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她才是中国人民的外交官

2025-02-28 文摘 评论 阅读
  

  驻英国大使傅莹:中国政府不怕负面道

  

  (2008-05-06 12:15 pm)

  

  (伦敦讯)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日前在伦敦指出,中国的人权关系到的是广大人民的基本利益。中国政府不怕负面道,也没有必要掩盖什么,而是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维护人民利益。西方媒体可以批评中国,但至少要言之有据,道中国也同样应该严守客观、公正的原则,要遵守中国的法律。

  

  据中国外交部网站消息,5月1日晚,傅莹应邀参加“青年破冰者”活动启动仪式发表讲话时作上述表示。

  

  傅莹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说50多年前中国与西方世界间被厚厚冰层遮挡的话,今天,新的无形的冰层仍然存在,它源于西方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差距和双方的互不信任。

  

  傅莹援引最新的零点调查说,有80%的中国人表示对西方抱有恶感。而自去年以来,欧洲人将中国视为最大威胁的比例几乎增加了一倍。在美国,也有31%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的威胁程度高于伊朗与朝鲜。中西方民众情绪上的严重对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傅莹表示,西方近来在西藏、奥运问题上对中国的攻击伤害了许多中国人的感情。中国人民真诚地希望通过奥运会能够迎接世界各地的朋友,充分展示今日中国的风貌,却有人出来恶搞。中国人因而对企图利用奥运会达到政治目的的人,对西方媒体的歪曲、负面道感到愤怒和反感。

  

  傅莹说,以为13亿人能被洗脑是天真和傲慢的,问题出在西方对中国认知的差距和信息的缺失。中方也要考虑如何更有效地传递自己的信息。

  

  《联合早网》
(编辑:杨丽娟)

  

  中国驻英大使傅莹: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

  

  2008年04月16日 19:32:13  :新华网

  

  
4月6日那天早上,我看着窗外漫天飞舞的雪花,不禁想:今天的北京奥运火炬伦敦段的传递将会怎样?
大约八个小时以后,当第80位火炬手,英国著名中长跑运动员霍尔姆斯手举祥云火炬,跑上千年穹舞台,点燃了圣火盆时,场内4000多名观众一片欢腾。

  

   这一天将以北京和伦敦之间的一次碰撞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这个碰撞火花四溅,充满躁动,中国是首次举办奥运会的发展中国家,而英国则是迎接火炬的第一个西方国家。

  

   在返回机场的大巴上,北京奥组委年轻的女士们,包括前奥运冠军乔,都坚定地认为是全英国的人在跟她们作对。一个女孩说,"这哪里是养育了莎士比亚和狄更斯的国家啊!"另一个说,"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到哪儿去了?"我花了很长时间试图说服他们,但从她们潮湿的眼睛中我明白,我没有做到。

  

   我完全理解她们的看法。她们一整天都在车辆间来回穿梭,照应火炬手,鼻子冻红了,双手冰凉,前一天晚上只睡了三个小时的觉,有些人刚刚吃上午餐留下来的三明治。更糟糕的是,她们一路上还要反复经受暴力冲抢火炬的行径。

  

   而我很幸运地坐在后面的车上,有机会看到数万伦敦人顶风冒雪前来欢迎火炬,有挥手致意的老人,也有在风雪中表演节目的演员们。

  

   夜幕降临,看着奥运包机慢慢滑动到跑道上,我不禁想,飞机是否变得更加沉重了?北京奥运火炬全球传递这个艰难的旅程将让13亿中国人民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一个年轻朋友看了BBC对火炬伦敦传递的转播,他在给我的信中写到,此刻百感交集,有悲哀、愤怒,也有不解。像他一样,很多人可能从中领悟到,中国融入世界不是凭着一颗诚心就可以的,挡在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这堵墙太厚重了。

  

   最近,在中国两亿网民中最流行的不仅是有人企图抓抢火炬的场景,更是一些感人至深的场面,例如火炬在巴黎段的传递中,坐在轮椅上年轻纤弱的中国残疾人运动员金晶,用自己的双手和身躯紧紧护住火炬,使冲抢火炬的暴徒无法得逞。中国网民们对一段时间以来,西方一些媒体不惜使用移花接木的手段和来自别国的假照片攻击中国进行所谓"镇压",也感到尤为愤怒。

  

   而在这堵墙的另一边,情况则完全不同。像我这样身处中西方之间的人,不能不对中国和西方国家公众之间彼此印象向两个不同的方向下滑的趋势深感忧虑。

  

   我不禁要问:为什么在涉及中国的问题上,一些媒体的一概而论的随意批评能够被西方公众不加思考地接受,为什么没有人质疑,这样的批评到底涉及到哪些具体问题,确切情况如何?为什么一些道,包括数字,能够在毫无事实依据的情况下连日登载在新闻里面?

  

   那些大声抗议和示威的人里,很多可能从来没有见过西藏。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西藏是备受喜爱的一片热土,关于西藏的信息也很充足。每年有四百万游客到西藏观光旅游,过去五年,西藏农牧民收入增长了83、3%。2006年,西藏全区有学校1000多所,在校学生50多万人。西藏有宗教活动场所1780余处,平均每1600人一处,比英格兰地区每3125人一座教堂的比例还要高。在宗教卷入政治这一复杂的问题上,分裂是不能接受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人民群众衣食无忧,居住条件不断改善,而解决温饱问题正是历届中国政府多少个世纪追求的政策目标。西藏有自己的自然特色,不会像东部城市一样完全工业化,但是它会以符合自己条件的方式,与中国其他地方一样不断取得进步。

  

   我亲身经历了中国逐步扩大的开放过程,一直是改革开放的坚定支持者。

  

   80后出生的中国年轻一代成长在国家不断繁荣富强、人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自由度不断扩大的年代。在最近事态的冲击下,他们开始对西方世界进行新的集体的反思。我的女儿也是西方文化的爱好者,在我们周末长时间的网上交谈中,她至少问了几十个'为什么'。我深深地感受到她的困惑。很多对西方持有浪漫看法的年青人,对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的企图十分失望,而妖魔化往往会引发相应的反作用。

  

   我衷心希望通过这些事情中国的年轻一代能够对西方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西方国家仍然是中国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伙伴。

  

   在西方很多人抱怨中国对媒体不够开放。而在中国,我们则认为西方媒体也应该学会如何努力获得尊重。如果西方媒体能够更加关注和道今天中国的真实情况,而不是纠缠一些不存在的或者陈旧的问题,这将有助于改善他们的声誉。

  

   我在英国的这一年里,深感外界对中国的道比80年代中期我在英国留学时多多了。大多数的道还是贴近中国的实际的。中国也处于信息爆炸的年代。希望西方国家能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努力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更多了解真正的中国。

  

   世界曾等待中国融入世界,而今天中国也有耐心等待世界认识中国。(中国驻英大使 傅莹)

  

  (注:此文4月13日已在英国《星期日电讯》刊发)

  

  
中国驻英大使傅莹:北京奥运会不是联合国首脑会

  

  中新网伦敦3月29日电(记者 李鹏)中国驻英大使傅莹接受此间媒体采访表示,北京奥运会不是联合国首脑会,政治问题不可能在运动场上解决。

  

  二十八日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一频道“早餐”节目电视直播采访时,傅莹对当前的一种舆论倾向有些担忧。她说:“数周以来,人们天天在议论北京奥运会,但是议论的方式和内容仿佛北京奥运成了联合国首脑会,要负责解决全部的重大国际和国内问题。中国人并不这样看,我们认为北京奥运是体育盛事。”

  

  她表示,政治问题当然很重要,但有很多讨论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合适的方式,政治问题是不可能在足球场和游泳池里解决的。

  

  关于西藏问题,傅莹表示,现在的关键是停止暴力。她说:“有无辜的人死去,人民非常愤怒,对于媒体的歪曲道更是愤慨,中国政府目前正努力稳定公众的情绪。”
  傅莹也指出,有人抱怨不让外国记者去拉萨,事实上,事件发生时有包括《经济学家》在内的国际媒体人在拉萨,许多西方游客也目击了当时的情况,他们传出了很多信息。当拉萨的暴力事件尚未完全平息之前,政府的首要关切和任务是防止更多人员伤亡,拉萨的居民尽可能减少外出,这也是外国记者被告诫不要进藏的主要原因。

  

  傅莹说,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独立”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我们不希望看到家庭分裂。她表示,奥林匹克圣火也会在西藏的土地上传递,如果圣火到了中国所有地方而不去西藏,西藏人民的感情会受到伤害。

  

  四月六日,奥运会火炬将在伦敦传递。傅莹说,上亿中国公众可以通过观看火炬传递了解英国和伦敦。不少中国人印象里的英国人是穿着黑色的风衣,打着雨伞,而通过火炬传递的镜头,没有到过英国的中国人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英国。(完)

  

   

相关文章 奥运圣火风暴后中国纳什在哪里?《纽约客》:中国新保守民族主义者郭海强:中国人的“爱国”究竟需要何种“理性”?他们为何决意与北京奥运为“敌”?中国怎么样和怎么样中国—西藏、奥运会及其他从西方“反奥运潮”说起—批判反思“塑造敌人的文化”杨连旭:人民的胜利和30年邦交政策的失败欧美反华现象的文化分析“80后”扛起“护国运动”大旗“颜色革命”策动者阴谋中国
标签:中国   西方   火炬   西藏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