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何以李自成为镜治理新中国
张羽整理:
毛泽东为何以李自成为镜治理新中国李自成和毛泽东同是农民出身,但李自成是个失败的英雄,他是十七世纪中国的一条飞龙,而毛泽东是一个成功英雄,是二十世纪中国的乃至全世界的一颗巨星,一代伟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英雄。1935年10月毛泽东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由江西来到陕北。陕北,是李自成的故乡,也是李自成起义的发祥地。
毛泽东来到陕北,听到了不少关于李自成起义的故事,他对这位英雄是十分敬佩的。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热情地赞美了中国的农民运动。他说:“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他列举了包括李自成在内的农民运动领袖,肯定了其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因素,同时也分析了他们失败的原因;
米脂人李健侯先生系李自成之本家,于民国十五年(1926)动笔著书,经多年辛勤笔耕,终于写成40回本38万字的《永昌演义》(《大顺帝李自成》)。1942年这部书稿由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先生带到延安,交毛泽东主席过目。
毛泽东抽时间读完了这部书稿,他对此书很感兴趣,让人抄存了一部,于1944年4月29日给李鼎铭先生写了一封信,专门评价了米脂文人李健侯先生的《永昌演义》(《大顺帝李自成》)和著名的李自成起义:“《永昌演义》(《大顺帝李自成》)前数年为多人所借阅;近日鄙人阅读一过,获益良多,并已抄存一部以为将来之用。李健侯先生经营此书,费了大力,请先生代我向致深切之敬意。此书赞扬了李自成个人品德,但贬仰其整个运动。实则吾国自秦以来,千余年来推动社会向前进步者主要是农民战争,就是两千余年来几十次这类战争中的极著名的一次。这个运动起自陕北,实为陕人的光荣,尤为先生及健侯先生们的光荣。此书现在如按上述新历史观点加以改造,极有教育人民的作用,未知能获同意否?又健侯先生近来健康如何,能来延安一游否?统祈转致李健侯先生为祷”.毛泽东的信由李鼎铭传达给李健侯。
历史是一面镜子,李自成也是一面镜子。毛泽东在陕北窑洞里对李自成的壮举以很高的评价,对其失败的原因给予了分析,他从这个英雄人物身上获得了力量,也找到了缺感:骄傲是万万不行的——要像李自成那样,坚韧不拔,走向北京,但千万不要像李自成那样匆匆忙忙败退北京城。这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经常思索的问题。
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河北平山县西北坡村,召开了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这次全会上毛泽东以李自成为鉴,要求共产党人知道:“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从琢县秘密乘专列进北京。毛泽东又想起了李自成。他对李自成进北京是了如指掌的: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中旬,李自成的部队进逼北京城,十八日夜崇祯皇帝自子知穷途未路,残杀宫中数人后,登上煤山自缢身亡。十九日,李自成就进入了北京,是日德胜门、朝阳门、正阳门、宣武门、阜城门,皆大敞开。午时,38岁的李自成头戴斗笠,身披缥衣,乘乌驳马,从德胜门进入北京。北京群众焚香结彩,夹道欢迎,各家门上贴着“大顺永昌皇帝万岁万万岁”的言语,迎接这位黄土地上孕育的陕北汉子。李自成进北京后,立即住进了紫禁城,登上了金銮宝殿。此刻,陕北人在北京出尽了风头。
毛泽东想的很多很多。他也是从陕北这块黄土地上出发的,现在进北京,是应该吸取李自成的教训,使国家长治久安,万万不可匆匆进京,再匆匆撤退。临行前,他兴致勃勃地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也笑着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毛泽东进京后没有在前门火车站下车,也没有立即住进中南海。他从清华园火车站下车。在颐和园小憩后,下午5点,乘车去西郊机场,由叶剑英陪同,同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人检阅了部队,并在西郊接见了东北野战军师以上干部,晚上进驻香山。据说,毛泽东一踏上北平的土地即流下了两串晶莹的泪珠,他似乎已经看见一个崭新的中国,人民的国家即将出现;
住进香山的毛泽东,考虑的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要把腐朽的蒋家王朝彻底埋葬。住进香山的毛泽东和众将帅和社会无党派的民主人士们考虑开国大典,缜密而细致,要人们莫蹈李闯王的履辙。
毛泽东不愿学李自成。毛泽东时时以李自成为镜子,防止他的政权变质、干部腐败,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并杀掉了像刘青山、张子善之类的腐败分子。毛泽东对这些“有功之臣”予以惩戒,只为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他曾说过,我杀了几个有功之臣,他们开始贪污腐败想骑在人民头人享福,不杀行吗建议你再重读一下“资治通鉴”,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没有活路了一定要造反一定当李自成。六十年代,毛泽东对这一问题思考的多。如果说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有其原因的话,防止出现官员贪污腐败和文人精英想继续在劳苦人民前面享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现象出现,即是很重要的原因。
作家姚雪垠在艰苦的环境下计划写作历史小说《李自成》并于1963年出版了第一卷。1966年7、8月份,毛泽东委托当时任中央文革副组长的王任重转告中共武汉市委说:“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一卷上册,我已看完,写的很不错,你通知武汉市委,要对姚雪垠加以保护,他是个好作家,让他把书写完。”即使在文革中出现红卫兵抄家事件中,姚雪垠长期积累的资料、卡片、书籍、稿件、笔记等丝毫无损,使其能够继续写作。1974年,姚雪垠想修改、补充、完成《李自成》的协作计划,需要一个较为平静的环境。好心人建议姚雪垠给毛泽东写信反映这一情况。姚雪垠害此信无法直接投递,反复考虑后,决定给北京一位友人致信,请他帮忙转交毛泽东,得到友人肯定的答复。
毛泽东收到姚雪垠的信后,批示政治局传阅。据说,毛泽东再一次肯定姚雪垠的写作计划,指示给他提供较好的条件把书写完。虽然,当时有些人出于政治目的封锁毛泽东的指示,但有关出版部门已得到了消息。1975年底,在各方面的关心下,姚雪垠来到北京修改书稿,因此《李自成》得以顺利出版。
李自成骄傲自大,不能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是毛泽东经常借鉴的内容。其实,李自成和毛泽东一样,都是农民的儿子,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明史》载李自成:“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进北京后,有个降臣张国绅,因显同僚妻邓氏于李自成,而被李自成处死。李自成进北京后,仍戴顶白毡帽,蓝布上马衣,蹑翁靴。生活简朴,作风正派,品质高尚,为部下拥戴。李自成的失败是多种因素造成的。除了历史条件的限制,没有进步阶级的领导,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等客观原因外,李自成没有远见卓识是个重要原因。他粗通文字,粗犷直爽有余,而运筹帷幄欠周,既无明确的思想路线,又不能任用贤明之才,当“流寇”尚可以叱咤风云,而坐金銮殿则力不从心,疲于应付,再加上内部之纷争、腐败,吴三桂、清兵两股量力之迫压,李自成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时代、文化、个人性格等种种原因造成历史的缺感,“均田免赋”的旗帜打了几天,而田未均,赋未免,只能遗恨终生,让后人惋惜、悲叹!而毛泽东带领人民建立新兴的新中国后做到了:人民有饭吃,有衣服穿,有房子住,工人兄弟有事做,农民有田耕,学者免费国家供养,医疗救济国家带头,建立了一个让世界震撼的,自豪的人民保障最完善的社会主义国家.
所以李自成和毛泽东同是农民出身,但李自成是个失败的英雄,他是十七世纪中国的一条飞龙,而毛泽东是一个成功英雄,是二十世纪中国的乃至全世界的一颗巨星,一代伟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英雄;
=====================
历史进程谁爱毛泽东谁恨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八十万字文集合地,如果你喜欢请记住网络上还有一个纯洁的专门留个主席的地方,也需要更多普通中国人的支持.]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