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英雄刘文学被害案侦破记
少年英雄刘文学被害案侦破记
周云
“渠江水,弯又长,有颗红星放光芒,模范队员刘文学,英雄事迹传四方……”这首曾经风靡全国的英雄赞歌,歌唱的是新中国第一位少年英雄刘文学。
多少年来,人们对刘文学为维护集体利益而牺牲的英雄事迹介绍较多,在刘文学的家乡重庆市合川区云门街道双江村,本文作者从见证人张成英口中,得知了很少被人提及的刘文学被害案的整个侦破情况。从中,我们也可再次认识刘文学的价值。
50年前的一个夜晚,14岁的刘文学被人杀害
张成英,原云门区渠嘉公社双江大队第十生产队妇女队长。如今78岁的张成英,身体依然硬朗,记忆力特别清晰。村民姚奎告诉我,张成英在双江大队第十生产队当了几十年的妇女队长,“她算是刘文学被害案侦破情况的见证人之一。”
“刘文学牺牲那一年,我才20多岁,是双江大队第十生产队妇女队长,和刘文学一个生产队。刘文学被害案侦破情况,我也算个知情人。”为了让我了解真实情况,张成英带着我到50年前刘文学参加夜间义务劳动的小土丘下。这个小土丘,离刘文学家住的中间院子大约500米远。
“1959年11月18日晚上,刘文学主动要求参加夜间劳动,他和社员们一起,在小土丘下面的海椒地里摘海椒。”张成英指着小土丘下的一块面积较大的土地说。由于刘文学第二天要上学读书,社员们劝他一个人早点回家睡觉。然而,令张成英等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那天晚上,年仅14岁的刘文学被人杀害了。”
水塘里发现刘文学尸体,公安人员进驻双江大队
第二天,社员们在一个水塘里发现了刘文学的尸体。“那水塘只有一梭子水,很浅,不可能淹死人。”张成英说,在刘文学的脖子上,有明显的勒痕,说明刘文学是被人活活勒死的。
刘文学被害时,母亲余太珍正在原合川县铜溪区皂角公社玉河沟水库工地参加劳动。“刘文学是刘妈妈唯一的儿子,也是她唯一的亲人,当她得知儿子被害的消息,人都气昏了。”张成英告诉我,刘文学被害后,群众向公安机关报了案,公安人员随即进驻双江大队第十生产队。负责办案的,是原合川县公安局黄股长和原云门区派出所王所长。
“在案子侦破期间,黄股长和王所长就住在我家。”张成英说,在侦查过程中,公安人员发现靠近中间院子的堰塘土里的海椒被人踩踏,显得十分凌乱且有打斗痕迹,同时还有一串脚印一直延伸到距离堰塘土不远的芭茅坟处。从芭茅坟到发现刘文学尸体的水塘边,也留下了一些脚印。据公安人员推断,刘文学的被害地点,不是堰塘土,就是距离堰塘土不远的芭茅坟。
粪船司务长提供线索,张成英家审讯王荣学
为寻找刘文学被害线索,黄股长与王所长进行了大量的摸排走访。大概是11月20日上午,有群众向公安人员反映:刘文学被害的第二天上午,地主分子王荣学行动有些反常,而且还偷偷提了一袋海椒到粪船上,红的、青的都有,海椒上还带有泥巴。因粪船上的人觉得王荣学的海椒来路不明,都叫他拿走。
“反映情况的,是粪船上的司务长李树明。”张成英说,当时,双江村第十生产队有一条大粪船,船上有20来人,负责到合川、重庆为集体拉大粪,地主分子王荣学就是其中之一。另据李树明反映,王荣学经常趁到合川、重庆拉粪之机,偷偷盗卖海椒。
为弄清王荣学的海椒来源,黄股长与王所长对王荣学家进行了搜查,发现泡菜坛子里泡了不少新鲜海椒。“当时是搞大集体,吃饭都在生产队伙食团吃,私人没有种地,王荣学家不可能有这么多海椒。”11月20日下午,王荣学被公安人员带到张成英家交待问题。经连夜审讯,王荣学于第二天凌晨2点交待了他在11月18日晚上因偷集体海椒而杀害刘文学的事。
凶手王荣学被判死刑,群众认为罪有应得
据王荣学交待,1959年11月18日晚上,他到中间院子附近的堰塘土里偷海椒,不料被参加夜间劳动回家的刘文学抓了个现行。做贼心虚的王荣学先是讨好利诱,叫刘文学不要声张,并掏出钱来收买。刘文学不为所动,执意要抓王荣学到大队部去。恼羞成怒的王荣学决定杀人灭口。搏斗中,年幼体弱的刘文学被王荣学用背篼肩绳勒死。
“为了制造假象,王荣学先把刘文学的尸体拖到芭茅坟边的水沟里,接着又抛尸水塘。”张成英说,公安人员审讯王荣学的时候,她一直在旁边看。“一没打骂,二没威吓,都是王荣学自己坦白交待的。同时,公安人员还对作案现场留下的脚印与王荣学的脚进行比对,完全合得起。”
1959年12月18日,合川县委与共青团合川县委在体育场召开2万多名青少年和群众参加的刘文学追悼大会。杀害刘文学的凶手王荣学被合川县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张成英说,王荣学不仅是个地主分子,还参加过袍哥组织,偷鸡摸狗,调戏妇女,他被“敲砂罐”(即枪毙),完全是罪有应得。
为保护集体海椒而献出生命,刘文学到底值不值?
近年来,有人认为刘文学为保护集体的海椒,把自己的命都丢了,太不值得了。对此,张成英说,没感受过翻身解放的人,不晓得集体的重要;没经历过饥荒年头的人,不知道海椒的珍贵。1959年,是“三年自然灾害”的头一年,农村实行以生产队为单位的人民公社大食堂。张成英说:“饥荒年头,物资紧缺,海椒与粮食一样,是比较值钱的集体财产。特别是在城里,想买海椒都不容易买到。”
双江村党支部书记李天益(62岁)说,他和刘文学是同班同学,比刘文学小3岁,作为他们那一代人,出生在旧社会,长在新中国,当时都觉得翻身日子来之不易,都认为集体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甚至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刘文学为保护集体海椒而牺牲,不仅是发自内心的,而且是自然而然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张成英与李天益坚信:刘文学为保护集体财产而献出自己的生命,死得非常有价值。他们也相信,集体主义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刘文学精神更不会过时。
2011年03月22日
查看全部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