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与机遇:世界金融危机和中国发展的思考
挑战与机遇:世界金融危机和中国发展的思考
吴治宇
中国经济导
近期世界金融危机不断加剧并向实体经济蔓延,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给各国间合作,促进国际经济金融新秩序的产生,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提供机遇。“危”和““机”也就是挑战与机遇,我们国家战略上怎样在金融危机引起的国际政治经济金融不确定的状态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当前怎样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保持社会经济金融稳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年的经济相关工作和问题提出了明确的原则、任务和政策。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就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战略全局的高度,科学分析国际关系和环境的新变化及我们经济社会现在所处的逻辑起点。把我们国家自己的事办好,既是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是增强我们中国自身发展软硬实力的基础。
一、金融危机对世界政治经济金融格局的重大影响
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与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生活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模式和金融监管都密切相关。从矛盾论来看,金融危机的根源是这四个方面矛盾运动在过度生活消费和经济发展模式结构性缺失出现经济繁荣现象后的必然结果。众所周知,80年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的知本经济,即知识和资本的新经济模式,打破了经济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周期中萧条的常态规律,延长和促进了90年代经济繁荣发展的时间。信息技术发展的对资本的巨大需求,在金融资本和流动性很强的各种金融衍生产品推动下又造成了投资过剩引起经济泡沫。而30年代经济萧条后发展起来的宏观货币政策手段的有效调控,避免了知本经济泡沫引起较大经济危机,但也给经济发展留下了后遗症。
该金融危机始于美国次级债券危机。美国各类住房、生活消费和教育等贷款过度。而由此应运而生的各种复杂贷款衍生产品使贷款金融机构放松了对风险的警惕,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高杠杆投资交易使这些衍生产品又进一步放大了该风险的危害。在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的导火索下,产生了金融机构的信用危机及世界信贷紧缩的金融链危机,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从而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该金融危机另一催化剂源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脱节。美国经济模式的特点是虚拟经济发达。这是美国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把实体制造业转移到东南亚和拉美,而有意在本土建造成金融、贸易服务中心的结果。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各类围绕资本利润增值的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金融风险不断累聚到最后失控,这一方面与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不力及金融监管不到位有密切关系。而美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这种明显脱节也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危机的产生和传播。这也符合马克思在“资本论”论述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特别是资本对利润追求最大化的结果。所以我们今后金融结构的发展和调整方向要定位在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实体经济服务上,而不是随资本利润发展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决定。
这次金融危机中,各国大规模向金融机构注资收购股权。有关金融社会主义以及新自由主义的得失,引起西方主流媒体的热烈讨论。用纳税人的钱为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的失误买单,引起了许多公众的不满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思考,这从马克思的“资本论”在欧洲销量增加也可略见一斑。注意到马克思主义是在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暴露引起世界经济危机条件下诞生的。毫无疑问这次金融危机引起的经济衰退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影响巨大,资本主义历史又在走向新的模式;其财富也在重新调整和分配;人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和人类文明形态都将逐步变化。世界政治更显示出不可逆转的多极化,世界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将更受尊重。国际力量更朝向有利于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的发展也更符合中央对我国有一个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英明判断。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从国际关系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难得发展机遇、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手抓住和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和做好两手准备。
金融危机改变了西方的金融体系,世界处在一个全球金融秩序调整和重建阶段。在这个金融秩序建立初期,我们中国必须参与并为国家利益争取到有利的金融秩序格局和合理的国际话语权。最近欧盟轮值主席法国萨科齐总统提出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和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加强监管;美国布什总统成功承办和召开了国际金融峰会,并邀请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参加共同解决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在这历史机遇中,我国积极呼吁世界各国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把金融峰会确定的行动目标变成现实。
世界金融危机将促使各国经济金融、生产和贸易更加密切合作,世界各国的经济金融运行体制将改变调整,将深远地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调整和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世界政治力量分布的空间也必然改变。国际关系史说明资本的力量和流动有拓展出空间的能量,会引起地缘政治的改变。在中央判断的战略机遇期上又好又快的发展,需要抓住历史机遇并充分利用这种机遇期中当前的比较优势,更加坚定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当今面临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利用这战略机遇期在科技教育、国防军队和经济金融相关战略方面加大发展,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文明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金融市场作为工业文明的高级产物,在推动人类工业文明走向信息文明中发挥了巨大历史作用。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方向不应变。我国错过了孕育发展工业文明的最好时机,不可能也不应该重复走西方发达工业国家走过的工业文明,应该在挑战与机遇中抓住信息文明发展战略中的科技和文化特征,走跨跃式科学发展之路。
世界金融危机在各方面将会对我国影响深远,在经济上也将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加速调整。但我们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从国家发展战略结构上来应付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特别是从经济金融战略、科技教育战略、国防军事战略、外交战略和自主创新战略方面来思考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发展的影响。
实现我国和平发展之路不应是自发和随机的,要明确国家发展战略和激励可行的目标。这样才能科学地认识和把握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这种机遇期在信息社会也必然伴随着不确定性,怎样看待和利用这种不确定性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在战略上要藐视它,在战术上要重视它。这种机遇期和比较优势在战略上就是我们中国在各方面又好又快发展的机会。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我们必须加强外交战略和国际合作。保障国家利益和以经济金融为基础的务实合作外交可部分地消除国际上遏制我们中国发展的舆论。现在是个加强国际间特别是与西方大国沟通和理解的良机;既是向国际社会说明不应把我们中国的发展视为威胁和挑战的最好理由和时机;也是建立多边主义,实现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和不同意识形态间相互依存和而不同的时机。
从国家发展战略来看待国际金融危机与单纯从经济财富的角度来考量还不同。象我们这样有独立意识形态和人口众多的大国,要和平崛起不是仅靠外汇财富的积累能建立起来的,应该靠我们的经济、国防及文化等全面的软硬综合实力。我们国家在发展中的自然基础资源、经济和军事力量、人口和国土等硬件部分并没有较大优势;要果断抓住资本和创新、科技和政策、国内外经济金融制度的有利安排,利用这些发展中软件方面的优势来实现我国经济、国防和社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一直来,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金融格局也影响和制约我们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各种贸易纠纷。金融危机也有利于我们加入国际经济金融新体系中。这将体现在国际经济金融秩序的变革中,产生在对主导世界经济多边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八国集团等机构的改革中。抓住百年一遇金融危机中的世界经济组织结构调整的改革机遇,在国际合作中提出我们的合理诉求,实现我们中国在国际地位的逐步改变。
三、 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策略思考
关于中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应采用怎样的策略?媒体进行了许多热烈有益的讨论,有些也围绕着“救市”、“抄底”等模糊概念产生了争论。这些争论和模糊概念有助于公众了解金融危机的影响。但理论上看既没有共同战略目标也没有共识基础标准的概念和语义争论,并非真理越辩越明的形态。科学的争论应是建立在共同概念和逻辑基础上对不同实践行为结果的讨论。
最近中央机关对改革开放后的多个地方城市的调研告中指出,各地要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三大突出矛盾和瓶颈问题:一是经济发展方式是付出资源环境代价的粗放型;二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工业农业基础薄弱,服务业发展滞后;三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世界知名品牌。
我国应对这次金融危机采取的政策措施和国际合作策略的标准就是看是否有利于上述三大矛盾的解决、调整和提高,以及看是否符合我们国家发展的战略更求。国际合作的方式很多,除了股权介入的“抄底”、国债有限度投入的“救市”,还有贷款和成立共同基金等方式。同时我们也可提出在高科技项目、能源和军事装备技术等多方面的合作要求,以及我们国家市场经济地位的国际承认等。世界金融危机中有限度和力所能及的国际合作是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必然作出的战略抉择,是又好又快励精图治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由之路。
制定和掌握政策就是寻求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我们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深入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经济的影响,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最近许多教授也共同撰文提出振兴股市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议,要严格区分好过度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和成熟完善的金融市场保值工具,防止因咽废食,用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当前有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工厂倒闭,造成工人大量的失业。分析GDP的结构表明我们GDP出口外贸依存度大约70%,基本上是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从结构上看对外商依赖较大。中长期看有自主品牌廉价的出口日用产品其实不会受金融危机很大的影响,但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的财务从而影响我们出口及工人就业。所以国际合作也可考虑采用多种方式合作共同挽救这些在内地有投资和工厂的企业。解决好出口外商企业及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等多层次资本市场相关的问题,也是保持就业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要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辩证和系统思维。各部门在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要深入了解金融危机的动态发展,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本部门的发展机遇或挑战,从国家战略角度来把握当前的金融危机对全球化及对中国发展的影响,科学地确定我们策略选择的节奏及各部门的政策安排。
党中央和国务院为拉动内需保持经济增长,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这样策略的指导下,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及配套落实措施需要高度重视把握好在经济金融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增量和存量、短期利益和中长期利益之间的二种关系。着重投资和消费结合起来的民生增量工程,如环保、医疗、灾后重建和保障性住房建设;防止高消耗、高污染和重复建设与存量相关的工程。基础设施工程实施既要注重经济拉动的短期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地方发展战略规划的中长期利益;既要注重短期增大投资规模也要考虑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推动自主创新的中长期战略效益,特别是要加大科技教育、国防、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在拉动内需的过程中,切实把握好民生工程的社会效益、国家安全的国防效益和人民群众的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又好又快地实现国家强盛和人民富裕。
只要我们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国际国内的形势判断上来,科学地处理好上述二个关系和国际合作的标准;充分发扬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调动广大专家学者和群众的积极性;制定有利多赢的各项经济金融、纪检审计政策及相关配套落实措施;人民群众了解和掌握国家发展战略和实施步骤,就能变成应对金融危机带来挑战与机遇的物质力量;这样我们国家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的机遇将会大于挑战!全球化信息时代中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将是在不确定性状态下演变的,机遇时不我待。历史让我们站在社会主义理想和多边主义现实交织的全球化新起点上,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征途更加光明。
2009年1月1日 相关文章 社科: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思考——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初探清湖渔夫:全球性货币战争的时代特征从CDS的角度看08危机真相不是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美国次贷重创重临或达730亿美元窟窿金融危机远未成为历史经济危机的逻辑(下篇)——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逻辑——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吕永岩:“富外穷内”国际板未面世便现魔影张庭宾:美国最危险之地——利率衍生品巨额美债何去何从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