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草同志,终于找到你了!多谢王洪林先生的求证...
荒草同志,终于找到你了!
——多谢王洪林先生的求证
马望野
=========================
在拙作题为《他讲的一个故事影响了我的一生——怀念我第一个主编俞德丰同志前线》的文字中,提到了帮助高玉宝整理自传体小说的老作家荒草,本来想多讲几句话,多作一点介绍。可惜,当年虽然和他做编辑工作时候所在的单位——《解放军文艺》社同处一个院落办公,却因不同一个单位,在工作和生活上相互交往很少,知之不多。除了文化部里大家私下流传,他在专心致志辅导帮助业余作者的无私精神,曾受到部长陈沂的嘉许之外,我只知道他是从四野来的,而我的老部队就是四野的下属,仿佛有那么一丝亲切感。我在军文工团创作组参加集体创作的独幕话剧《为了祖国》,在野政获奖后,所发表的刊物,就是野政出版的《文艺战士》。而其中的编辑人员,就有荒草在。另外,在野政为基层干部士兵出版的通俗读物《战士生活》上,也不时能见到他的文章。在绒线胡同45号大院里,平日偶而相遇,他好象一直是病怏怏的;因被特许抱病在宿舍干活,他也不常到到办公区来。那时他已经是社一级的干部了,小兵砬子一般是不能轻去打扰的。何况,按其时的规矩,特别是去打听人家经历和家事,除非是生死之交、莫逆之交,那是很不礼貌和很犯忌讳的事。所以,我对他的情况,也就了解的不多了。连后来他怎样地离开了部队,更不得而知。但是,他在总政文化部的工作人员中,的确给大家留下了良好印象和高尚情操。近日,在回想起当年钱毅重视培养工农通讯员的精神之时,又发现了赵树理帮助陈登科发表《活人塘》的故事,就禁不住也记起了荒草——那个有点儿面黄肌瘦、慢条斯理的郭永江同志来了。不过,查辞书,没有他的条目,上网找,也难见他的履历。近几天来,此事几乎成了俺的心病,真有点埋怨年轻时候学习英模不够诚心细心!考虑到的办法是,能不能找到当年在《解放军文艺》社工作过的一些老同志?而今仍然存活的主儿嘛,我倒还是认识个把两个的。然而他们当今也差不多是八、九十岁的老人家了,想来大概也如自己一样,腿脚不灵,口齿不清,只落得“没有大事不登门”、“拿起电话听不清”了。好在上苍有眼,天官赐福,在下竟然在“”网上见到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会理事王洪林先生的大作:《〈周扒皮扒皮记〉序》,其中就有他含辛茹苦、东寻西觅得来的秘闻——荒草同志的过去与后来。害怕忘记,特此抄录有关部分,留在电脑的记忆里,以备自己和后来人应用。
+++++++++++++++++++++++++++++++++++++++++++++++++++++
《〈周扒皮扒皮记〉序》(节录)
王洪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会理事)
+++++++++++++++++++++++++++++++++++++++++++++++++++++
。。。。。。
郭永江笔名荒草,九一八事变怅望东北,填词“岭北神游”。1940年到延安,最早写出反映军队大生产运动的秧歌剧《张治国》,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称赞。抗战胜利,转战绥远,1946年任东北民主联军即第四野战军总政治部编辑科科长,主编《部队文艺》杂志,兼联军总政青年干部训练队队长,为部队培养文艺干部,大连姑娘阎景芙就在其中,1947年二人喜结连理。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三下江南、解放四平及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写了大量战地通讯、报告文学、短篇小说、歌剧、话剧、歌曲和文论,出版《土地和枪》《为民主自由而战》。
武汉解放,中南军区文化部文艺科长郭永江主编部队文艺丛书和《战士文艺》杂志,第一个发现高玉宝,悉心辅导。在中南军区部队艺术学院主讲《文艺政策》《诗歌与音乐》课程,发表系列评论,与妻合编《人民战争诗歌选》,是迄今唯一收录较全的解放战争群众诗歌选集。1951年1月,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地记者赴朝鲜前线参战采访,在汉城附近两次负伤回国,发表战地通讯《朝鲜行》等及中篇小说《站起来的中国人》,开始创作、修改长篇小说《高玉宝》。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他《伟大的文化战士高玉宝》。次年,他调军委总政治部解放军文艺社任文艺评论组组长,继任《解放军文艺》副总编辑,被选为中华文学艺术工作者大会第一届、第二届代表,参加中国文艺界联合会与中国作家协会为会员。为了便于就近指导,高玉宝随调北京。
从事编辑工作之余,郭永江写出长篇小说《高玉宝》前13章12万字。先是,遵照组织意图,手把手辅导,逐章逐段、逐字逐句启发诱导高玉宝修改,始终不得要领,最后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文化部部长陈沂同高玉宝不谋而合,要求郭永江捉刀。1955年4月,《高玉宝》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为证明郭永江付出的艰巨劳动,总政文化部文艺处约定三条:只署名高玉宝、稿费平分、每版书必附荒草《我怎样帮助高玉宝同志修改小说》。秋天,捷克斯洛伐克《红色权利报》记者专访郭永江。1956年,高玉宝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文化课。1957年,陈沂被错划右派,下放东北监督劳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高玉宝》,因不明密约,取缔了附录,译成二十多种文字,被选入课本或改编戏剧、电影、连环画,印行500万册,发行量仅次于毛选、字典,成为世界文学名著,极大地推动了工农兵学文化运动和群众创作热潮。郭永江应邀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和全国文联、中国作协做如何修改小说《高玉宝》的报告,他指导高玉宝修改小说的照片见于《人民日报》《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人民中国》及欧美报刊。
1956年郭永江病休,次年到大连,全家福上他依然年轻英俊,炯炯有神,断不是身患重病,不能坚持工作的样子啊。组织为了保密,虽未卸磨杀驴,也算马放南山,退了休免得你东说西说,一不小心漏了嘴,共党共国共军树立的典型要紧啊,郭大侠你就休息吧。1970年,他回到四川,在资阳上西街小住两三个月,嫌熟人多,不利养静,迁居资中西街,1984年入住重庆干休所,1993年肾衰逝世,77岁。后半生,他再不与闻火热的现实生活,主要写些格律诗词,生命最后几年才发表了一些在地方报刊上。
。。。。。。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会理事 王洪林
二〇〇八年十月二十五日成都永丰路仰韶楼
——马注:
据王洪林先生在博客中引用孟令骞的《“该让人知道的事”之五:·荒草改书内幕(组图)》里,也说到了自己对孟令骞所介绍有关荒草的情况。现亦剪贴如后,供有兴趣和需要的读者与作者参考:
(在下列文中,我,即孟令骞;豆瓜,乃王洪林的网名。原文只摘未改。)
——算是文摘开场白:
2008年春节前,我又有了最新发现。
我无意中看到四川资阳文艺网页,有篇题为《雁江区历史文化重要专著》的文章,有一段文字:《高玉宝》长篇小说, 13章12万字为郭永江著,1955年出版,后译成20多种语言,节选为教材。郭永江笔名荒草,1916年1月21日生于资阳大东街。1940年10月到延安从事部队文艺工作。1970年回川,先住资中,1984年定居重庆。
这让我异常震惊,暗生欣喜,似乎隐约觅到了某种端倪。同时也半信半疑,因为在网络盛行的年代,做网页,也是许多小地方赶时髦之举。家乡有个名人轶事或奇珍异产什么的,忙不迭给搬到网上装点门面。荒草著书《高玉宝》的说法,或可就是那种行径。
请教了一下教地理的妻子,知资阳不是小地方,居四川盆地中偏西部,辖雁江、简阳、安岳、乐至四地。其历史悠久,是蜀人祖居之地,新中国开国元勋陈毅元帅出生地,也是川府重要的农业大市。上网详细搜索,果然人杰地灵。
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四川资阳文联打电话,希望找一找了解荒草的人,我看到的那条信息起码说明荒草出生地就在资阳。最后找到的人是该市作协主席唐俊高。他在电话里冲我嚷,文坛奇冤啊,文坛奇冤!完后,又说,我给你介绍个人,他了解得最清楚。
他介绍的这个人叫王洪林,1964年生人,在资阳从事史志研修。我得到他的简介只有寥寥数字:中国作家、史家、文献学者。著书92种,已出版30本。在后来的交往中,我视他为巴蜀奇才。这不仅因他是文史双料作家、学识渊博,而且更因他的独立思想、真性情和秉笔直书。
他白天没时间,我和他手机短信约定在网上用QQ详谈郭永江(荒草)。
他的网名很有趣,王豆瓜。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他的确是个极度认真的人。2008年3月28日晚,我早早打开电脑,他的头像已经在那里闪烁多时了。
谢天谢地谢人。那天晚上,我们聊到深夜。几个小时的时间,他给我解读了我先前关于“郭永江著《高玉宝》”的说法的始末。
——文摘之一:
豆瓜:1916年1月21日,郭永江生于资阳县大东街,字良成,笔名怀霜、荒草,1938年读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到延安,创作歌剧《张治国》反映八路军大生产运动,受到毛主席称赞。1951年郭永江赴朝鲜前线采访,两次负伤回国,次年任《解放军文艺》社副总编辑。全军为配合扫盲,树立战士学文化典型,让他帮助高玉宝修改自传。他觉得没法改,创作小说《高玉宝》前13章12万字,总政文化部文艺处与出版社约定,每版书必附荒草《我怎样帮助高玉宝同志修改小说》。
——文摘之二
我:那么荒草后来这么多年就一直默默无闻了吗?
豆瓜:当时《解放军文艺》,魏巍和荒草是副主编,可荒草刚到四十岁就因病退休,更惨的是具有世界声誉的《高玉宝》署名旁落他人。他1970年来资阳小住,不久迁居资中,1984年定居重庆。病中三十余年专攻旧体诗词。1988年我开始和他书信往来,1990年,我多次致函荒草,向他催讨等了两年的全部创作名录,他已残年衰力,在儿子郭一忠协助下,整理了自己60年全部书目,宣称长篇小说《高玉宝》前十三章是郭永江著。
——文摘之三
我:荒草也算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奇人了。
豆瓜:嗯,还是革命者。民初雁城,动荡不定,英杰辈出。大东街荒草郭永江及三弟郭治澄和密友姜度,同窗求学,一道革命,成为莫逆之交,成为资阳一带抗日救亡的学生先锋和革命文学青年。姜度早亡于1944年。荒草三弟治澄解放后曾任长江日报社社长,1985年猝死于心脏病。他们三个人,我在2002年出版的《中川资阳》都有过详细介绍。
我:荒草更详细的内容是哪些?
豆瓜:荒草临终前整理出近万余字的个人全部作品名录,其主要经历和创作内容我给概括如下---
郭永江:幼读古诗文,16岁作《雨中花·咏萤》词,下阙:“云天怅望,灯火如豆,悠悠洒遍绿洲。愿燃到此生油尽,月上镰钩。山雨频翻塞外,夜风又过南楼,连宵侵袭,梦魂飞向,岭北神游。”
1935年初中辍学,回寿民中学附小教书。20岁发表抒情诗《冲锋号》。后考入四川省立成都师范学校。193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主编资阳县旅省同学会刊和校刊《抗战与教育》。
1939年春,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秋,考入四川大学教育系,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1940年4月离开川大,辗转成渝,10月到达延安,以创作戏剧、歌词为主,话剧《输血》《流动医疗队》在边区演出,写出第一部反映军队大生产运动的歌剧《张治国》,混声合唱《扫除法西斯》专场戏为中共七大演出。
1946年,郭永江任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编辑科长,出版小说报告集《土地和枪》、歌曲集《为民主自由而战》,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三下江南,解放四平及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写了《焦家岭围歼战》《靠山屯围歼战》等战地通讯,1948年作《全国大反攻》随解放大军从东北唱到海南,为渡江战役作《江南好风光》。腰鼓舞调《战鼓歌》和霸王鞭调《打蒋鞭》,作为四野文工团保留节目。
武汉解放,任中南军区文化部文艺科长,主编部队文艺丛书及《战士文艺》,著歌剧集《人民英雄》。1951年1月赴朝鲜前线采访,两次负伤后回国。发表战地通讯《朝鲜行》《在后方勤务部》《被乐观主义鼓舞的人》《美国英雄》及中篇小说《站起来的中国人》,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高玉宝》。1952年调军委总政治部《解放军文艺》社任组长,继任副总编辑。在繁忙的编务中抽出精力创作《高玉宝》,完成前13章共12万字。为证明他的艰巨劳动,总政文化部文艺处与出版社约定,每版书必附荒草《我怎样帮助高玉宝同志修改小说》。该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译成20多种文字,包括少数民族和英日俄捷等文本,成为世界名著。部分章节收入课本或改编成戏剧、电影、连环 画,它的出版推动了工农兵学文化运动和群众创作热潮。他指导高玉宝修改小说的照片登上《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人民中国》《人民日报》及欧美报刊,他还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和全国文联作协作如何修改《高玉宝》的报告,捷克斯洛伐克记者前来专访。
1956年病休,主攻旧体诗词。1970年入川,小住上西街休养,肾衰病逝重庆。临终前,写信给资阳文献学会,强调《高玉宝》是他的著作。
——马氏子曰:
当年辛勤劳动硕果,已不被受惠者尊重;人心叵测,呜呼哀哉!愤而维权,亦属正常。逼上梁山,实出无奈。弱势群体,皆能体谅。急公好义,扬善积德,乃炎黄古风;虽遇寡廉鲜耻,未必后继无人。拔刀安良,倾囊扶困,以长补短,助人为乐,施恩不图报,依然是贤哲!华夏天地有正气,决不致断子绝孙吧?何况革命优良传统,群众历来衷心拥护!
(2011/05/09)
查看全部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