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金融广告
人为刀殂,我为鱼肉。
近日,京东金融一系列很“搞笑”的广告刷屏了。
笔者看后却笑不出来,只感到丝丝的凉意和莫名的愤怒。
其中一则广告场景是这样的:
一位穿着老式迷彩、农民工打扮的大叔第一次带母亲坐飞机;当母亲感到不适,想吐的时候,朴实的大叔问空姐能不能开下窗户或换个座位。
大叔的打扮及请求,换来了暴发户模样的小两口的鄙视,土老帽,没做过飞机啊?开窗户,出事谁负责?
空姐的操作也着实让人迷惑,不是帮着解决大叔母亲身体不适的问题,而是一句,你是需要升舱吗?升舱费用是1290元.
大叔一脸为难,一看手机上只剩下53元了。
这时“王炸”出手了,一位老板模样的人斩钉截铁地说:“升,升舱的钱我来出。”他拿过大叔的手机,就按了两三下,15万就到了大叔的账上——原来这15万是京东金条上的“备用金”。
大叔很紧张,这是网贷吧。老板解释,京东金融是京东数科旗下的大品牌,没问题的,新用户还有优惠,并且万元日息最低是1.9元,“还没一瓶矿泉水贵”,且能快速到账——总之,这好得很。
最后,是如何使用京东金条的引导操作。
……
类似的广告不止一条,基本上都是不同的场景下,穷人遭遇突发“困难”,遭到暴发户的鄙视,然后一个主持公道的“老板”说我帮你,简单操作后,穷人的手机上就多了一笔京东金融的钱,就此“扬眉吐气”。
这类广告,首先是对“穷人”的无情嘲弄。
但凡因为缺钱,遇到困难,陷入窘境,就会被周围的人看不起——穷,活该受人歧视。
要解决问题,也得靠“钱”。
正是如此,空姐才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推荐“升舱”——升了舱就能开窗?还是升舱了大叔母亲就不会难受了?
要想理直气壮地,面对别人的嘲弄,甚至反戈一击,那只能是兜里有钱。
想要兜里有钱,那么找京东金融吧,它会给你撑腰。
这类广告算是解释了资本社会的本质——金钱才是万物唯一的尺度。
其次,隐瞒关键信息,恶意诱导消费。
按广告中的日利率计算,看似年利率不高,但人家告诉你的是最低,没说普遍或者最高。
京东金融、蚂蚁花呗等小贷平台的年利率一般都在15-20%上下波动。更何况,他们不会像银行一样告诉你真实的年化率,给出来的都是看似很低的一个值,再加上繁琐到不会细抠的条款,一不小心违反,很容易就能冲上20%。
(这可比广告中的利息高多了,按年利率算,在高利贷中都能排前列了)
此外那一个月的免息券、真实的借贷利息、会上个人征信,所有这些都是有意隐瞒的。
至于那“备用金”的叫法,加上划算、快捷、大公司保障,给人一种错觉,好像这笔钱真是你自己的,随时可以动用——在金融领域,这实际上只是可贷款的额度。
最后,也是最为恶劣的是,这一波广告的用户群体,直接针对的是手中没有多少余钱,家庭负担重,文化程度不高的普通中年劳动者。
这一类人,往往因为孩子上学、赡养老人、或家人大病、突发灾害/事故等原因,致贫返贫,甚至本身就已经欠了不少钱了;想要走出生活的窘境,他们有时的确需要一笔钱来救急;相反,因着过往的生活经历,他们哪怕在大城市生活多年,也往往对互联网世界层出不穷的乱象缺乏了解,正规大公司的皮又进一步降低了他们的警惕性。
抗风险能力弱、不时可能会急用钱,对“骗局”分辨能力不强——这两个特点使得他们成为了互联网网贷平台的“优质”客户。
这就与金融领域传统的高周转、还款能力强的“优质客户”有了本质区别,套用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的术语,可以称之为“次级贷”(不断放贷给缺乏还款能力的人,同时通过各种金融产品将这些贷款作为金融产品打包出售,同时也起到了数百倍的杠杆作用,最终引发金融危机)。
问题是,系统风险的累积和爆发尚需时日,但信了广告借款急用的穷人,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家破人亡。
这简直是敲骨吸髓,挖绝户坟的行径。
当然,正规大公司嘛,叫的可好听了,这叫“普惠金融”,叫“下沉市场”。
京东的这波“土味”广告,主要投放在抖音、快手、拼多多等平台上,可谓对用户的精准打击。
当然不只是京东,阿里、腾讯、百度、美团、字节跳动、拼多多、滴滴、360、小米、微博……
互联网大厂,无一不在抢着给你兜里塞钱——当然,名义是你的,实际是借的。
这也算是一大奇观了。
数据为王,流量为王。
数据和流量背后的变现,来得最快,也最赚钱的,还是金融——直白一点,就是古老的高利贷。
指望它们去向往星辰大海,真是想太多了。
大家都在抢,谁抢到谁就能占先机。最有希望的客户,一波是年轻人(无论是否还在上学)、一波就是中年穷人(往往出身小乡镇)。人数众多、缺钱、好忽悠,是他们的共性。
激烈的竞争之下,各种如京东借条一般的乱象自然会层出不穷:
360曾经有过一个类似的广告,一个空姐打扮的人像一个衣着破烂的人推荐360借条——你那么穷,我凭啥借给你——言外之意,用了360借条,有了钱,我就是你的了。
微博借钱,女朋友过生日,刚毕业的我没钱,多亏微博借钱借了我1万块,给女朋友买了台笔记本。
蚂蚁花呗则是通过全方位的覆盖,将金融借贷与美好生活画上了等号——最为著名的是借钱给女儿过生日,被网友戏称为当代版杨白劳与喜儿。
……
所有的广告,传递的价值观都是一样的:没钱你什么都不是,有钱才有一切,想要有钱,在我这儿借钱吧(说得跟不需要还,不是高利贷似的)。
恶果是显见的:没什么还款能力的年轻人利滚利、以贷养贷,欠下数万元的案例屡见不鲜,“困在花呗里的年轻人”也多次冲上热搜榜。
年轻人覆盖差不多了,现在轮到中年打工群体了——京东金融的广告正是在这个时候适时而生。
这一次,迫于巨大的舆论压力,及蚂蚁暂缓上市/三大巨头被罚款透露出的一丝不寻常,撞枪口上的京东金融很快就道歉了。
但互联网巨头们下沉市场的争夺战不会停止。这轮厮杀,年轻人和小镇中年是各巨头势在必得的“食物”。
人为刀殂,我为鱼肉。
不要指望天降一纸命令就能改变什么,我们能做的只能是自救:认清本质、适度消费、拒绝信贷,同时也让自己和亲友都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
还有,还得想想杨白劳和喜儿,想想人是怎么变鬼,又是怎么变人的——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就摆在那儿。
天助自助者。
查看全部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