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易经是人类最早的认识形式

2025-02-14 文摘 评论 阅读

易经是人类最早的认识形式

要探讨整体统一性认识方法的科学内含,还必须深入地研究人类的认识史。冯友兰先生说过:“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有三个来源,其一是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也要接上中国古典哲学,作为来源之一,才会成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54]

  

马克思主义是如何认识古典哲学的呢?我们看看恩格斯关于古希腊哲学的论述,他说:“在这里辩证的思维还以天然的纯朴的形式出现,还没有被这样一些迷人的障碍所困扰,这些障碍是十七和十八世纪的形而上学——英国的培根和洛克、德国的沃尔弗——自己给自己造成的,而形而上学就是以这些障碍堵塞了自己从了解部分到了解整体、到洞察普遍联系的道路。在希腊人那里——正因为他们还没有进步到对自然界的解剖、分析——自然界还被当作一个整体而从总的方面来观察。自然现象的总联系还没有在细节方面得到证明,这种联系对希腊人来说是直接的直观的结果。这里就存在着希腊哲学的缺陷,由于这些缺陷,它在以后就必须屈服于另一种观点。但是在这里,也存在着它胜过它以后的一切形而上学敌手的优点。如果说,在细节上形而上学比希腊人要正确些,那么,总的说来希腊人就比形而上学要正确些。这就是我们在哲学中以及在其他许多领域中常常不得不回到这个小民族的成就方面来的原因之一,他们的无所不包的才能与活动,给他们保证了在人类发展史上为其他任何民族所不能乞求的地位。而另外一个原因是: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而这种见解愈来愈为自己开拓道路。”[55]显然恩格斯认为,希腊古典哲学是一种天然纯朴的整体哲学,但在自然现象的总联系的细节的证明上还没有得到分析科学的支持;是一种无所不包的唯物主义哲学,但仅仅只是直接的直观的结果,还缺乏对物质统一性证明的前提;是一种内含着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的辩证哲学,但又仅仅只提供了为自己开拓道路的方法,还没有走向成熟,因而在以后必须屈服于另一种观点;不过,无论如何它比形而上学要正确些,因为它有胜过以后一切形而上学的优点,那就是,要追溯科学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就必须回到它那里去。  

那么,我们能不能用恩格斯认识古典哲学的观点和方法,从更古老的中国古典哲学中,找到胜过一切形而上学的优点呢?找到与马克思主义“接上”的内在联系呢?找到科学的整体统一性认识方法的源头呢?  

  

第一节 中国古代认识形式  

  

古希腊哲学是大约公元前六世纪产生的,而中国的《易经》要早得多,是于大约五千(或七千)多年前产生的,应该说它是已知的人类认识的源头。《易经》从产生到成熟,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位圣人完成。它内含着十分深奥的哲学思想,是整体统一性认识方法的古代形式,也是中华民族对全人类极其伟大的贡献。  

《易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它究天人之际,探索客观世界变化的基本原理;通古今之变,阐明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它用太极八卦方法认识世界,表明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作为人类的行为规范。了解《易经》常识的人们都知道,古人确实曾经用太极八卦观察天象,占卜吉凶,预测利害,权衡进退,但这些都不是一般意义的打卦、算命、看风水,而主要应视为蒙昧时代的一种认识和决策行为。这是因为,古人创立《易经》的根本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用它来认识世界的客观性、真实性和联系性,把握事物的变化规律性,进而解决立身处世的现实问题。因而从根本上说,《易经》是古代先哲用来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方法,是整体统一性认识方法的古代哲学表现形式。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段话,很能表明这种对客观世界的整体统一性认识:“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这段话的大意是:世界万物莫不是从自然中有规律地生出,在一定的规范中存在,表现为物体的形式,成长于动态之势中(势:物质阴阳属性变化之势和事物发展过程变化之势),因而万物没有不是尊崇自然规律而器重行为规范的。《易经》正是运用阴阳八卦之法阐释宇宙万物诸多现象背后的客观性、真实性和联系性的,目的在于把握事物变化和立身处世的真谛。  

多少代研究《易经》的人们都认为,太极八卦中隐藏着认识世界的密码。这个密码究竟是什么?它不是天堂中的神话,也不是地面上的迷信,应该说,就是恩格斯所指出的物质统一性,就是能够反映世界万物客观性、真实性和联系性的整体统一性。因为这才是客观世界最核心、最秘密的东西。如果离开了世界的物质存在性的整体性,离开了世界的物质实在性的统一性,离开了世界的整体统一性的规律性,那只能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历史的发展逐渐证明了,数千年前产生的《易经》,其科学性的闪光之处,正在于探索到了世界的物质整体统一性的真实内含。当然,我们在不得不佩服人类祖先卓越智慧的同时,也不能把古人想象得过分复杂、神秘。因为他们当时确实还不具备复杂的物质条件和神秘的历史背景,可以说,甚至连宗教当时都还处在最初的原始状态。所以,《易经》也只能在缺乏实证科学的原始条件基础上,很自然地、很艰难地站在整体的角度,用“象、数、理”的太极八卦方式来表达深刻的哲学思想。这应当说也是当时条件下最“科学”的表达方式了。  

  

第二节 易经的核心是太极八卦图  

  

《易经》是如何用“象、数、理”的方式认识世界呢?总的思路就是我们熟知的“虚无生大道、大道生一气、一气生阴阳、阴阳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概括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图形表示就是太极八卦图。这里的关键是对“虚无”的认识。因为“虚无”是《易经》认识论的出发点。  

大道生于“虚”,是说产生大道的自然客体是无限可分、无穷可变的,因此从具体上看是无限可易的,只有虚极才能达到无限可分可变的境地。现代科学正在逐步证明,宇宙整体实际上正是这样一个无限可分可变的客体。  

大道生于“无”,是说产生大道的自然客体是无始无终、无内无外、非尺寸可量、浩浩荡荡的,因此从整体上看是无限可易的,只有无极才能达到无内无外、无始无终的境地。现代科学正在逐步证明,宇宙整体实际上也正是这样一个无大无小、无始无终、无内无外的客体。  

因此,所谓“虚无”,就是宇宙,就是自然。那么“大道”是什么呢?从整体统一性的角度看,只能是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的自然规律之道和整体寓于具体的认识之道。因为当时的古人缺乏实证科学基础,他们对具体的自然规律几乎一无所知,但对整体的规律性有了一定感知,能感知到规律是自然界的大道理,但又找不到整体寓于具体的认识实证依据,所以只能把本是物质属性之一的自然规律性神秘化,作为“大道”来对待。应该说,这也是当时最高明的办法了,否则,就很难有《易经》的问世。这表明,《易经》认识世界的出发点尽管难于理解,但基本是正确的,是不容置疑的。  

 物质世界是客观的,“虚”极、“无”极说明客观世界是由无限可分的“微分”态组成。这就是《易经》关于“气”的概念。由“虚无”到“气”的转化是两个不同的极的转化,相当于现代数学中的无穷大、无穷小的转化。但它是客观的,是非常重要的,它使认识世界从无到有成为可能。一定要注意:“虚无”是“道”的出发点,它不是时间、空间意义的起点,而是认识意义的起点,这一点对于正确认识宇宙起源意义重大。现代科学关于现实宇宙起源于大爆炸的理论,是对具体宇宙,即人类能探察到的有限宇宙的科学认识,但对整体宇宙的认识应是“虚无”。因为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只能是无限地接近“虚无”这个终点,而不能希图穷尽它。这才是符合辩证法的。“大道”生于“虚无”,说明“气”的存在的观点,尽管当时不可能得到实证科学的证明,但无疑是正确的。“大道”就是“虚无”客体的总规律,受这一规律的支配,产生出世界的基础——“一气”。此即为“道生一”。“一气”就是具有阴阳属性的客体整体,“阴、阳”就是客体整体“一气”的物质属性。由“一气”阴阳属性易出的太极八卦,能反映生生不息的大千世界。这表明,《易经》认识世界的思路是唯物主义的。那么《易经》所使用的“象、数、理”方法是怎么会事呢?   

  

第三节 八卦象征的是客观世界的物质性  

  

《易经》作为一种方法论,是把认识事物的总体作为出发点的。它是用“象、数、理”的方法象征事物的物质属性,而后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总体性。《系辞上传》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段话就是在阐释《易经》关于客观世界中万事万物的基本物质属性及属性之间的基本关系。基本属性就是乾、坤、动、静、形、象、方、物。基本关系就是卑高、贵贱、刚柔、吉凶、变化。这些物质属性以及属性之间关系的总体性由太极八卦图来表示。孔子在《系辞下传》说得很明白,他说:“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乾”是物质阳属性,“坤”是物质阴属性。此外《易经》卦辞的相关章节中还有:艮,“艮其背”,“行其庭”;震,“亨”;离,“丽也”;坎,“陷也”;兑,“说也”;巽,“顺、人”的解释。表明了:“艮”就是事物运行的“行、止”属性;“震”就是事物过程的“亨、通”属性;“离”就是事物形态体系的“离、附”属性;“坎”就是事物能量、动力的“坎(阻)、陷(推)”属性;“兑”就是事物真相的“润、悦”属性;“巽”就是事物实情的“伸、顺、实”属性。就是说,八卦中的每一卦都象征着整体统一性中的一种基本物质属性,而卦的变化则是看物质属性的层次和阴阳趋势:乾、兑、坤、艮为“老”,坎、离、震、巽为“少”;升、散为“阳”,降、聚为“阴”。而由八个物质阴阳属性构成的整体统一性规律由整个太极八卦图来表示。应该说,这是符合现代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的。  

(一)弄清楚“太极图”的象征性是十分重要的。“太极图”是《易经》关于客观世界整体规律的认识,弄清“太极图“的内含,才能真正掌握《易经》的基本思想。所谓“太极”,是针对客观世界的空间、时间、属性、变化而言的:“空间”是指大、小两极的统一。“太极”认为,客观世界的空间是无大无小的,大无外,小无内,因而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时间”是指始、终两极的统一。“太极”认为,客观世界的时间是无始无终的,始无极,终无端,因而物质是充满整个时间的;“属性”是指阴、阳两极的统一。“太极”认为,客观世界的事物是阴阳两种基本属性构成的,阴属性是可变的,阳属性也是可变的,因而阴阳变化是无所不在的;“变化”是指自然规律(“道”)的趋势和法则两极的统一。“太极”认为,客观世界的基本规律是阴阳互存、阴阳互生、阴阳互变的,这三大规律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太极线螺旋趋势,基本法则是十进制自然法则,宇宙间的每一个事物都是遵循这种基本趋势和自然法则而变化的。这种“数理”关系将在第六章讨论。显然,“太极图”是对客观世界整体基本规律的认识,是一种经过数千年实证科学证明了的科学认识方法。  

(二)弄清楚八卦的象征性是十分重要的。八卦符号是象征物质阴阳属性的,八卦卦名是象征事物具体物质属性的,弄清了八卦的象征性才有可能弄清《易经》的真实内含。八卦所象征的具体物质属性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当然不能靠凭空想象,用一些子虚乌有的东西来说明它,而应当在人类社会五千年的科学发展基础上去认识。这一雄厚的实证科学基础已经明示:万事万物的实在性、存在性、可知性才是客观世界最根本的三个物质属性范畴,而这三个范畴包含的九个物质属性,正是《易经》中的八卦象征的八个阴阳属性及“道”所象征的自然规律属性,表明了“九性太极”与“太极八卦”对于物质属性认识的继承和对应关系。我们具体地分析一下这种对应关系:  

第一 太极八卦中的“道生一”是说,阴阳统一体是由自然规律中生出来的。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只能凭感知整体地去认识世界。因此,他们能用相关的事物象征八种隐藏在形体中、行为中、现象中的物质属性,但没有办法说明物质属性的科学真实性;能意识到规律的总体性,意识到这种规律总体性是来自自然的,象地上的道路、木中的纹理,但又没有办法说明规律属性的科学联系性,所以只能用“道”来象征。但是今天不一样了。《易经》产生后的全部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的任务,就是用实证科学的方法揭示客观世界的物质真实性和规律联系性,已经证明了从小小的粒子运动,到大大的宇宙爆炸,从简单的无机物到复杂的生命和社会,这世界上所有的事物,没有一个是不遵循自然规律的。人类正是在认识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认识了八卦象征的八个物质属性的本质,认识到“九性太极”中的九个物质属性与“道”和八卦所象征的物质属性是一致的。就是说,是实证科学的发展,证明了自然界中的普遍性的形式就是规律,证明了“道”就是整体统一性认识方法中的自然规律物质属性。这种自然规律性并不游离于万事万物之外,而是存在于整体寓于具体的统一之中。  

第二 八卦中最基本的属性组成是自然中生出的坤(整体阴)和乾(整体阳)属性,此即为一生二。阴阳论说得是,任何一个事物总是由如“地”的整体阴属性(相当于“九性太极”中的“质”质量结构实在性)和如“天”的整体阳属性(相当于“九性太极”中的“境”时空环境分布实在性)辩证统一而成(所谓“开天辟地”)。所谓“地”,具体说就是“地质”,整体看是象征整个宇宙的“质”质量结构属性的;所谓“天”,具体说就是“天时”、“天空”,整体看是象征整个宇宙的“境”时空环境分布属性的。《易经上经》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又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首出庶物,万国咸宁。”现代实证科学表明:“质”属性的确具有像“地”一样的整体特性,它承载着万物,其实在性是舒静的,而结构性是柔顺的;“境”属性的确具有像“天”一样的整体特性,它明万物之始终,成万物于六位,其实在性是刚健的,分布性是流通、流行、变化的。  

因此,《易经》认为,物质世界的实在性是由质量结构性和时空环境分布性两个基本整体阴阳属性构成的。而“九性太极”认为,物质世界的实在性是由质量结构性、时空环境分布性和能量聚散性(质量在时空中的转化形式)三个物质属性辩证统一而成的。  

第三 阴、阳是整体统一的,但阴、阳不是僵死不变的。这种变化表现为:阴不是凝固的,里面包含着阳。即事物的“质”质量结构属性包含着“境”时空环境分布属性。这才符合虚极的基本原理。这种“质”含有“境”的属性即阴中有阳,相当于“九性太极”中的“形”形态演化属性;阳也不是空洞的,里面也包含着阴。即事物的“境”时空环境分布属性也包含着“质”质量结构属性。这才符合无极的基本原理。这种“境”含有“质”的属性即阳中有阴,相当于“九性太极”中的“能”能量聚散属性。现代科学表明,“形”的确具有像火、日一样的形态演化性,它的存在形式是亦附亦离的,附着和分离的统一才能成为事物的形态演化属性。故“形”(离)属性为阳性;而“能”的确具有像水一样的聚散性,它的存在形式是亦坎亦陷的,坎即阻挡,陷即推动,阻挡和推动的统一才能成为事物的能量、动力聚散属性。故“能”(坎)属性为阴性。  

这样就产生了四相,即:纯阴为坤(质量结构实在性),纯阳为乾(时空环境分布实在性),阴中有阳为坎(能量聚散实在性),阳中有阴为离(形态演化存在性)。四象是揭示事物的“质”、“境”、“形”、“能”四个主体阴阳属性的方法。“形”属性的基本特征是阳中有阴,像火一样具有附离演化性。“能”属性的基本特征是阴中有阳,像水一样具有坎陷聚散性。此即所谓二生三(阴阳互存态、阴中有阳态、阳中有阴态——三态)。  

第四 四象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变化的。具体变化表现为四种情况:阳初消为兑(相当于“九性太极”中的“相”信息真相可知性),阳甚消为震(相当于“九性太极”中的“通”发展通达存在性),阴初息为艮(相当于“九性太极”中的“行”运动行止存在性),阴甚息为巽(相当于“九性太极”中的“实”实际实践实证可知性)。这四种变化也是事物运动发展变化过程的最基本的物质属性表现形式,连同四象,已够成了八卦。八卦就是《易经》的八个具体的阴阳物质属性。  

我们知道,事物发展的理想过程是阴阳和谐协调,即事物的基本属性尽可能做到和谐协调,但事物的发展过程总不是理想状态,实际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却又可归纳为四种基本情况来概括:阳初消事物的相貌润泽恬悦,阳甚消事物的过程出现震动,阴初息事物的运行稳定平静,阴甚息事物的实情发生变化。前文已经说明:时空环境分布性和形态演化性是阳性的,质量结构性和能量聚散性是阴性的。所以这四种基本变化的大意为:事物的时空环境分布性和形态演化性的发散性较小时,表现为“相”属性为主。此时事物的内部组织体系结构性和外部环境分布性的散失变化较小,其状态会像光源、美玉、湖泽发出的泽一样,人们能够感觉到其润泽恬悦的信息真相。故“相”(兑)属性为阳性(变化弱);相反,时空环境分布性和形态演化性的发散性较大时,表现为“通”属性为主。此时事物的内部组织体系结构性和外部环境分布性散失得较厉害,事物的周期过程要求发展通达,因而其周期过程会像雷一样出现不稳定或突变。故“通”(震)属性为阳性(变化强);事物的质量结构性和能量聚散性滋生较小时,事物表现为“运”属性为主。此时事物的内部素质结构性和外部能量聚散性滋生变化较小,其行为会像山一样相对稳定(静止),运行状态处于相对平静中。故“运”(艮)属性为阴性(变化弱);相反,事物的质量结构性和能量聚散性滋生较大时,表现为“实”属性为主。此时,事物的内部素质结构性和外部能量聚散性滋生变化较大,其实情会像风、木、人一样处于显著变化之中。故“实”(巽)属性为阴性(变化强)。显然,这就涵盖了万事万物的所有变化。  

可见,客观世界是唯一的,客观世界的物质属性是唯一的,因而,对客观世界的整体统一物质属性的正确认识也是唯一的。太极八卦与“九性太极”两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可以相差数千年,但二者得出的整体统一性认识是有同一性的。因此可以认为,阴阳八卦是基于万事万物的基本属性提出来的,是用象征的方法表示客观世界整体的八个物质属性的基本内涵。这一点许多人原来是不大清楚的。  

  

第四节 太极八卦与九性太极的异同点  

  

对《易经》太极八卦内含的分析表明,古人发明太极八卦,完全是为了探索客观世界的根本——物质整体统一性的,赋予的认识事物的形式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整体统一性认识方法的角度看,太极八卦图可以用来认识任何事物,小到粒子、基因,大到宇宙、社会、人。可以说,每一个事物都是一个具体的太极八卦——整体寓于具体的统一。这是《易经》理论的核心,是它生生不息的内因,是它的真正伟大之处。  

“九性太极”所表示的整体统一性认识方法,是对《易经》认识方法的一种传承和完善,所以二者的基本内含是一致的。“九性太极”认识方法与《易经》认识方法的区别,主要在于认识的出发点不同:“九性太极”认识方法的出发点,是建立在对物质世界的存在、运动、发展过程的科学证明基础上的,认为自然规律也是物质属性之一,整体世界的物质属性能够用具体整体的物质属性来体现,其结构形式是一个整体寓于具体的九物质属性结构图;《易经》认识方法的出发点是“道”,是从对客观世界整体及其总规律的把握开始的。这完全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造成的。在无法用自然科学的规律性解释自然事物运动过程,无法用社会科学的规律性解释社会事物运动过程的情况下,人们只能从对自然整体及其总规律的感知出发认识世界,认为整体世界的一切都源自这个总的自然规律,也就是“道”。因而,《易经》对于“道”的规律性的具体认识,仅限于“一阴一阳之为道”,只能止于认识具体规律的大门口,无法深入到具体之中。   

由于认识的出发点不同,导致两种认识方法结构的异同点。前者基于现代实证科学基础,认为客观世界是由实在性、存在性、可知性、体系性、系统性、过程性六个基本物质范畴构成的:实在性是质量结构性、能量聚散性、时空环境分布性的辩证统一;存在性是形态演化性、运动行止性、发展通达性的辩证统一;可知性是信息真相性、规范规律性、实际实践实证性的辩证统一;体系性是质量结构性、形态演化性、信息真相性的辩证统一;系统性是能量聚散性、运动行止性、规范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过程性是时空环境分布性、发展通达性、实际实践实证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客观世界是由六个基本物质范畴、九个基本物质属性构成的整体统一,人们是能够通过感知、认知、践知过程来把握这种整体统一性的。后者缺乏实证科学基础,是仅仅基于对客观世界的整体感知,从永恒存在的整体自然规律出发,认为客观世界是由三个层次八个阴阳属性演化而成的。这种仅限于感觉层次的整体统一性认识方法,人们当然只能用“象、数、理”的办法来理解,应用起来自然就会具有神秘性。但不管多神秘,我们还是能够看到,太极八卦的客观原型,确实相当于现在人们认识到的质量、环境、形态、能量、运行、通达、真相、实践属性,而“道”相当于自然规律性。  

可见,二者的认识基础和出发点不同,但结论很相似。这是因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物质性,而物质统一性的客观性、真实性和联系性是唯一的,二者的认识出发点和基础可以不同,但结论是可以殊途同归的。  

现在我们已经清楚,客观世界的基本实在性的确是质量和时空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的物质存在形式是形态和能量。形态是质量的结构存在形式,它含有时空而具有演化性;能量是质量的转化形式,它占有时空而具有聚散性。事物的结构形态在能量的作用下于整体时空环境中不断运动,向前发展。这种运动形式和发展过程是可以通过感知真相、认知规律、践知现实而把握的。  

为了进一步弄清太极八卦与“九性太极”物质属性之间的对应关系,我们以“人”为例具体说明一下八个阴阳物质属性的内含:(1)君子应有“坤”卦的静、柔性。就是说,一个人应具备优良的素质结构性,做到既具有实在性和稳定性,又具有科学性和适应性;(2)君子应有“乾”卦的行、健性。就是说,一个人应具有自立、自强的时空环境分布性,做到“天马行空”,自立于世,与时俱进,自强不息;(3)君子应有“坎”卦的坎、陷性。就是说,一个人应具有干事创业的能力聚散性,做到顺势能推,逆势能挡;(4)君子应有“离”卦的附、离性。就是说一个人应具有整体、集体、团体的形态演化性,做到既有组织性,又有灵活性;(5)君子应有“艮”卦的艮、止性。就是说,一个人应具有行、止运行性,做到该行则行,该止则止,行为冷静理智;(6)君子应有“震”卦的震、动性。就是说,一个人应具有亨通、谨慎的发展性,做到:既能促使事物发展过程实现通达的目的,又能谨慎、戒惧,以应付发展过程中的震动和突变;(7)君子应有“兑”卦的兑、悦性。就是说,一个人应具有内刚外柔的信息真实性,做到表里如一,顺天悦人;(8)君子应有“巽”卦的巽、人性。就是说,一个人应具有顺从自然规律、尊重客观实际的能动实践性,做到德行如风,利国利民。当然还应有一个更重要的属性,即君子应有“道”性,应学道德、懂规矩,学科学、懂规律。  

再以最现实的三个具体事物“干部”、“社会”和 “地球”为例来说明一下乾卦、坤卦与“境”属性、“质”属性的对应关系。我们知道,乾卦的属性是天、行、健,具有发散性,而时空环境的实在性和分布性也具有类似天、行、健的发散性;坤卦的属性是地、静、柔,具有收敛性,而质的实在性和结构性也具有类似地、静、柔的收敛性。因此:  

对于一个“干部”来说,当其处于乾位、上位做领导时,就应该强健自身的时空环境分布性,使自己所处的领导岗位具有天一样的行、健发散性。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能做到站得高、看得远,“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做到深谋远虑,“不谋全局者不可谋一域,不谋长久者不可谋一时”。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好领导;当其处于坤位、下位做属下时,就应该强健自身的素质结构性,使自己所处的属下岗位具有地一样的静、柔收敛性。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注意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的德、智、能、体综合素质适应属下岗位的要求,使自身素质结构不断优化,以适应上下左右的要求。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好属下。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它的时空环境分布属性是天、行、健。就是说,这个社会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条件要像天一样行、健而不能封闭,封闭了就会影响它的发展性;它的质量结构性是地、静、柔。就是说,这个社会的本质结构性要像地一样静、柔而不能僵死,僵死了就会影响它的运动性。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封闭的时代环境和封闭的国际环境曾严重地制约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速度,僵死的经济结构体制曾严重地制约着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活力;是“改革”打破了僵化的经济结构体制,建立起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的有活力的经济结构体制,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才呈现出生机勃发的态势;是“开放”打破了闭关自守的时代环境封闭性和空间环境封闭性,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新局面,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发展步伐才大大加快了。按照这条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走下去,未来的中国一定会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稳定和谐、厚德载物的社会主义富国,一定会成为一个蓬勃兴旺、健康发展、自强不息的社会主义强国,一定会成为一个乾坤相合、动静相和、刚柔相济的社会主义大国。  

对于我们的“地球”来说,它的时空环境分布属性也是天、行、健。其中包括空间意义的天空、气候和时间意义的天时、天年等地球的时空环境存在;它的质量结构属性也是地、静、柔。其中包括地质、地貌、冰川、海洋、物种、人口、经济等地球的质量结构存在。地球的时空环境存在性(天属性)原本是“行、健”的,就是说时空环境分布性原来很好;地球的质量结构存在性(地属性)原本是“静、柔”的,就是说地质、地貌结构性原来也很好。但很显然,今天的地球,这两个属性都出了问题:先看“天”的时空环境分布属性。现在的“天”发散属性确实发生了大变化,出现了时空生态危机,已经打破了地球乾属性的自然发散性规律,分布性变差了。温室效应、空气污染、气候恶化、周期不稳、季节不调、寒暑不定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再看地的质量结构属性。现在的“地”收敛属性也发生了大变化,出现了地上、地下的多方面质结构危机,已经打破了地球坤属性的自然收敛性规律,结构性变差了。地震增多、冰川融化、海温升高、赤潮频发、土地沙化、物种灭绝、经济危机、人口爆炸等问题,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同样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  

这些实例足可以表明,太极八卦与“九性太极”物质属性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明确的,表明《易经》确实是古代整体统一性的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  

  

第五节 要正确对待易经理论  

  

 我们已经知道,《易经》理论的核心是有科学性的,这个核心就是整体统一性的方法论。但《易经》又不是很容易学的,要真正掌握这种认识方法是很难的。古代《易经》学者们把掌握这一方法叫做“得道”。他们关于“得道”的基本观点,要求求道者主观上要苦修苦炼,做到虚、无、清、净。这是为什么呢?  

一个原因在于《易经》理论本身:一是作为认识事物整体统一性的太极八卦本身,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不是三言五语能说清的;二是能够体察到的一些具有科学性的东西,是很深奥的。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时候,更是不易表达和理解的;三是历史决定了《易经》学者们只能用直观感知、整体分析的方法去认识把握世界,这也应该说已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了。在科学技术极不发达的古代历史条件下,一个学道者如果做不到静心养气、虚无恬净、功德无量、苦学钻研、认真体察,确实是很难弄懂它的。其实现代科学理论的学习又何偿不是如此。尽管今天已经现代化了,但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原理等,想要弄懂它们的真实内含也是很不容易的,想学习这些理论,不修功德,不下苦功无疑也是不行的。  

《易经》难懂的另一个原因是其理论本身具有局限性。最根本的局限性就是没有认识到自然规律的物质属性,而是把它看做“道”,并且用“道”把自然实在整体(虚无)和认识客体整体(一气)割开,使太极八卦这一科学的认识方法失去了根基。这种局限性长期严重地阻碍着它的科学性的开发和传播。面对深邃浩渺的宇宙,由于缺少实证科学的支持,无法用太极八卦解释大自然的神奇变化,《易经》学者们只能默认“天圆地方”一类形而上学的盛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由于缺少历史唯物论的支持,无法用太极八卦应付愚昧、贫困和专制的势强力大,《易经》学者们只能做出隐居避世、洁身自好的选择;面对不得不面对的人生,由于缺少科学整体观和现代医学的支持,无法用太极八卦解释智慧人形形色色的表现和病变,《易经》学者们只能用直观整体的方法艰难地与疾病和苦难进行抗争,而对精神王国的所谓“独立”无能为力。这样就使《易经》自身也陷入长期的停顿和迷信状态之中,至今不得解脱。  

这种局限性的突出例证是对人体气功机理的认识,真可以说始终摆不脱迷信的困扰。这种迷信的影响实际上已远不止于健身方面,其影响面是很大的,所以应该做一个具体的分析。气功本来是人类强健身心的一种体育活动,无非是生理因素又加了一些心理因素,却为什么会和迷信长期纠缠不清呢?直接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受到了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很显然,在实证科学还没有认识人体的微观结构、思维科学还没有掌握整体统一性认识方法的情况下,人们在从事气功这类很复杂的活动又没有办法自圆其说时,是很容易产生迷信思想的。  

二是气功理论中的“气”具有非实证性。“气”是《易经》认识论的产物。长期以来,人们用它来认识世界,认识人。虽然这种认识在当时无实证科学的直接证明,但还是客观的、有一定道理的、十分重要的。因为在认识论上解决了世界从无到有的过渡问题,且与现代科学的认识相吻合。“气”的观点源于“虚无”的基本思想,“虚无”是客观存在,“气”当然也是客观存在。“气”即是无内无外、无限可分可变可易的“微粒”,用现代数学的概念说就是“微分”。它与现代哲学关于物质无限可分、时空无限大小的观点是一致的,而与气功界流行的无科学根据的主观“气”毫无相干。因此,从物质本来就是无限可分的观点看,它是客观的,是有一定科学性的;从未经科学直接证明看,它又是主观的产物,很难与迷信划清界限。正是这种关于“气”的认识的客观科学性,才使《易经》太极八卦持久地成为气功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样也正是这种关于“气”的认识仅仅是主观感觉的产物而缺乏实证性,又让气功和太极八卦一起陷入了持久的迷信氛围中。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单靠这种“气”的认识是无论如何也解决不了对人、对物的整体统一性本质的认识的。因为这种古代的直观整体思维,只是对物质的无限可分性和阴阳性有了初步的认识,而对关于物质的实在性、存在性、可知性的具体实证科学知识几乎一无所知。因此这种由认识论的时代性导致的思维局限性,决定了气功迷信是必然会产生的。  

迷信与科学相对立,也与科学相共存。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逐步消除迷信和愚昧的过程。《易经》的发展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中医和气功的发展史说明了这一点,现代科学(如“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等)的发展史也说明了这一点。迷信对于认识人体及万事万物的物质属性本质虽然没有半点好处,但至少现在仍有它的生存土壤和空间。驱除迷信、弄清人类未知谜团的唯一办法只能靠科学的进步,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古今成果,逐步揭示客观世界的本质——物质整体统一性的内含。

注:

1、本文节选自《试论整体统一性的认识方法》第五章。该文的副标题是“易经基本内含探析”,全文分十个部分。

2、“九性太极”------《试论整体统一性的认识方法》一文中所探讨的整体统一性认识方法的结构形式。

标签:属性   认识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