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911,美国制造?一场网络启动的真相索讨运动

2025-02-28 文摘 评论 阅读
  

  911,美国制造?
一场网络启动的真相索讨运动
.郑俊平

  

  原载台湾大众时代

  

  

  快五年了,该是伤口可以结疤的时候。
快五年了,这一千八百多个日子里,美国人知道自己的子弟兵在新闻画面里赶下了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阵亡了两千多个官兵在伊拉克。

  

  这五年里,美国人还送别了老牌的新闻主播詹宁斯( Peter Jennings),也见到一个衣衫不整的中年人海珊被送到他们的国土上梳洗打扮后,在法庭上坚称他无罪。

  

  美国的很多事因为五年前变成分水岭,很多美国人也从五年前改变了人生。

  

  现在全球每一场意外、爆炸都要先被怀疑是「恐怖攻击」,现在世界要紧的强权大国外交里,都要加上一项议题叫「反恐合作」。

  

  快五年了,还是有些人不愿被着鼻子走,有些美国人不愿意一切都因为五年前所以「必须这样」。

  

  7月19日,以赞助独立制片为主要宗旨的美国「新影制者公司」(New Filmmakers)选择了一部叫做《世贸中心的得利者?》(Cui bono WTC)在纽约放影,这部片子基本上从目前才刚推出第二版的911怀疑论自制影带《Loose Change》中得到灵感,甚至只是从《Loose Change》中进行一些剪辑。

  

   《世贸中心的得利者?》(Cui bono WTC) 的明信片。

  

  7月24日,由美国学界写就的《隐藏的911历史》(The Hidden History 9-11-2001)一书出版,这本书最终提到,官方版的《911委员会告》(9-11 Commission Report)根本是在「杜撰自己想要的历史版本」,而不是去分析或检验既有事实的问题。

  

  在美国网络世界的一角,一场叫做「911真象运动」的网络串连活动至今没有休止。

  

  经常参与美国总统大选民意预测的佐格比国际民意调查公司(Zogby International)在2006年5月间发布一项调查指出:有42%的美国人不相信美国政府已充分调查了911事件中各项具争议性的证据。

  

  由学界撰写,甫于美国出版的《隐藏的911历史》(The Hidden History 9-11-2001)一书。

  

  是的,五年了,有群美国人还是不相信「官方故事」,他们要求布什政府拿出说法;更激进点的人,甚至已拟就了一种「911由美国官方一手导演」的耸动想法。

  

  这群人的想法动机源自「世贸双塔倒塌谁会得利?」、「为什么911调查的一些最关键性连结正好被隐藏?」

  

  我们就以目前仍在Google Video(Google在线影片播放社群)上仍然被大量点阅观看的《Loose Change》第二版为例,看看这群不肯就范于美国官方版911调查的不信任由何而来,美国民间调查911的疑点又有那些?而由于毕竟这些质疑来自没有公开及调阅权力的一般民众发起,亦有许多不乏大胆的推测。

  

  
「911真象运动」中,最引起轰动的影片《Loose Change》。 /翻摄自《Loose Change》影片

  

  (一)911事件的「先知」论:

  

  在这个影带中指出,有许多直接与间接的证据(有些甚至已经当事人证实),这里面包括了世贸中心的经营权在事发前不久才签下新租约,而有项消息甚至指出当时任职国安委员会的现任美国国务卿莱斯,曾打电话在911前一天告知旧金山的市长布朗(Willie Brown),警告他隔天上午不要搭飞机,另外,911前的投资市场也被导,有异于常理的看跌状况。

  

   现任美国国务卿莱斯(右图),曾打电话在911前一天告知旧金山的市长布朗(左图),警告他9/11那天上午不要搭飞机。 /翻摄自《Loose Change》影片

  

  911前的9月6日,3150股的「看跌卖权」买进了联合航空。

  

  9月7日,27,294股的「看跌卖权」买进了波音公司──这笔买卖量是平均交易量的五倍。

  

  9月10日,4516股的「看跌卖权」买进了美国航空公司,这也是该公司选择权日均交易量的十一倍。

  

  当然,股市里或许有些不乏神准的预测者,但怪的是:《Loose Change》引述了《旧金山纪事》(San Francisco Chronicle)的导,以上这几笔卖权得利,竟然有市值250万美元至今仍没有人去实践履约。

  

   在911前才刚签下世贸中心99年租约的席维斯坦,当时的合约中也明列了「恐怖主义攻击的威胁」理赔条款。 /翻摄自《Loose Change》影片
另一个先知,则是原本即为世贸中心7号楼(WTC 7,这栋楼邻近世贸双塔,但高度只有47层,它在911事件中最后倒塌,目前也已重建完毕开张)的资产拥有者席维斯坦(Larry A. Silverstein),在911前六周才签下整个世贸中心的99年期租约──租约的代价是32亿美元,另附上保额35亿美元的保险──里面特别附上了恐怖攻击的理赔条款。

  

  (二)911事件的「布局」论:

  

  在《Loose Change》影带中,还有一类面向是质疑一些911相关政府及民间单位的不寻常调动,为何就像「配合911事件」演出?

  

  首先世贸中心双塔的安全维护工作,是由一家叫Securacom公司负责执行。一位北塔的警卫人员寇亚(Daria Coard)在911事发时向媒体透露:前两周世贸中心的警卫轮班已经改采12小时,因为电话威胁攻击增多;但是在911当天,负责嗅测炸弹警犭却被不知什么理由给撤出了。

  

  另有位在世贸中心工作的财务分析师也指出,911前两周双塔的许多区域「因安全理由」进行了许多不公开也不寻常的撤离与演习。

  

   在布什身后,人像黑白者即为布什最小的弟弟马文,他和世贸中心维安工作的连结至今仍是911怀疑者常提出的话题。/原图翻摄自《Loose Change》影片

  

  

巧的是,布什总统的弟弟马文(Marvin Bush)在一家现名Stratesec担任过董事。911时这家公司还叫Securacom,马文一直担任Securacom的董事直到2000年底才缷任。

  

  另外,Securacom一直负责世贸中心的维安工作直到911结束。同时,该公司也负责杜勒斯国际机场的联合航空维安工作,劫持联合航空93号班机(Flight 93)的恐怖份子就是在该处登机。

  

  在911当天,美国的本土领空也显得异常脆弱。这使得当天有劫机事件发生后,美国的防空调度中心甚至派不出战机就近监护。

  

  在当天,北美联合防空司令部(NORAD)正好部署了两项重大演习,全美仅有14架战机可以战备。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听见波士顿航管中心(Boston Center TMU)向NORAD通劫机的对话录音带(这也是一般咸认美国军方第一次被告知911劫机的处理状况)。在音带中,很显然NORAD似乎陷入了「无人可决策」的窘境。

  

  而在美国官方的反恐准备计划里,1999年开始,NORAD便开始演练商用客机撞击世贸中心,并且进行了两次代号「MASCAL」的计划,模拟波音757型飞机撞击五角大厦的应变情况。

在911前两年,美国五角大厦即已进行过代号MASCAL的演习计划,该计划模拟波音757型客机撞向五角大厦的情况会是如何。/原图翻摄自《Loose Change》影片

而前海军F4攻击机的驾驶柏林杰(Charles Burlingame,右图,翻摄自《Loose Change》影带)也参与了这次的模拟演习,很不幸他现在已不在人世──柏林杰在申请退役后加入美国航空服务,最后在911当天驾驶着波音757坠毁在五角大厦。

  

  (三)911事件的「控管与消音」论:

  

   《Loose Change》的影带中把倒塌后的世贸双塔形容为「方便的小堆」。而事关检验证据的这些废墟很迅速地就被纽约市长朱利安尼运至海外废弃处理。

  

  戴梅西(Nicholas DeMasi)是参与911后协助联邦官员处理的消防员之一。戴梅西有个任务是去找出撞倒世贸的四个班机黑盒子,在个人口述纪录式的《幕后故事:第○层》(Behind the Scenes: Ground Zero)一书中,戴梅西说,「我们找到了其中三个。」

  

  
但在官方版的《911告》中却说,班机的黑盒子均未寻获。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发言人告诉CBS电视台,「我已不记得上次在美国国内的空难最后没有寻获黑盒子的情况是何时了。」

  

  现代飞机的黑盒子事实上材质已相当地强韧,但不管其事件中两架班机的纪录器均被摧毁的机率如何,但美国国防部长、FBI均曾在一些访问中公开表示「黑盒子的确存在」,尽管他们的说法不外乎是「座舱通话纪录声带无法补救」、「里面的信息有限」等等;但为何官方终结的《911告》却否认了找到黑盒子呢?

《Loose Change》一片中以对比手呈现了恐怖分子的护照在世贸中心大火中仍能幸存,但材枓强固的机上黑盒子却未尸体未存?/翻摄自《Loose Change》影片。

  

  参与世贸中心倒塌清理的几位工也表示,当时世贸中心「第○层戒备森严」。

  

  在此,也是911世贸中心最被强烈质疑的一件关联出现了:真正获淮进入第○层全权处理的是一家名为「爆破控制」公司;这家公司也处理了1995年的美国俄克拉荷马市爆炸案,这家企业最擅长的是用爆破的方式让建筑物在「原地倒塌」。

  

  《Loose Change》影带中提出了许多人最普遍的质疑:世贸南北塔是否会以这样的方式倒下?

  

  美国「矿业兴科技机构」(Institute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的研究副总裁罗梅洛(Van Romero)在接受访问时表示,「以录像带上的影像来看......我个人认为这么过于有秩序的倒塌方式实在不像是偶然的,应该是建筑物在被飞机撞击后,建筑物内部以爆破控制的方式让它倒塌......。」

  

  在世贸中心倒塌的一连闪光,被质疑是「控制爆破」的引爆亮光。/ 翻摄自《Loose Change》影片。

  

  有趣的是,罗梅洛在十天后面对类似的问题却说,「毫无疑问地,是这场大火导致了倒塌。」

  

  海曼.布朗(Hyman Brown)是世贸中心当初承建时的建造经理。海曼表示世贸中心当时是以超强的防震规格去建设,它可以抵挡150年规格的飓风,甚至可以挡住波音707型飞机的撞击──海曼推测,也许是撞击后的高达华氏2000度的火场高温让世贸中心的钢骨结构软化,因此才倒塌。

  

  海曼的说法公诸于世后,Underwriters Laboratories公司的雷恩(Kevin Ryan)便写信给美国国家标准检验局指出,当初世贸中心的钢材由该公司负责验证,那些钢材都通过了「美国材料验证标准:ASTM E119」──那么,它们应该至少要能在华氏2000度的高温下承受数个小时。

  

  雷恩在那封信上强调,钢材至少要到几近是华氏3000度「红热」(red- hot)状态的温度下,才可能开始熔解。

  

  也颇有趣的是,雷恩在写了这封信几天后便被公司开除。

  

  许多当天在现在参与救灾的消防员通联纪录(里面有些声音当然来自于和大楼塌陷一起埋葬的消防员),都可以听到在大楼倒塌前夕,有「第二次」、「第三次」的爆炸,但这些无线电通话内容却是在事件调查很久之后才公布。

  

  除了撞向世贸的两架班机外,《Loose Change》也把他们的控管论指向了另外两架班机:撞向五角大厦的美航77号班机,以及坠毁在宾州小郡的联合航空93号班机。

  

  对于这两架班机,影带中均指出一个「致命的缺陷」:在现场的实时新闻画面中,均看不到坠机残骸的踪影,更精确一点说,「除了文字上的述说外,根本看不出是坠机的现场?」

  

  那些巨大的机身、引擎;不忍卒睹的乘客遗体,全被封锁线塑料条、浓烟及大火给遮掩。

  

  在宾州的坠机草地上,无烟、无火、只有一个地上的大洞及倒下的几颗树。隔日的全美平面媒体均是「无迹象」、「没有巨大机骸」这类形容词陈述。事实上,根本没人看到「坠机」。
坠毁在宾州的93号班机画面现场。/翻摄自《Loose Change》影片。

  

  五角大厦的情势更诡异,只能从外围看见一团火球,建筑物的破洞却又不像飞机撞击的。

  

  事后许多在五角大厦工作的退役及民间人士都对撞击当时的印象留有疑虑,有军官觉得撞击闻起来竟然战场火药的味道,而不是飞机燃油混合大火的气味。

  

  其实,有一架摄影机正好架在五角大厦那面被攻击的角度,那是途经五角大厦的一条高速公路监视影带。如果那个影带录下了那个时刻,将可以清楚看出波音757撞上五角大厦的最后几秒钟。

  

  但那架摄影机的影带事发后旋即后官方收走,取而代之的,美国国防部公布了一个由附近直升机拍下的影带,其角度根本看不到巨大的波音757身影。

  

  

五角大厦公布的撞机影带。/翻摄自《Loose Change》影片。

  

  

《Loose Change》影带中提出为何没能公布的五角大厦旁高速公路影带角度。/翻摄自《Loose Change》影片。

 (四)911事件的「得利」论:   

  当然,《Loose Change》这部从头到尾提出911事件诸多疑点的片子,终究要提出他们的最后理论。

  

  这部片中质疑了布什政府根本是策划911元凶的可能性。

  

  在世贸中心第○层的复原过程中,朱利安尼事后指出有两千三百万美元被寻回。也有谣传指出,这些黄金是来自科威特的投资客持有,总之,根据一些事后绘声绘影的导,让人联想到美国政府在这笔可观储备黄金上动手脚的可能性。

  

  德国一家计算机数据补救公司(Convar Recovered Information)在911后宣称,世贸中心内的许多企业计算机交给该公司救回,而救回的过程中他们发现有许多911事前内线交易的股市建议──其中有些资料甚至预估了911当天撞机的准确时刻。该公司把其中32台有这类问题的计算机交给了FBI调查。

  

  另外,911后布什政府借着爱国法案等加持,联邦政府的扩权更为理所当然。这些都是「得利」的动机论,《Loose Change》最后呼吁要美国公民不要停止怀疑,并且向美国政府要求真象。

  

  除了以上的影片简析外,本片中尚有些大胆的推论,包括五角大厦与宾州那两架班机并未真正「坠毁」,而是被降落到别处,旅客被「集体疏散」不知去向;另外也影射了之前公布是由班机上乘客及空服员用手机拨给家人的通话录音带充满可疑,极可能是官方伪造。
「集体被撤离后由政府让这些旅客消失」,可说是《Loose Change》影片中最大胆也最骇人的推测。/翻摄自《Loose Change》影片。

  

  
甚至,在《Loose Change》的第一版里(第二版已删除),开头便直接目测新闻影片中撞向世贸中心的班机在撞入建筑物的剎那,「由机上发射了飞弹」。

  

  《Loose Change》这部自制影片在网络上发表后,几乎没有得到美国主流媒体的引述或观察,但网络上的讨论也趋于两极,有人认为这是粗制滥造的玩具影片,也有人认为这部片有部分推论过于戏剧化跳跃,但的确提出了一些美国官方说法至今仍没能厘清的疑点。

  

  

布什在911事件后签署了爱国法案。/翻摄自《Loose Change》影片。

但无论如何,尽管已事发五年,网络上关于911的真象运动仍然没有停歇。

  

  或许,在网络世界轰动的《Loose Change》可以简单贬成只是个不具权威性的911真象运动的高峰代表品,但它串连起的「自主调查风潮」、「疑点厘清实验办法」群体,或许有天真能打败911官方告。至少,如美国政府之后得为这份告的不完美、不令人信服出面,那《Loose Change》这帮人的目的至少便可以算是某种程度的成功。

  

  集合全美不信911网民的力量,这个因911走入另一段历史的大国,在数字传输的世界里,它国土上那两座垂直倒下的世贸高塔,还是有人不轻言重建。

  

  廉价剪接也能理直气壮:「请用真象说服我」
911阴谋论影带《Loose Change》的幕前幕后
这是部三个不到28岁美国青年合作出的作品。他们其中一位还曾经在美国攻打阿富汗及伊拉克的战役中担任专业士官。
2005年8月,这三个小子合力制作完成的影带《Loose Change》在网络上造成轰动,这部一小时又20余分钟的911疑点追踪影片,在今年5月还曾一举登上了Google网上影片社群(Google Video)的点阅率排行第一。已经有超过1000万人次在Google Video点阅了《Loose Change》,尤其在近三个月,每天都有两万人上去观看《Loose Change》。

  

  至于《Loose Change》制作团队的官方网站上,已经卖出了五万张DVD(单张售价17美元)。同时,《Loose Change》的团队宣称已送出了超过十万张的DVD给911事件中的受难者家属,在这个月的《浮华世界》(Vanity Fair)杂志中,《Loose Change》的三位幕后制接受访问,他们表示「这不是为了赚钱」。


《Loose Change》的三位制。

  

  不过,确实已经有几家大规模的制片公司找上他们,《Loose Change》可望在日后上市发行正式的最后剪辑版。

  

  在《浮华世界》的专题文章中指出,《浮华世界》是一个以「6000美元成本,再加上一部桌上型计算机」完成的作品,里面的许多元素来自于911事件相关与事前的媒体公开导,有不少批评也因此认定《Loose Change》里有太多「刻意放大」式的新闻引述,也有太多故意的对比推论。

  

  轰动归轰动,《Loose Change》被人称誉的大部分是这三位年轻制的叙事技巧,但也已经有个「打败《Loose Change》部落格」出笼,里面专门破解《Loose Change》一片中提出的911事件不合理疑点。也有网友讥笑《Loose Change》的6000美元作品是谁都能做的二流影片,是「再廉价不过的CIA假情,也许他们花了5000美元买计算机,另1000美元拿来加RAM(内存)吧」。

  

  《Loose Change》影片中有一个重要质疑是:美国官方为什么一直没有公布「清楚能显示77号班机撞上五角大厦的影像?」

  

  今年5月间,美国一个保守派立场的机构要求司法部公布五角大厦被撞影像,该机构的用意是要堵上「911阴谋论者对77号班机质疑的嘴」。美国司法部之后依信息公开法公布了这些影像,「福斯新闻网」(FOX News)则导,「(影像)可以清楚显示五角大厦确实是被一架波音757型客机撞击。」

  

  只不过,面对有些几乎已戳破的论点,《Loose Change》的制仍告诉《浮华世界》的记者,「9/11是我们这一代的肯尼迪刺杀案。」这三个年轻人在公布作品后,受邀到一些知名高等学府对同一世代人发声,其中有一位成员甚至还因此结交了一位女粉丝──她现在是那位成员的女朋友兼《Loose Change》的事务秘书。

  

  《Loose Change》是个911事件后的「911真相运动」(也有人称此群人为「911阴谋理论」者)的高峰,但检视事件后这近五年的时间,已经有上千个网络串连的网站、部落格、被害人家属论坛在北美网络空间里;美国书市出版了上万本的911相关书籍。

  

  民调则显示了美国人有相当高的比例至少对美国政府「没有尽力厘清911证据与事实」感到失望。

  

  纵然官方版的《911告》(9/11 Commission Report)早已在2004年中出版,但随即也有多部出版品反击了这部正式调查委员会的告避重就轻、误导讯息。

  

  6月间,《纽约时》借用了一位911真相论战成员「伯格先生」的形象,认为9/11的不信任派由一群学者、目击者和一些可称为「Hummux」(who-mook,意指这些人就是以杂志、快速剪裁既有材料的方式提出911的怀疑证据)所组成,而这个团体将会在「洞里住上15年」。

  

  这话的大意也许是说,「信者恒者、不信者恒不信」?

  

  美国官方对「911阴谋论」最正式的一次(也几乎可说是惟一一次)公开响应是小布什在911事件来年向美国民众的喊话,「我们不该容任何不道德的『911阴谋论』指控。」

  

  不管道德不道德,但的确有人不容忍了像《Loose Change》这样总体来看缺乏极直接证据的指控;也有人因为看了《Loose Change》而不容忍9/11的官方故事不够完整信服。

  

  尽管《浮华世界》可以说是美国较主流媒体首次以完整篇幅去理会《Loose Change》这部片子,但《Loose Change》片尾提出的呼吁已经有了相当的成功。

  

  就像司法部最终得公开五角大厦的影像,日后也许不知那一个网络空间里又会冒出更露骨的证据,它可能是真的证明/不证明9/11是/不是美国政府安排的「新珍珠港事件」──这句话是在一份美国国安体系内,有关「重建美国国家安全制度」的建议计划,该计划参与者包括了主导两次美国中东战事的国防部长伦斯斐(Donald Rumsfeld),里面有一段提及为了加快美国国安的脚步,除非有「新珍珠港事件」,才能促使政治及民间对国安资源配置的快速投入。

  

  而这句「新珍珠港事件」几乎被每一个911政府阴谋论者网页引述为布什政府发动911动机上的影射或道德上的丑化。

  

  《Loose Change》也许最终只会是部历史上的煽情短片,但是这三个年轻的小子证明了:当政府只是结案、不对疑点尽力让人们信服、只是呼吁「爱国同心」的时候,所有关心国家事件的公民,不需要真相调查委员会的身分,也能当一个民间调查员。他们可能没法做完备事实上的调查,但却可以发动情感上的调查潮。

  

  这也颠扑了网络世界里,时间固然会是「十倍速时代」,却也可以是远距互助,「定格检验」的五年。

  

  就让网络记着9/11吧,也许某天会有人找出元凶算总帐。

相关文章 9·11十周年:美国是真正的恐怖主义刘仰:911是美国的强心剂9.11美国死了多少人钱昌明:“反恐”十年,为何越反越恐?——写在“9·11”事件十周年之际十大被忽略的铁证:911是骗局伊朗总统内贾德:“9-11”是大骗局911“阴谋论”席卷法国萨达姆之死的秘密——美国杀降大崩溃的前夜——美国是走向分裂还是集权?
标签:美国   中心   影片   事件   大厦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