必须要提重庆—— 这场“红色流行”的发起者和先锋队。事实上,重庆已经成为许多人的精神圣地。
这座承载了悠久革命历史的山城,所孕育的颜色依然鲜艳。在继“唱红打黑”之后,该市原本以低俗、出位著称的电视台, 自今年起脱胎换骨: 先是在 1 月3  日黄金时段停播电视剧,随后是自 3 月1  日起,停播商业广告。按照薄熙来书记的最新指示:打造一个全新的公益电视频道。这个直辖市电视台晚间黄金时段(19:30-2 3 : 0 0 ) 不再播出电视剧, 用自办红色文化节目来代替——“唱读讲传”类专题节目《信念》、《品读》、《经典电影赏析》、《天天红歌会》、《百家故事台》等;每晚23:00以后设置《英雄剧场》,下午13:30至14:30设置《经典剧场》,播出反映主流价值观的电视剧,比如《平原枪声》、《毛岸英》等。
各种红色活动也在这座山城搞的有声有色。最近,重庆市宣传部举办了“唱响中国”的歌曲征集评选活动, 选出了3 6 首经典歌曲进行高密度宣传推广,每天通过电台和电视台在不同时段循环播出。最令人震撼的是, 2 0 1 1 年的元旦,数万名群众聚集在市中心解放碑广场,齐声高唱《团结就是力量》,磅礴之势,气上云霄。重庆人原来如此与众不同。
红色文化, 是中国香火独传的革命传统,属于人类优秀文化财富,理应传承。而事实上,一茬茬中国人在红色文化侵染之中长大、变老,革命传统一直在薪火相传。只是在互联网时代长大的一代,接触外面世界的年轻人,看待中国的眼光或多或少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在精神颓丧的今日,文化产品作为一剂强心剂,却很难找到注射口。  

我们无处安放的信仰  

国学大师梁漱溟曾指出,历史上的中国文化有两大怪异之处:一是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前的文化;一是那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
中国人一直习惯于没有宗教的生活,而几千年来的纲理伦常、君臣关系、家族血亲,成为推动着整个社会机器运行的基本动力。中国人更在乎的是别人的看法以及外部对自我的认同,以此获得个人价值的满足感,由此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机制。也许几千年来,就是在此种“面子”社会的维持下,使得没有信仰的中国人,依然能够在三纲五常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孔夫子的儒家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线,掺杂着道家和佛家的氤氲气息。
而几十年前的那场革命, 彻底革除了国人的为数不多的信仰。那是个极度癫狂的年代,除了旗帜鲜血般的红色,所有人的眼睛中只剩下了冷漠的蓝灰黑色。兄弟可以反目成仇,夫妻可以背后捅刀,父母可以成阶级敌人,每一个家庭都在支离破碎,而腐朽的旧体制终于轰然倒塌,摧枯拉朽的同时,在“造反有理”的震耳欲聋中,脆弱的伦理机制也终于湮灭在史前的尘埃中。破除了限制与束缚,信奉“人定胜天”的人们,突然觉得“原来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新与旧的对抗愈演愈烈。理想主义的沉沦,英雄路的荒芜,道德的覆灭,这些痕迹使他们在拒绝伟大骗子的同时,也拒绝了某些真正的神灵……
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信仰或者已经薄如空气,却也被残忍抽干。在一个信仰虚无的年代,每个人都已经气喘吁吁,或者狂躁不堪,灵魂是至为苦痛的。由此,在只有身体游动而精神完全死寂的国度,身体成了最高的信仰,汹涌为一股生活的浪潮,并呈高度蔓延之势。这种趋向的尽头,就是在无止境欲望的爆炸声里,历史的烟雾中缓缓升起一片废墟……
既然精神已经死去,只剩下些唾手可得的物质,来聊以自慰,去获得存在的意义,以祭奠无处安放的信仰。  

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无信仰无道德社会的形成,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倒塌和缺失,投机主义横行,财富高度集中,社会资源超级垄断;人的欲望在被放大的另一面,是精神贫穷和生存困境;竞争性社会氛围之下,生存压力转化为全社会的普遍焦灼感;既得利益集团凌驾于社会规则之上,与大部分无权无势民众之间的竞争白热化;上流社会和下层阶层形成, 财富已经难以往下流转,政治利益导致的政治同盟悄然出现,并有加速集结的迹象;下层民众普遍的绝望和无力感,造成以命相搏的官民对立、贫富对立等等。
现在永远不如过去,是一种普遍心理,只是在今天,它或许比任何时代都更强烈。
在没有宗教,没有社区,没有组织的精神真空里。对于很多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惟一可以拥抱的,也只有过往的回忆,一种带某些符号的回忆,比如红歌。
红歌里高亢的精神气场,或许可以唤起老去的青春记忆,给予他们某种精神认同。公园里总有一批批老人,高唱着那个特定岁月的歌曲消磨时间,那曾是他们生命的寄托,人生的价值就在其中。每一首革命歌曲后面,都有无数人激情荡然的青春以及苦涩的眼泪和血汗。在红色主旋律中,集体赞美过去,怀念过去,这是唯一的集体精神纽带。
其实多数人唱那些革命歌曲,更多的是对于那些激情燃烧岁月的缅怀,唱红歌并不是真愿回到过去,有谁会真的完全忘记当年的匮乏,有谁会忘记当时的严酷。也许,多数人只是通过红歌作为符号,表
达一种宗教需求。
那么某种程度上讲, 红歌可以上升成一种信仰, 当我们再回头为“ 文化寻根”,并寄予厚望,可它是否可以承载更大的重担?然而时间能否倒转,历史能否回溯? 抑或只是一群老年人的怀旧? 因为,他们说,怀旧是衰老的表现。

标签:文化   红色   精神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