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自由之最’的破产
‘新闻自由之最’的破产
(2008-10-26)
● 周兆呈
冰岛驻中国的大使最近接受中国媒体的访问时,透露自己家庭在金融风暴中遭受打击的情况,他说哥哥已经失业了,妹夫在失业后重新找了一份工作,但是薪水跌了30%,大使本人的私人储蓄已损失殆尽。他也认真地表示,希望中国能够帮助、支持冰岛。
32万人口的冰岛,自此需要开始勒紧腰带,过起苦日子。曾经是人均GDP超过5万美元,位居世界第四、曾经在去年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宜居住的国家”,因为金融风暴的冲击,冰岛成为第一个“破产”的国家,冰岛人在一夜之间,就从天堂坠入痛苦的深渊。
这确实令人震惊,也让人警醒。如果说雷曼兄弟的破产让人们发现如此规模的企业巨擘顷刻间竟然就会灰飞烟灭,冰岛的“破产”则说明一个繁荣、富饶的国度,最蓬勃的产业却是其脆弱的软肋,可能造成致命的一击,数十年的积累、财富完全可能成为泡沫。尤其是当国家财富的积累是以金融资产为主,或积极在海外收购大量金融资产时,一旦面临全球性的股市、债券、期货、信贷、房地产的衰退,金融资产在GDP中占的比重越大,所遭受的损失也就越大,最恶劣者甚至如冰岛般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当冰岛人发现从金融业中可以获取巨额财富,迅速以渔民征服大海的勇敢和热情闯荡在新的领域和行业,膨胀的投机心理和狂热的心态迎合了国际金融运作的趋势,他们以高息接受海外存款,再转而进行更高回的投资操作,使冰岛的银行业极速扩张,远远超过岛国经济的底线。这样的金融中心,值得不少以金融安身立命的国家为之警惕。
在“记者无疆界组织”的新闻自由指数排名上,冰岛自2002年至今都高居世界第一。如今的“破产”以及始作俑者美国制造的危机,在更深远的意义上,也会给信奉新闻自由与市场经济存有紧密因果关系的人士制造挫折和尴尬感,尤其是在涉及推动中国改革的事务上。这类观点笃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拥有充分的新闻自由,才能够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在事件刚刚出现端倪时就可以防患于未然,对于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更是有特殊作用。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陈志武几年前就曾撰文,直指可能造成中国金融危机的根源是在法制环境、新闻自由和金融的国有体制。他以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为例,认为当年新闻最不自由的印尼、韩国和泰国的金融危机最严重,相比之下,新闻历来更自由的菲律宾、新加坡、台湾则基本上没受到太多的冲击。因此,陈志武认为,自由的新闻媒体能降低金融危机的概率。
在中国市场经济不断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这种观点在追求政治开放的知识分子中颇受认同。中国著名学者、曾任北京大学法学教授的贺卫方也对陈志武的看法深以为然,认为新闻越自由的国家,它们的市场经济越健康,长期的经济绩效越好。
对“记者无疆界组织”的排名,很多名次不佳的国家往往嗤之以鼻,但高居榜首者一定深以为荣、引以为豪。新闻自由指数最高的国家,却成为金融危机中第一个倒下的国家,这里面的原因、逻辑、因果到底应该落在哪里?
现在大家谈论金融危机的肇因,说得最多的就是监管,金融机构贪婪的放纵、金融产品复杂的组成、金融领域扩张的纵容,都欠缺了外在的制约和监管。但看起来,并非有了新闻自由,就能够发挥监督功能,新闻自由程度与经济危机并没有防守与进攻的直接关联性,当金融风暴侵袭而至,是以经济体的完善程度、彼此之间的关联程度、各体系间的融合情况为归依,而不是论新闻自由程度的高低,一概在所难免。
新闻自由与经济自由,也并没有完全对等的关系。新闻自由指数排名较高的国家,通常都是经济自由化程度比较高的,但一些新闻自由排名较低的国家,却在经济自由化或经济规模的排名上也屡屡有亮丽的表现。
依赖新闻自由来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在现实面前也撞了壁。新闻自由排名高如冰岛这样的国家,实施的经济路线、金融政策却是饮鸠止渴而不自知,“新闻自由”要么是不具备洞察危机陷阱的能力,要么就是随之起舞、利益共享。当冰岛银行业快速扩张、资产总额达到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9倍、当冰岛人热衷于幸福美满的生活、奢侈富贵的消费、沉浸在全球最适宜居住国家的美誉中时,新闻自由指数最高也成为了另外一种点缀。
如今,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新闻最自由的冰岛已经“破产”,排名比较靠前的欧美都希望借助中国——新闻自由排名成绩不佳的国家——的经济力量来稳定全球金融秩序,这对曾经鼓与吹新闻自由与市场经济健康成正比的一些学者来说,真是情何以堪。
(是本编辑组副主任)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