邋遢道人:什么才叫“崩溃边缘”
邋遢道人:什么才叫“崩溃边缘”
最近经常看到“崩溃边缘”这个词,主要出现在各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纪念文章中。通常用在“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这个句子里。估计这个词大家见得多了,见得早了,但很少有人对崩溃边缘究竟是什么意思进行过探讨。贫道就尝试一下。
“边缘”比较容易理解,就是“马上要发生了”,“接着走就必然出现”的意思。
“崩溃”是什么意思呢?崩溃指一种系统的瓦解。经济崩溃,是指某种经济系统彻底瓦解了,要么改成新的系统,要么从头再来一次。
崩溃的边缘,意思是“已经出现济系统瓦解的明显征兆,如果按照这种方法走下去,经济系统必然瓦解”。
这里必须注意一点,“经济崩溃”不是指“经济衰退”,甚至严重衰退都不能叫崩溃。衰退是周期波动的一个阶段。周期波动是围绕一个轴线有时候上升,有时候下降的曲线。
按照系统论观点,这个世界总计有两种系统,一种叫正反馈系统,一种叫负反馈系统。正反馈系统是坐标中的一个指数曲线,负反馈系统是一个沿着横轴走的直线。(见图)
这两个词是从电信学里借用的。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极性相同或同相,则两种信号混合的结果将使放大器的净输入信号大于输出信号,这种反馈叫正反馈正反馈主要用于信号产生电路。反之,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极性相反或变化方向相反(反相),则叠加的结果将使净输入信号减弱,这种反馈叫负反馈放大电路和自动控制系统通常采用负反馈技术以稳定系统的工作状态。在使用麦克风的时候,输出信号直接混合为输入,就使放大器急剧升高频率形成尖叫声。
很多地方,包括生物学医学等都借用了这个概念。总之,正反馈是扩大差距,走向极端化的一种力量,负反馈是趋向平衡的力量。只有正反馈的系统走向崩溃,但完全的负反馈系统就是死寂。一个正反馈系统附加一个负反馈系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每当正反馈力量把曲线拉向一个极端化走向时,负反馈力量就把曲线拉向靠近横轴所指方向。无论那个象限都是这样,这就有了下面的图。(见图)
因此,如果你没能在一个系统中发现正反馈曲线,而是周期波动曲线,就知道这个系统现在不会崩溃。而一旦见到一个系统曲线是指数曲线,想就不用想,这个系统结局是崩溃。一个完全正反馈的运行曲线是这样的:
典型的正反馈系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每二三百年都来一次经济社会系统彻底崩溃,然后从头再来。因为中国这个时期是完全的市场经济体系,政府不干预经济活动。而市场经济本身属于正反馈系统,于是不得不忍受这种崩溃式的发展。当然,说清楚这些是另一篇文章了,有兴趣的可以看贫道的书或者强坛里的垃圾堆。
很多学者说他们早就发现美国金融体系要崩溃,列举了很多关联因素,写了很多文章。其实,根本不用有那么大学问,只要你明白了系统论这些原理,再看看下面几个图形,就知道西方金融体系的结局是崩溃,而且快了。见图
外汇交易额 / 贸易总额
这三条曲线在1970年前都是波动性曲线,都在70年代后期,尤其是80年代后期突然呈现指数曲线的特点。也就是说西方经济在70年代前的几百年中,虽然也有波动,但总体是能够正常运行的。就是虽然有一个力量把系统走向极端,但还有一个力量使系统走向稳定。而80年代开始,使系统走向稳定的系统显然不存在了,只剩下一个正反馈体系。这样的系统,崩溃是必然的。贫道其实是个山寨级的研究爱好者,但早几年看见这个图的时候,就知道美国金融要崩溃了。什么时候不知道,这要宋鸿兵这样专业人员。
把文革后期称为“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属于“文学表达”,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为如果你看这个时候中国经济的所有指标,没有一个是指数曲线形式,全是周期性的。贫道不会把表做成标准曲线图,就用表里的数字和随手画的图来表示。
到1977年中国每两年DGP增长率
58-59
60-61
62-63
64-65
66-67
68-69
70-71
72-73
74-75
76-77
78-79
34%
-3%
-11%
33%
15%
1%
27%
12%
11%
6%
25%
这显然是个典型周期波动曲线,而且波动幅度越来越小。到文革结束前恰好处于一个低谷期,但谷底连负数都不是了,果然在接着两年又恢复到25%(79年还是计划经济体制)。怎么能说76年前后经济系统要崩溃了呢?相反,就计划经济体系来说,这个时期是最稳定时期。顶多说增长不够快。但快慢不是崩溃的标志。
也许有人说,不能只看GDP,还要看别的。别的指标如果是指数曲线呢?贫道现在手头没有以前的数据,但有些还是以前算过的。比如,西方发生经济危机时,收入差距扩大化,或者低收入群体占收入比重也可能在一个时期呈现指数曲线。美国1929年经济危机,一个重要指数就是占60%的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迅速下降到24%以下。即使如此,这毕竟是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因此整个经济虽然衰退,但还属于周期性波动的一部分。
中国的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收入上,改革前情况大致是:农村居民收入/城镇居民收入,1952-1957年(6年):1比2.533。1958-1966年(8年):1比2.675,文革10年:1比2.42。1977-1980(4年,也是改革前):1比2.52。显然,城乡收入差别没有什么指数曲线特点。
财政收入?其实大家根本不知道,在计划经济时期,财政是建设财政。经济高增长时期财政往往出现赤字,经济低谷期往往出现盈余。因为高增长叫“过热”,然后出现消费品少,经济下滑,这是投资过多造成的。于是经济低谷期恰好是减少支出弹性最大的建设性财政支出,财政出现盈余情况。文革末是低谷期,财政并不拮据。
怎不知道究竟为什么会有个“国民经济一度到了崩溃的边缘”的判断。中国文人的刀笔真能杀人呀?
贫道倒是可以让大家看看这些数据像什么曲线:
城镇居民收入为农村居民收入倍数
80
85
90
95
00
05
07
2.50
1.86
2.20
2.71
2.79
3.22
3.33
虽然这是个小系统,但只要这个系统呈现指数曲线,就能引起大系统周期性衰退。
科学发展观就要讲科学。科学发展观就要批判“文学发展观”。
条留言