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李米的猜想影评

2025-03-02 文摘 评论 阅读

  推荐一部好电影——《李米的猜想》

  张飞岸

  

前些天一位左翼影评人向我推荐电影《李米的猜想》,说拍出了点东西,不是媚俗也不是讨好西方的电影。今天在土豆网看了此电影。感觉最后一段李米的独白挺感人的:“我们学习都不好,都没考上大学,我们不显眼,没人注意我们”。现实中这样的小人物很多,人命像蚂蚁一样卑贱,没有人在乎失败者的眼泪,竞争永远是残酷的,谁都只关心自己,就这样没头苍蝇一样的在世间闯荡,彼此猜忌、妒忌、攀比、陷害,直至死亡。

   其实生活在当代中国的青年是非常悲哀的,文化造就了崇尚自我的性格,而现实的残酷往往导致自我的失落,每个人都拼命想把自己的人生演成喜剧,可终究逃不开时代的陷阱,一个从30年前就注定的结局,没有人真正快乐、幸福,大家都行色匆匆、忧心忡忡,人生的战场,注定没有赢家,究其根源,就是谁都不想输。由于现实的残酷和拜金主义文化的侵蚀,在现代中国的青年眼里,唯一值得追求和感动的就是爱情了,中国电影就迎合了青年人的这种口味。爱情确实是伟大的,但爱情如果仅局限于二人世界的小圈子,其后果往往是悲剧的,因为生活太艰辛了。《李米的猜想》向我们讲述的就是一个小人物的爱情悲剧,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自从张艺谋把中国电影引向迎合西方审美的歧途之后,中国电影就彻底堕落为自我扭曲的众生相。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把人世间无数复杂的感情简化为爱情,而爱情往往又以性爱为主导。中国电影最爱表达的主题就是人性,在大部分中国电影中,人性都是压抑和扭曲的,中国电影向西方人展示的就是在体制重压下变态的中国人。在中国导演眼中,只有自私和性是人性,其他都是反人性。所以爱国女青年爱上汉奸是人性,如果把国家民族利益置于爱情之上就是反人性;两军对垒时当逃兵是人性,而舍生取义就是反人性。照这种文化逻辑延伸下去,那么为了抗日而英勇牺牲的烈士都是没有人性的,或者他们是由于受某个反人性的组织蛊惑而白白丢掉了性命。可以想象,在这种文化熏陶下长大的青年,他们的人生将会多么的暗淡无光和缺乏想象力,而我们国家的未来又是多么的岌岌可危。《李米的猜想》告诉我们,在现实中国中生活的青年,人生的选择只有死亡。其实我这么立意已经拔高了这部作品,但无论如何,它还是值得一看的,特别是主人公李米的扮演者周迅的表演,是非常感人和具有爆发力的。

  像“李米”一样猜想

  
《李米的猜想》一开始节奏慢得像老牛拉车,不停地交织着男女主角开车、停车和聊天的镜头,尤其是李米帅呆的吸烟镜头不时出现,让我甚至有了停下不看的想法。事实证明,这就像运动员比赛中慢热一样,随着剧情的展开,影片吸引观众的方面开始显现:诗人坠桥死亡,马冰(方文)却对从桥上掉下来的照片感兴趣,对两个农民工穷追不舍;李米被两个打车的农民工劫持,最后却幸运地被其中一个绑匪释放……环环紧扣,悬念丛生,“悬疑”、“警匪”两大主题诠释得非常到位。
爱一个人你会等多久?李米用4年的奔波和寻找给出了答案:她可以为他绝食,可以在他离开后接过他的出租车,可以把他所有的照片贴在杂志上,向每一个乘客打听,甚至将他寄来的54封信倒背如流。当李米跟在方文的背后,泪流满面地背诵“708天,李米,我今天到机场买了机票,那时候思念像是一条在草上爬行的蛇……”,相信观众也会唏嘘不止,莫名地心酸和难过,也对导演曹保平平和中迈向高潮的表现手法钦佩不已。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弱者,尤其是那些无职无权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柴米油盐,是他们生活的大部。当所谓的中国式大片越来越远离生活、远离百姓的时候,我们需要像《李米的猜想》一样的作品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即便是小制作,也会成为大手笔。因为真实,所以感动。因为感动,才不至使我们失去对生活和艺术的享受,对未来世界的向往和憧憬。
据说,这部电影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新闻故事改编的,这让我们充满信心地确认,艺术之上,一定有着些许烟火的味道,为了让真实性重现,我们也不妨像李米一样去猜想:如果李米的父母同意李米和方文的婚事,如果方文走正道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如果小香的父母不把女儿当成商品一样出嫁,如果像裘火贵这样的进城务工人员能够收获自己的薪酬以便衣锦还乡……现实生活的残酷性就在于,你永远无法一厢情愿地设计现实生活的走势,永远都是猜得到开始,却“猜不到这结局”。
张 水 (春城晚报)

  
李米的猜想

  我们要怎么爱撒玛利亚女孩

  
还是这个城市,四年什么都没有改变.

  城市依旧,昆明这座城嘈杂,喧嚣,充斥着各类人为生存挣扎的呼喊,他们都是底层的平凡人,周迅化身为出租车司机,憔悴枯黄的脸上点缀着雀斑,沙哑的嗓音,叼着烟,不羁而爽朗,却掩饰不住内心的巨大的悲伤。也许里面她的哭戏太多了,我总觉得她的脸像是被泪水洗过一样。

  看电影好久没有触动过,以至于什么都写不出来。

  不管里面有怎样赤裸裸的的暴力和抢劫,不管那些毒品的贩卖交易事件是怎样的触目惊心,我只想说说里面的爱情。

  相爱的两个人最后却不能在一起,甚至他还没来得及对他的女孩解释完一切,生命就永无止境的坠落,不过最后一刻他还是回归了爱人的怀抱。

  归根结底,杀死爱情的是这个血淋淋现实的社会。

  如果父母不会反对,他是不是就不会走,如果真的只是相爱,而不会计较他是不是有钱,结局是不是真的就不一样了?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女儿嫁大款,这个浮躁的社会,除了虚荣和攀比还有什么?而虚荣和攀比除了杀死爱情还有什么?

  方文平静的说:我做到了。他没有一丝的兴奋和激动,他只是在履行爱他的誓言,他只是在向她父母证明自己。因为只有他知道,他付出的代价究竟有多大。天下的女人们有多少是真正理解爱情的呢?

  与其说救了李米命的是裘水天,不如说是小香,和他对小香的爱情。单纯,质朴,只想找到她,什么都不重要了。

  我突然想到,在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每个人都在挣扎着找不到出口,亦找不到方向,我突然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处在那个十字路口,看着来往的横冲直撞的怪兽似的车辆,恐惧,迷茫。。。。。

  每个人都是心事重重,每个人都是步履沉重,我们的生活,四面楚歌!
可是爱情始终是超越的,它始终是我们晦暗生命中的一抹亮色,在这个噪杂的商业社会,在这个烟雾缭绕的后工业化时代,现实把我们变成了生活的躯壳,金钱的奴隶,找到爱情就找到了天堂,那可以感受轻风的吹佛,闻到春日青草的芬芳,谛听鸟儿的歌唱,来提醒你还活着。

  
《李米的猜想》:“金钱至上”时代主旋律的自供状作者:红警苏红不懂爱文章来源:点击数:1751更新时间:2008-9-27

  

  《李米的猜想》:“金钱至上”时代主旋律的自供状

  

  

  这世上是凡什么不是好东西,都可以与毒品来等同。如股票。人们常说,远离股市,犹如远离毒品。

  

  毒品意味着什么?在《李米的猜想》中,毒品等同的是钱。

  

  影片里的所有人物,最后都不约而同地卷入到毒品的冲突中去,包括李米。如李米给予的那一片止疼药,导致了中年毒贩大裘的死。实际上,这一情节像电影里大多数情节一样,同样令人质疑,因为用肛门运毒的人,至少可能在运送前得到一次提醒,不能服用任何东西吧。但既然电影《李米的猜想》需要李米意外地杀死毒贩,那就让剧情再次弱智一回吧。

  

  但影片里的所有的人,都不是真正的吸毒者,他们对毒品的迷恋,是看中了毒品所蕴含的巨额财富。二裘,是运送毒品的,他们并不了解毒品,他们需要运送毒品后的高额工钱;方文不吸毒,他离开李米四年,也是为了贩卖毒品。电影最后交待给我们,二裘贩送毒品,是由方文操纵的,但似乎方文也只是毒品贩送链中的一个小喽罗,不过,从影片的范畴里看,方文基本代表着着一个毒品贩。二裘是出于生计而被动介入贩毒,而方文出于何因贩毒?实在看不出来,这四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电影没有交待,而最为关键的,决定着李米的所有痛苦与追求的这四年,电影却拿出一个站得住脚的理由,告诉我们这之前发生了什么,他们的分手究竟是谁造成的?我们能够原谅方文吗?难道李米的苦苦追寻的四年,方文不知道李米究竟需要什么吗?二裘因为没有基本的生活权利,无法回到家乡,无法找到自己的爱情,在他们那里,暂且可以说是“毒品大于爱情”,因为他们的爱情——对家乡的爱,对小香的爱,都必须借助于毒品背后的金钱来支撑,但是,方文的爱情,没有金钱就不能存活吗?电影在二裘的处理上,由于把他们处理成两个带有滑稽性质的傻瓜来表现的,所以,尚让人不应该煞有介事地讨论真假,但是,当电影把它的基调放在李米与方文的爱情上的时候,便显得立论站不住脚了。

  

  出现这样的天大漏洞与破绽的原因,恰恰是编导胡编滥造、教条化地衍生剧情所生成的。从电影背景介绍中得知,电影原来的故事原形,就是两个毒品贩,绑架了出租车司机,后来,毒品贩放了女司机,而女司机感佩毒贩的手下留情,看望毒品贩,终至好友的故事。这基本是电影的前半部分故事,因为取材于新闻真实,给人一种很合理很真实的感觉。但是,编导自作多情地在这个原型新闻上,又炮制了一个莫须有的爱情故事,就是李米四年来对男友的追寻,而这个男友就生活在她的身边,从事着另一种贩毒的罪恶生活,而他这四年隐名埋姓的努力,就是为了挣钱让李米实现自己的目的。

  

  这个故事的立论基础,就是当今中国电影非常流行,乃至现实生活里普遍风行的一种理念,就是为了金钱,可以抛弃掉感情,可以没有诚信,可以不择手段。为什么毒奶粉事件能够出现在中国?就是商家为了追求利润,丧失了基本的诚信观念。用金钱衡量价值与成功的潜在意识,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共识。

  

  《李米的猜想》是歌颂爱情的吗?表面上看,李米与方文分手四年,两个人在两个空间里,各自关怀着对方,一个天天在城市里寻找昔日的男友,另一个影子似地偷窥前女友的一举一动,不过,叫不叫爱呢?我看,这叫监视女友更为合理,目的好像是防止前女友红杏出墙。但是,他们的爱情的隔阂是什么?如果在三十年代的故事,会说是父母反对他们结合;如果是四十年代的故事,会说是战乱导致了分离(《一江春水向东流》);如果是五十年代的故事,会说成是反右造成了分手;如果是六十年代的故事,会说成是文革导致了爱情破裂,但是发生在当代,找不到迁怒于人的理由了,于是,便像时代的主旋律一样,归罪于对金钱的向住。好像在今天这个时代,一个更大的伟大的指挥棒,就是金钱。为了这个金钱的目的,任何爱情,都可以弃置在一边。

  

  从方文这一面来说,当年他与李米没有考上大学,可能失去了一种理想实现的机会,但并不是说他们没有办法在社会上谋取生存的可能。从影片来看,李米从事出租车的工作,自食其力,其实生活也是其乐融融,虽平平淡淡,但也属正常吧。大多数的中国人,不就是这样平凡而带着一点辛苦地工作吗?没有太多的意外之财,但是拥有亲情,活着很快乐。

  

  但是,在电影的理念中,或者说在精英的悲悯的眼光中,这样的生活是难以容忍的。必须有钱,必须有自己的产业,比如方文赚钱的目的,按影片里的说法,就是让李米能有一家超市,也就是说,李米的追求,是一个产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私产。为了让李米成为一个女大款,方文离开了四年,去艰苦奋斗,去满足女友成为富婆的愿望。

  

  这就是中国现实生活里的最普及的理想。如何实现这个目的?去贩毒。用毒害别人的钱,来实现自己的成为资本家的梦想,所以,《李米的猜想》里的价值理念,恰恰是当今现实社会“金钱至上”主体意识的一种折射。甚至我们可以在最近遍及全国的毒奶粉事件中看到一脉相承的理论基础。要成为资本家,就必须损人利已,即使制造毒品也在所不辞。就像方文为了所谓的爱情,而去贩毒一样。

  

  方文与三鹿奶粉的董事长有没有精神与追求的一致?

  

  所以,有人说《李米的猜想》是歌颂的爱情,实在是令人可笑,如果说电影里有爱情,我们只能说那就是矫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情典范就是“不爱江山不爱美人”,就是抛弃富贵享受唯我的两人世界,就是远离尘世,拥有真正的世外桃源的清境。但是,影片里的方文竟然视爱情不见,而踏上了追求金钱的不归路,虽然他表面上是为了爱人的目标实现,但是,他懂不懂得,他的离去,直到他的死去,给予他的爱人,是一种怎样的彻底的毁灭性的打击?他就不懂得爱情就需要维护,而不是撕毁吗?就不知道爱情更需要的是两个人的相依相偎,而不是一笔并不干净的财富吗?

  

  用这样的根本不知道爱情的珍贵的男人,用最后李米的含情脉脉的原谅,来说明爱情价值,总使人感到,中国电影已经不知道什么叫爱情了。明明那一份很美的爱情在身边,不知抓住,却去铤而走险,涉入毒海,就像中国的奶制品业一样,明明有一个广大的市场在这里,却不知去善待它,经营好它,反而一次次投毒,彻底地伤害了消费者的心。

  

  中国电影的爱情意识的落后,并非是在本片中第一次出现了,周迅当年出演的《恋爱中的小宝贝》在作为情人节特供片放映时,曾经让情侣观众看的毛骨悚然。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爱情片的美好与温馨程度,甚至不如好莱坞电影对爱情的执着与理解。实际上,这本质的原因,还是中国社会对爱情接受的太迟太慢,我们太缺少对于爱情一些基本元素的执着了,至少如果我们在使用爱情这个概念的时候,也应该接受一下爱情概念中约定俗成的“爱情至上”的观念吧。在我们这个仅仅走入近代社会才一百多年的古老国家,我们其实是相当缺乏“现代爱情”的观念的,真正的现代“爱情”定义,完全是西方舶来的,这就导致了我们“爱情”理念上的落后性。回想上一世纪初,当中国人发现了爱情之后,一下子涌现出那么多为了爱情而去盲流到城市的现象,像丁玲就是一个代表的典型,因为逃婚来到了上海与北京。巴金的小说中也多写到这样的类型。初初来到中国的爱情概念,一下子启蒙了中国青年男女,让他们抛弃了家庭与财富,而去选择纯粹属于自己的爱情。但是,在新世纪拉开帷幕之初,我们依然看到陈腐的中国爱情沉渣依然不断地泛起,在我们的银幕上充斥着“金钱高于爱情”的无耻说教,令人痛感中国电影的意识观念已经落后西方何止于百年?

  

  《李米的猜想》中,一个有着原形的现实故事,一旦回到爱情概念上的时候,便让“金钱”压制了“爱情”,集中地折射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体思想。我们的电影工作者在胶片里,苦口婆心地传导着“爱情不敌金钱”的理念,实际上承担了一种资本主义野蛮阶段的道德说教功能。《李米的猜想》里缺少着情,并大言不惭地为一个毒品贩子抛弃爱情歌功颂德,这与我们为三鹿奶粉的毒死婴儿而大声叫好,其实是一个性质的问题。

  

  影片从技术手法来看,承接了一点好莱坞电影的最流行技巧,如奥斯卡最佳影片《撞车》中那种多头线索交叉递进、合成一线的方式,被影片学舌了一回,但外国人运用得很自然的这种手法,被中国电影人用起来的时候,就给人一种破绽百出之感。城市很大,但阴错阳差似的,几个有关联的人,都突然间在城市里相碰撞了,或者说叫“撞车”了,这种概率大概与神七飞船碰到流星雨一般渺小吧。李米找了男友四年无果,但是,在一座立交桥上,所有的人物,包括:她的男友,男友雇佣的二裘,二裘寻找的接头人——那个所谓的诗人,都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刹那间“撞车了”。这里面有两个环,李米的环,李米男友所在的那个贩毒的环,突然在这一刻,发生了交叉。而四年这么长的时间里,这两个环在城市里相安无事,但在一秒中内,全部爆发了,简直太不可思议了。从戏剧性上看,确实是前无古人,甚至比《雷雨》中来得更不可思议,毕竟《雷雨》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家庭在那里,而《李米的猜想》中的所有的交叉点,都在没有固定着陆点的城市街头,在动荡不定的城市街头,找到有着前因后果关系的一帮人的“撞车”那是何其概率渺小啊。因此,《李米的猜想》中对戏剧性的追求,看似符合艺术规律,但却给人一种“伪”的感觉,带着一种人为的楔合的硬伤。如果说周迅的表演太过火的话,那么,编导何尝不是在情节上做的太过了一点呢?编导的主体意识过于强大,甚至压制了电影所追求的纪实效果,导致电影有一种伪真实。

  

  再细看看电影里的两个“故事环”,每一个环的合榫程度,几乎在达到一种“增之一分则长,缩之一分则短”的地步。就连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空中表演,都无法达到这样的匹配神效,所以才导致了一位舞蹈演员的失足。在影片里,二裘来到立交桥约会,恰好那位疑似接头诗人掉下去了(为什么自杀?电影懒得交待了),恰恰好又落在毒贩联系人方文的车上,而二裘则刚刚在李米的车里,拿到了那本夹有方文照片的书,在立交桥上观看的时候,又落到了方文的身边,于是,这一切,都在这一“秒”里,神奇地不可思议、绝无仅有地相撞了。依靠这种几乎不可能发生概率的一瞬来构置故事,是任何编导都知道的险棋。其实这种设置方式,已经相当不流行了。现在西方电影里比较流行的倒不是这种牵强附会、强奸式的巧合,而是突出一种不可控的意外。像科恩兄弟电影里,一个始终标心立异的基调,就是事件总是超乎人们的想象,走向不可预知的可能之外,其特点就是“反巧合”。因此,我们的编导越费力、越吃劲地编造这样的巧合,越可以看出中国电影的生编硬造、缺乏柔性的劣质风格。

  

  至于周迅的表演风格,应该说,在周迅眨动的大眼睛,用颇为探索性的好奇与二裘沟通的时候,尚带着几分周迅气质中当年曾经感染过观众并确定其在影坛地位的清纯气质的影子,反映出周迅本色表演中,还是有着一种展现清纯女孩的天赋。但是到了被绑架的时候,她的结结巴巴的夸张表演便把前面的游刃有余给破坏得一干二净了,表演带着一种过去的夸张,并且失控。而之后,再次在监狱里看到小裘的时候,她与王宝强的那种既回避又无奈的表现,颇有喜剧风味,也把握得富有节奏,体现出她身上对演艺技巧的技术性的成份,而这种技术性的演技,如果能匹合她的气质,还是相当富有潜力的,而一旦离开她的角色需求,就必然导致她的失败。像她在出演黄蓉时的失败,就是因为她的气质上除了清纯一样的感觉之外,根本缺乏的是一种女性的睿智式的聪明与智慧,她越吃力地表演,与本色拉开的距离越大,她越吃亏。要知道,周迅真正得到大家的承认,还是在《大明宫词》中演的那个带着清纯的少年公主。周迅戏路并不是无限广阔的。这一点,她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至于王宝强,我觉得他可以作为脑瘫型的弱智运动员去参加残奥会,这不是他的本色,只是导演需要他这样,而导演对农民的认识,都是这样的对城市一窍不通的、说话傻里傻气的、从不计较前因后果的这样类型。如果你带着对王宝强的这样的概念,到城市的工地上去找一找,你会发现那些与王宝强穿着同样的衣服的一类农民们,其实他们的谈吐相当正常人一样,他们的喜怒哀乐并一定要通过痴汉一样的表情体现出来,他们对爱情的享受与执守程度,并一定就像电影里那样和盘托出。一个男人居然可以把女友“睡觉”的事情,都可以向一个陌生的司机说出,这可能只能存在于电影学院导演的想象中吧。

  

  影片的镜头追求流畅,切换频繁,在中国电影中属于镜头比较流畅的吧,远景、近景交差递进,令影片尚不觉得生涩。但有几处值得商榷。如硬切的地方较多,同一镜头下,人物表情不连贯,硬跳跳到下一镜头中去了,特别是在外景时较多。同一组镜头的连贯,在视觉上,会给人一种时间衔接的感觉,但人物的表情不同,就会产生一种“跳针”的疵点。看看好莱坞电影里,就少见这样的毛病。本片导演在镜头运用上多与好莱坞接轨,应该在这些细节上再要求严格一点吧。还有的一些主观镜头用得不够合理,如王宝强下车的时候,镜头跟在他的后边,是一种主观视角,但反切到王宝强前面的时候,我们看到王宝强后面并没有人。此处就不应该用跟拍王宝强的镜头,看看柯恩兄弟的电影中,他们甚至采用过一只狗的视角,快速地扑向人物,跟踪人物的纪实镜头可以代表一只狗,但不能代表无物,不然就会不舒服。


查看全部
标签:爱情   电影   中国   就是   我们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